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展示实践成果

2017-08-05 11:59:00 来源: 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 周永

  搞好课程化建设是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传承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要求“推动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近几年来,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高度重视这项工作,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化作为学院的重点工作和立德树人的基础工程来抓,找准切入点,建立课程体系,创新培养模式,进行了有效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

  一、高度重视课程化建设

  从2011年开始,我们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包括环境文化建设,举办各种传统文化讲座、艺术鉴赏大课,普及太极文化等等,初步形成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良好氛围。但实践中总感觉还有差距,最大的问题就是系统化不够。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做到课程化。实现系统培养,建立长效机制,必须实现课程化。只有课程化,才能对学生进行系统培养;只有课程化,把教育内容构成学业成绩的组成部分,才能引起学生高度重视,提高学习教育的效果。

  课程化,不同于搞一些教育活动,要面对很多困难。首先,要纳入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高职学生在校3年,学习任务十分艰巨。很多必修课程必须保证,还要实习实训,在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中增加一门课程很不容易。第二,要占用大量的教学资源,特别像我们这样的工科类院校,人文素养教育的资源十分匮乏,要解决教材、师资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十分不易。因此,对我们而言,课程化是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重视程度的重要标志。重视不重视,就看是否真正做到课程化。

  为此,我们从2012年起,开始着手研究建立人文素质与职业素养课程化体系。党委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组织力量进行调查,分析现状和问题,确定课程方向和内容。然后,编写教材,建立师资队伍,研究教学体系,以《人文经典诵读》课程为突破口,从2014年开始进行课程化试点,先从少数系部、少量课时做起,在试点基础上,逐步增加课时、扩大范围。2016年上半年,学院正式把优秀传统文化课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列为必修课,制订了课程标准。学院党委主要领导非常重视,亲自挂帅组建了由两名教授为骨干的专业教学团队,并在教学模式、课程安排、师资队伍和学生考核评价机制上进行了总体设计和改革,形成了独特的人文素养教学体系。主要领导亲自为学生上第一课,讲述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2017年,新党委班子上任后对传统文化课程教育继续给予了高度重视,出台了《关于加强人文素质与职业素养教学的实施意见》,对于规范和完善学院的人文素质课程教学工作,进一步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化提供了保障。近期,在全面总结课程化建设的基础上,学院党委再次要求,继续做好《人文经典诵读》课程化建设,做好教学安排、教学管理、教学督导和教材修订等一系列工作,并专门下发了《关于在卓越技师和本科贯通班开设<人文经典诵读>课的通知》,将《人文经典诵读》教学大纲、授课计划、课时安排、师资队伍培养和教学实践活动等做了详细的部署。并要求将这项工作作为贯彻落实“两学一做”,落实传统文化教育抓铁有痕的重要工作来考核。从而使课程化建设进一步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二、把《人文经典诵读》作为课程化的突破口

  确定课程化的基本方向之后,选择什么样的课程就成为关键问题。我们之所以把《人文经典诵读》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首选必修课程化来推开,主要基于三个方面。第一,可以使学生正确全面地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是传统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著作,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价值意义,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也是传统文化中的美学资源和精神宝库。这些传统经典具有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蕴含着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智慧和精气神。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依托。学习经典,可以使学生最为直接、最大限度地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润。同时也可以实施正确的引导,在传统文化教育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帮助学生鉴别真伪,明别是非,科学理性地学习和传承文化传统。体现了习总书记关于“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的要求。第二,学习经典可以实现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统一,既能够使学生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提高人文素养,又可以在学习中,提高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和水平,实现了“道”与“技”的结合,这对于以工科专业为传统优势的学校而言,更具有现实意义。第三,有一定的工作基础。从2012年开始,我们就在全院大力提倡经典诵读活动,成为学生晨读的主要内容,并组织老师在课外和自习时间,对学生进行辅导。有了一个基本的教材框架和师资队伍的培育过程。几年下来,我们对做好这项工作和开好这门课程充满了信心。成为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化建设和推进的首选课程。

  三、构建《人文经典诵读》全方位课程体系

  1、打造一本精品教材。在2013年《经典诵读》校印本的基础上,2014年底,由学院时任党委书记崔秋立担任《人文经典诵读》教材主编,成立了教材编写委员会和有经验的骨干教师参加的编写组。2015年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合作,经过半年多的调查研究、师生座谈、查找资料、反复商讨、专家论证,推出了适合于高职高专学生人文素养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人文经典诵读》教材。

  教材编写遵循文以载道、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教化思想。所选用的教材和篇目,都是根据马克思主义观点,反复讨论研究筛选,从各种优秀选本中选择的公认的优秀作品。编辑体例打破了一般教材以年代分类或以体裁分类的惯例。按照经典诗文的内容,分为“气有浩然(修养篇)”“壮志豪情(励志篇)”“怀古幽思(史诗篇)”“山水之恋(田园篇)”“美不胜收(美文篇)”“生活如诗(诗意篇)”和“情义无价(情感篇)”七个篇章,收录经典篇目161篇。本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适合诵读,为此还专门增加了朗诵技巧内容。2016年,本教材获得“第一届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山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优秀成果一等奖”和“中国职工教育和职业培训协会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并被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荣誉推荐,被国内许多高校和高职院校广泛使用,获得好评,多次印刷。目前,也成为我们学院大力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化的重要文本和基础平台。

  2、组建一支热爱这项事业的教学团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该课程内容又十分丰富,几名教师往往难以承担整个教学任务。特别是像我们这样的机电类工科高职院校,专业教师随处都有,人文类教师却属凤毛麟角。如何克服困难,选好一支适应这项工作、热爱这项事业的教师队伍就成了我们重点解决的问题。我们广开门路,以参与教材编写的基础教学、思政教学的教师为基础,把部分机关兼职教师结合进来,又从学院内有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不同学科特点的教师和辅导员中精选出部分人员组成了《人文经典诵读》课程组,一个人文学科兼有、教学特点突出、教学水平较高的背景互补、职称年龄构成合理的传统文化教学团队就这样诞生了。目前课程组已经扩大到20余人。

  教学团队在原党委书记崔秋立的带领下,每人负责一个专题,在备课方式、课件制作、教学模式等各个环节上注重突出个人专长,发挥个人优势。经典讲解、朗读技巧、现场吟诵、情感诉说和诗词比赛,教师们把教材读成细节,把文章做成佳肴。娓娓道来的精彩讲解,缓缓而来的互动感染,发自内心的真情演绎,用自己的挚爱和热情感染学生、唤起学生、点燃学生,师生之间的课程已然成为了传统经典文化交流的兰亭序章和再别康桥。

  3、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化的重要标志是必须纳入了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在这一点上,学院党委领导的思想非常统一。从2014年课程化试点开始,学院基础部、人事处、教务处、学工部等有关部门就围绕着《人文经典诵读》这门课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课时安排,以及人文课与专业课的关系处理和对专业课的隐性帮助等做了方方面面的调查研究和专家论证,并提出了把《人文经典诵读》课纳入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的意见。

  各系部积极配合有关部门,认真按照学院的要求,妥善安排教学,先是在几个卓越技师班里开课,而后在其他的新生卓越技师和本科贯通班开课。截止今年下半年,《人文经典诵读》课程已在我院六个系的所有新生卓越技师和本科贯通班中全面落地,授课普及率达到了100%。更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将原来教学计划的学期延伸到了上下学期一学年制,这对人才培养和教学安排的连贯性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关节在不断打通,问题在不断解决,教学的效果、学生的反馈,也在《人文经典诵读》课程组老师们的精心调理下慢慢呈现。

  四、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

  1、知行合一,实践性教学。实践性教学是职业院校课程的重要特色,传统文化教育亦应遵循这一原则。在我们《人文经典诵读》课的教学计划中,每学期都会结合课本知识、学生兴趣和周边的人文环境安排两次以上的现场教学活动,充分利用当地优秀的文化资源,拓展教学环境,丰富教学内容,做到融于自然、知行合一。比如:每年4月份,都在长清徐志摩公园组织“最美人间四月天”主题教学实践活动,纪念“新月派”这位重要文化人物。同学们围绕着教学实践活动主题,分成若干诵读小组,分别以春天、青春、爱情和友情四个板块开始诵读。《再别康桥》《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你是人间四月天》《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致橡树》《送元二使安西》《题都城南庄》《大林寺桃花》等经典篇目,你一篇、我一首,你朗读、我背诵,班级与班级的对决,学生之间的知识对抗,俨然成了现场版的诗词大会。像这样的现场教学实践活动,在校园休闲广场、杏花园、海棠林,在长清的马套将军山、马山、双泉、孝里等等,都留下了《人文经典诵读》课题教学团队老师和同学们的身影。这样的现场教学实践活动就像一个助推剂,让师生之间的教学活动更具生机,更有活力。

  2、改革评价模式。一种突破传统的考核机制是丈量教学效果的最好尺度。改革课程评价模式,以汇报表演的方式代替试卷考核。每学期课程即将结束时,我们以教材内容为主,把学生分成10人一组,抽签决定辅导老师,就像师傅带徒弟,就像教授带研究生。同时,让学生自主选择和自由组合汇报表演的形式参加学期考核,制定统一考核标准,组成由系部领导和任课教师成立的考核小组。同时,也将平时上课表现和参与互动进行综合考核。在学期末的汇报表演考核上,同学们相互协作、各展才艺,采取朗诵、吟诵、对诵、合诵等方式,借用歌曲、戏曲、话剧、舞蹈、书画、武术、人物穿插等舞台艺术和传统形式参与考核,这可以说是对本课程所学内容的深度再加工。考核结束后的座谈会上,同学们踊跃发言,对课程组老师们的授课形式和考核方式给予了很大肯定。老师们现场点评,师生互动,教学相长。激发学生了对这门课的热爱,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组织协调能力,提升了学生的自信心。

  几年来的课程化实践教学,《人文经典诵读》已在学生中得到广泛的认可和追捧,成为学生最喜爱的课程。不管阶梯教室的合堂大课,还是小教室的公开课,同学们的出勤率超出了我们的想象,甚至有的座无虚席、场场爆满,还出现了别的系、别的班学生抢座旁听的情况。同时,《人文经典诵读》课的教学实践和成果也得到了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省语委办、省人社厅等领导部门的支持和认同,省教育厅网站、《山东高教通讯》杂志、中国教育报、新华网等刊物和网站陆续采访报道和刊发推广。

  

  

  

  

  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

  二0一七年九月十二日

  

  

  

  

  

  

  

版权所有:山东省高职高专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传承研究会

技术支持: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大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