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新闻
本站搜索:

翻开图画书敲开阅读之门

2012-11-19 16:03:07     作者:    来源: 中国教育报  我要评论

关键词: 图画书,媒材,图像元素
[提要] 对教师的培训、对家长的培训,使图画书的亲子共读活动在包河区普遍开展起来。不仅在安徽,在江苏海门,图画书也成为引导学生阅读兴趣的“敲门砖”,在区域推进图画书阅读方面成绩斐然。

  有文字的声音,也有图画的歌声,更有文字与图画的合奏。作为图书的一种形态,图画书并非简单的文图相加,而是以其文图互动生成丰富的意蕴创造了一个神奇的世界。

  图画书也称绘本,是儿童文学里独特的文类,以一连串的图画搭配较少的文字(有时完全没有文字),传达或诠释与儿童相关的事物或概念。据台湾儿童文学评论家、图画书译者柯倩华介绍,目前公认西方史上最早的儿童图画书,是1658年出版的《图画中见到的世界》,因其重视图像元素及儿童特质的创举,被认为树立了图画书最基本的形式。这一艺术形式经过19世纪在英国的蓬勃发展及20世纪在美国的百花齐放,各种充满创意的作品不断突破人们对图画书的想象,但儿童性和文图关系一直是图画书最基本而重要的条件。

  这也成为日前在浙江上虞举办的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第三届华文图画书论坛”的主要元素。论坛上,来自两岸三地的图画书创作者、研究者、推广者以及小学、幼儿园教师围绕“图画书的奇思妙想”这一主题,探讨图画书的创意,思考图画书的儿童视角,分享用图画书引领师生阅读的经验。

  从儿童的角度出发

  “有了最初的创意,凭借调性相吻合的音乐延展故事,然后,会不断地对内心里隐形的小孩讲述故事并发问:有趣吗?琅琅上口吗?能理解吗?我真正想对你说什么呢?”第二届丰子恺图画书奖获得者汤姆牛这样讲述自己的创作与儿童的联结。相信许多图画书创作者都跟他一样,心里藏着一个小孩。他们用图画书的形式,表达自己的“儿童观”。

  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儿童文学研究所所长朱自强认为,在图画书的创作上,创意为王。他说:“图画书的创意主要包含文字故事的创意,美术设计方面的创意(包括视觉、造型、色彩、媒材等),文字与绘画关系方面的创意。”

  他以《好脏的哈利》、《我的爸爸叫焦尼》这两本世界经典图画书阐释故事意蕴方面的创意;以《大猩猩》阐释创作者对人生问题把握的能力;以《小牛的春天》阐释视觉创意……除了技术层面的分析,朱自强教授更从儿童心灵成长的角度解读了经典图画书的奇思妙想。

  《大猩猩》的最后一幅画面是女孩安娜一手拿着玩具大猩猩、一手拉着父亲走在路上的背影,一抹阳光照在他们身上,给人温暖的感觉。朱教授将其与故事中“安娜孤单地坐在电视机前,电视的冷光包围着她”的画面进行对比,解读出父亲与大猩猩之间的隐喻关系。对小孩子阐释人生是困难的,但因为作者对儿童内心世界的把握和对人生况味的体验,使他具有了超群的能力。

  《永远吃不饱的猫》是一本从儿童的感觉出发创作的图画书,致力于推广亲子共读的台湾儿童文学工作者林真美说,她带着这本书给小孩子讲从来都所向披靡。她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饥渴的,他们期待更多的大人从他们的角度去理解世界。她说:“好的图画书是有其客观标准的,多了解儿童的特质是创作好故事的方法之一。”

  而讲故事的人,其实扮演的是“园丁”的角色。有一些讲故事的大人,总怕孩子没有听出故事中的“启示与教训”。林真美认为,这些其实都不是孩子听故事的目的。他们只想化为故事中的主角,与书中人物共同经历一段旅程,并从中体会到各种人生滋味。如果大人能快快乐乐地说一则故事给孩子听,相信孩子能马上受到这份热情的感染,并不时地把他所感受到的乐趣,藉由表情或眼神,传递给眼前的这个大人。正如被称为“日本绘本之父”的松居直所说:“能否给孩子带来愉悦和趣味是最为重要的。”

  走进故事里听故事

  图画书研究者彭懿说:“知道作者是怎样讲故事的,才不会永远站在故事外听故事。”本届论坛安排第二届丰子恺图画书奖获奖作品《门》的作者陶菊香、《进城》作者林秀穗、廖健宏走进上虞金近小学,为孩子们讲述书里书外的故事,使孩子们得以了解一个故事是怎样被创作出来的。

  一位叔叔的外套被风吹到另一户人家的窗台上,他按了门铃想要请邻居让他进门去把衣服钩上来,邻居家里有个小孩,他说:“不行!妈妈说不能让陌生人进门。”于是叔叔找来了梯子、用了棍子,却怎样也钩不到窗台上的绿衣裳。门里的小男孩看见了叔叔的努力与失望,想:“也许,我能试一下。”他用扫把挥却挥不着,叔叔递给他那一根棍子,棍子钩到了衣服,却被风吹走了,小男孩灵机一动,用家中的毛线捆绑衣架,做成一个超长的钩子,终于钩到了叔叔的那件绿衣裳。这是年轻作者陶菊香的图画书《门》讲述的故事。

  作为第二届丰子恺图画书奖获奖作品,评委认为,《门》别出心裁地选取了当代城市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细微片断,来表现童年生命如何在日益封闭的都市空间内,以其独特的方式向世界辐射出天真的温暖和善意。整个故事情节有着当代生活的鲜明烙印,然而作者在充分尊重现实生活中“不给陌生人开门”的儿童自我保护原则的同时,更借助于童年的视角,巧妙地将这一源自城市生活现实的某种生存的无奈,转变为人与人之间一场特殊而又温暖的日常交会。作品试图在作为城市区隔象征的“门”的意象中,为我们寻找到一个可以相互沟通、彼此温暖的真实的“缝隙”。透过这个“缝隙”所折射出的与现实有关的所有失落与希望,都令我们感慨和沉思。

  图画书播下的种子

  主题:打开人生的第一本书;内容:校长为孩子读图画书《世界为谁存在》。今年9月,安徽合肥望湖小学新生的开学典礼不再是校长讲话提要求、学生发言表决心的“老一套”,而是以校长为孩子念图画书的方式为一年级新生开启崭新的学习生活。在合肥,尤其是包河区,学生和老师对图画书有着深厚的感情,这种亲近源自6年前的机缘巧合。

  2006年9月,陈雪梅还在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屯溪路小学当校长。当时,她发现在农村学校,阅读和英语几乎是空白,便带动周边的慈云小学、晓星小学和城乡接合部的一所小学开展英语教学和阅读活动。不久,她遇到了陈一心基金会,于是,“城乡儿童手拉手”活动应运而生。

  “城乡儿童手拉手”活动不仅促进了城乡孩子之间的了解,也带动起了他们的阅读兴趣。

  2007年9月,陈一心基金会资助了30万元图书款,与屯溪路小学合作开展“好书大家读”活动,由屯溪路小学牵头,带动周边10所学校改善学校阅读环境。陈雪梅记得,选书时适逢合肥下大雪,“基金会的罗太冒着大雪来和我们一起选书”。“30万码洋的书我们是一本一本地选出来的。”这次选书,大量的图画书进入到项目学校的图书馆。

  现在已是包河区教育体育局局长的陈雪梅在论坛上作的经验分享报告中,讲述了许多令人感动的细节。

  “新购的书不是由管理员放到书架上的,而是由我们的学生从包装中拿出来,一本一本地传递到图书馆的书架上。这么做的目的,是让每个孩子都知道图书馆有这么多好看的书,每一本书都带着他们的温度在等着他们去读。”

  然而,老师们最初对图画书却没什么感觉。“这些书放了一个多月,居然没有老师去翻。”为了让老师们了解图画书的价值,放寒假前,陈雪梅让每位老师带8到10本书回家包书皮,开学时带回来。其实她的“小算盘”是:看看老师们是否能被图画书吸引。果然不出她所料,开学后,老师们说起带回家的图画书,连称“好看”,家里的孩子也喜欢。就这样,老师们开始了解图画书,并体会到其中的教育价值。从此,每周一节图画书阅读课成为包河区学校的特色课程。

  对教师的培训、对家长的培训,使图画书的亲子共读活动在包河区普遍开展起来。

  不仅在安徽,在江苏海门,图画书也成为引导学生阅读兴趣的“敲门砖”,在区域推进图画书阅读方面成绩斐然。

  这些果实,都是由优秀的图画书播下的种子。

system

editor


 
 
 
我要评论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