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新闻
本站搜索:

中国公共财政研究院:一个协同创新的科研平台

2012-11-19 15:32:50     作者: 陈达    来源: 新华教育  我要评论

关键词: 公共哲学,营改增,研究院
[提要] 现阶段,中国公共财政研究院正在着力进行的课题项目之一为“营改增”的效益研究。与此同时,中国公共财政研究院将利用上海市“营改增”试点的数据,进行上述效应的典型实证研究,同时,也将利用相关宏观数据进行上述效应的面上模拟研究。

中国公共财政研究院揭牌仪式

中国公共财政研究院首任院长高强在做报告

  中国公共财政研究院以上海财经大学牵头,由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科研团队为班底,连同财政部财科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研究所、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北京大学法学院、斯坦福大学国际发展研究中心、一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以及江苏省财政厅共同参与合作,是一个以中国公共财政建设为主题的开放式研究平台。

  中国公共财政研究院的成立标志着一个合作、协同、创新平台的诞生,其在功能定位、研究主题以及体制机制这三个方面都有着不同于以往的创新之处。

  第一,在功能定位上,中国公共财政研究院摒弃了以往传统研究机构单纯就研究而研究的单一功能,开创了将学术研究功能、政策咨询功能、人才培养功能、社会影响功能以及外部交流功能等五项功能全面整合的全新模式。作为研究机构,学术研究功能必然是研究院的基本功能,研究院的发展与建设也都将基于学术研究这一核心任务来展开。因此,在发展过程中,中国公共财政研究院将以学术研究功能的发挥为出发点,以此来带动政策咨询、人才培养、社会影响和外部交流功能。将成为一个复合型多元化的开放式科学研究平台。

  第二,在研究主题上,中国公共财政研究院将围绕着公共财政理论、发展财政、民生财政、法制财政与绩效财政这五大问题,就中国公共财政建设问题进行系统性研究,深入开展对财政与收入分配、宏观经济、社会发展、公共治理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将构建以发展财政、民生财政、法制财政与绩效财政这四大方向为主线和核心内容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公共财政框架体系。其中,发展财政主要构建以税制为核心的收入体系;民生财政主要构建以民生为重点的支出体系;法制财政主要构建以预算法为核心的财政法制体系和广泛自觉接受民众监督的财政信息报告制度;绩效财政主要构建衡量社会经济福利增长状况的公共支出绩效评价制度和评价体系。

  第三,在机制体制上有新的突破。首先在于一流研究团队的集聚机制。在以往,由于研究公共财政建设问题的学术研究力量比较分散,学术资源的整合不够,严重制约了公共财政建设服务咨询的质量水平。因此,建立一流研究团队的人才集聚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由于财政学的特殊性,中国公共财政研究院将不仅仅集聚财政学领域内的专家,还需要建立涉及经济学、公共管理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乃至公共哲学等至少六大学科的人才集聚机制。

  其次,公共财政的建设问题,说到底,它是一个有关国家如何治理、寻求治国之道的问题。与研究主题的性质相对应,公共财政建设问题需要依赖于学术精英的紧密团结与协作。因此,中国公共财政研究院摒弃了传统研究院分包式研究的模式,构建与人文社科研究规律相一致的、基于讨论和论争基础上的合作机制。

  现阶段,中国公共财政研究院正在着力进行的课题项目之一为“营改增”的效益研究。此课题项目在前期已经获得了上海市政府的批复和支持。如今,在中国公共财政研究院成立之后,将进一步扩大科学研究平台,增强学术研究力量,对“营改增”的效益研究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索。

  中国公共财政研究院对“营改增”的效益研究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第一,“营改增”的减税效应,即估计与预测减税的规模与结构;第二,“营改增”的产业结构影响,通过税负变化分析,研究包括服务业内部结构和一、二、三产结构,以及企业结构的变动趋势;第三,“营改增”的财政体制变革影响,指中央与地方、国税与地税的财政关系;第四,“营改增”的经济发展影响,主要对GDP以及进出口的效应分析;第五,“营改增”的社会福利影响,包括对公共福利与就业市场的效应;第六,“营改增”的公平性影响,针对纳税人的税负公平与交易市场的竞争公平进行估计。

  与此同时,中国公共财政研究院将利用上海市“营改增”试点的数据,进行上述效应的典型实证研究,同时,也将利用相关宏观数据进行上述效应的面上模拟研究。该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为全国实行“营改增”提供具体实施税制改革的决策依据,力求在“营改增”的过程中,尽量降低效率损失、取得最佳的政策效果。(陈达)

system

editor


 
 
 
我要评论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