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新闻
本站搜索:

北京密云县教师城乡大换岗化解教师流动难问题

2012-07-13 09:28:06     作者:    来源: 中国教育报  我要评论

关键词: 教师专业化,城镇教师,骨干教师
[提要] 从2006年起,密云分批选派1050名中小学教师进行岗位交流,其中552名山区教师到县城交流,468名县城和平原地区教师走进山区学校,30名县城教师进行城区校际间交流。城内骨干教师到山区学校,采取师带徒等形式,每学期指导每个徒弟授课不少于10节,备课不少于15节。

  成功化解干部教师流动难题 连续三年教育满意度调查居首

  密云县六年千名教师城乡大换岗

  城镇教师下乡“传经”,农村教师进城“学艺”,6年选派1050名教师城乡换岗——通过这些方法,北京市密云县成功化解了干部教师流动的难题。连续3年,该县在北京市民教育满意度调查中名列16个区县之首。

  从2006年起,密云分批选派1050名中小学教师进行岗位交流,其中552名山区教师到县城交流,468名县城和平原地区教师走进山区学校,30名县城教师进行城区校际间交流。交流教师人数占全县中小学专任教师总数的近三分之一,涉及所有中小学校,涵盖所有的中小学学科,初步实现了县域内教师的合理流动。

  从城区密云三小到65公里外的不老屯小学任教,46岁的项连弟一下就跑了3年。3年来,她一人做30个班的教研员,总计听课600多节。她做课、搞讲座,和教师一对一研讨教育教学问题,组织全校开展国学诵读活动。3年时间,她带出了3名县级骨干教师,1人获市级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教师流动让她感到了无比的充实和自豪。

  城内骨干教师到山区学校,采取师带徒等形式,每学期指导每个徒弟授课不少于10节,备课不少于15节。通过带组、带人、指导活动,骨干教师毫不保留地把自己的教学经验“传递”到山区教师手中,充分发挥了“种子”作用,催生、培养出一大批新的山区教学骨干。

  从农村交流到城内的教师,接收学校按三分之二的工作量安排工作任务,另外三分之一的工作量安排其锻炼学习。同时,接收学校为每位交流教师安排一名师德良好、理论基础扎实、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做指导教师,促进山区教师快速成长。

  到城区学校交流的教师,平均年龄只有32岁。他们在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的引导下,在参加教研、备课、做课、评课等一系列活动中渐渐成长起来。太师屯中学交流教师祝莉咏说:“密云五中给我安排了县级学科带头人果建英老师,她活跃的讲课风格和新鲜的教学理念,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的教学水平也有了长足进步。今年我光荣地被评为县级骨干教师。”

  为做好干部教师城乡流动工作,密云县制定了《教师岗位交流实施意见》,明确了促进干部教师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探索干部教师队伍管理的新模式。规定每个教师每期交流时间为3年,全县用4年时间完成一轮教师交流任务。交流教师条件为:具有3年以上教龄、男57周岁及以下、女52周岁及以下且没有山区学校工作经历的县城、平原地区小学和初中任课教师到山区学校交流;具有5年以上教龄、年龄45周岁及以下的山区小学(幼儿园)、初中任课教师到县城或平原地区学校交流。

  密云县还完善了干部教师交流的奖励机制和激励措施。同等条件下,交流教师优先参加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优先参加评优、评先活动。建立健全优秀交流教师评选表彰制度,每年开展先进交流教师评选活动,召开总结表彰大会,先后对509名优秀交流教师进行了表彰奖励。坚持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宣传先进教师、典型事迹,充分调动交流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2007年,密云县开始选派175名校级干部进行城乡轮岗。2011年,选派6名校级以上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进行学科指导,同时安排68名山区青年教师进城学习锻炼,城乡师资配置得到进一步优化。

  通过教师岗位交流,目前全县城乡师资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农村各学科教师配备齐全,“教非所学”现象基本消除;山区学校的市县级骨干教师由交流前的57名增加到169名,县城学校的市县级骨干教师由交流前的155名增加到247名,城乡骨干教师数量上的差距正在缩小,全县优质师资总量得到进一步扩大,农村学校教学质量都明显提高,得到家长、社会的认同,群众满意度上升,学生成为了最大的受益者。

  2012年7月初,密云县启动了新一轮教师交流工作,为了进一步优化管理、加大轮岗机制的力度,密云县规定交流教师“带着工资和人事关系走”,交流结束后回到原单位。

system

editor


 
 
 
我要评论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