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0-18 09:39:00 作者:何悦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记者何悦
“中国式过马路”火了,国人集体闯红灯的陋习被前所未有地狠狠地调侃了一把,有关“中国式陋习”的讨论仍然在网络上持续发酵。
“中国式过马路”之所以能形成新闻效应,关键就在“中国式”三个字,虽然读来诙谐,但如此的“中国式”多少有些以偏概全。
不得不承认的是,中国人集体闯红灯确实是现实存在的顽疾,暴露了国人在遵守规则方面的不足。可国人不遵守交通规则,有时也是一种无奈。通行区域规划不科学、绿灯时间过短、人车关系处理失衡等现实问题,往往也使行人按照规则划定的时空难以顺利过马路,甚至还可能面临危险。
给闯红灯现象贴上“中国式”的标签,可以引起国人的重视和思考,这点是毋庸置疑的。近10年间,国内的公众情绪力量悄然兴起,并且难以遏制地呈喷涌趋势发展,成为社会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中国的确需要越来越多的声音,对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自我批判。中国也需要越来越多的柏杨,对国民素质的“丑陋面”进行批判。但这并不意味着法不责众的“从众”心理就是中国人所独有,“乌合之众”也并非“中国特色”。
我们不能借着插科打诨的口吻,将所有“中国式陋习”简单归咎为国民劣根性上。如果仅仅热衷于讨论“中国式”的噱头,以道德与法律高地自居,指责国人“素质差”,而忽视了对“中国式过马路”背后的反思,那就本末倒置,哗众取宠了。
事实上,破解“中国式过马路”,不只是公民素质问题,还是一道社会管理难题。“中国式”讨论的最大价值,莫过于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推动文明意识的觉醒,来促进社会管理的不断完备,让“中国式”的标签不再沦为中国问题的代名词,而是越来越彰显一个大国风范和魅力。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