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新闻
本站搜索:

深度观察:“在家上学”是叛离还是回归?

2012-07-15 08:58:28     作者:    来源: 光明日报  我要评论

关键词: 在家上学,小班教学,学生成长
[提要] 我们可能对公立教育有所逃避,但并不意味着“在家上学”就能替代学校教育,也不能用过于浪漫主义的眼光把“在家上学”看成乌托邦。袁鸿林,王晓峰、徐雪金、姚泳光……当这些名字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公众视野中时,“在家上学”的实践者队伍正变得日益庞大。

  我们可能对公立教育有所逃避,但并不意味着“在家上学”就能替代学校教育,也不能用过于浪漫主义的眼光把“在家上学”看成乌托邦。

  “在家上学”风生水起

  每个人总会有不同的选择。

  袁鸿林,王晓峰、徐雪金、姚泳光……当这些名字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公众视野中时,“在家上学”的实践者队伍正变得日益庞大。从家塾和私塾,再到微型学校,“在家上学”的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在公众或支持、或狐疑、或反对的目光中,“在家上学”风生水起。

  袁鸿林算是国内“在家上学”的先行者了。他曾在北京大学(微博)、南开大学(微博)读书,在高校教了一段时间书以后下海经商。在其所著《14岁都能上大学》一书中,记录了女儿袁小逸“在家上学”的情况。袁小逸曾经去幼儿园上过一年学,在这一年中,袁小逸表现出极度的不适应,不愿去幼儿园,还经常生病。于是袁鸿林便把女儿接回了家,利用自己的有利条件来进行教育。

  无独有偶。2011年底,一个名为“在家上学联盟”网站的出现吸引了很多家长(微博)的眼球。网站的创办者叫徐雪金,他希望“在家上学”的家长能通过这个平台即时沟通,寻找志同道合者。

  《在家上学——叛离学校教育》作者、中国青年报记者李新玲认为,有些孩子并非在学校上学不适应、不愉快,而是他们的家长认为学校教育不能达到自己对孩子的要求,不能让孩子成为他们心目中的样子,于是选择“在家上学”。

  支持个性?

  “差异性的发展”是支持者们认为“在家上学”带给孩子的最重要的益处。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康健表示,“在家上学”作为现代教育的探索,给了学校制度之外的选择。教育必须要突破“我们认为社会需要,我就要给你什么,你就要接受什么”的思维。任何一种单一的教育形式都无法满足一个儿童、一个学生成长的全面需要。没有人能够知道一个孩子到底需要多少多少的东西,也无法提供给他所有教育的类型。教育必须是多样化的,就像吃东西,吃多元复杂的会好一点。

  “孩子适合做什么,他的天赋、能力和爱好在哪里?集体化的学校教育是很难发现和识别的。而面对面的小班教学,可以观察孩子的变化,体察他的爱好、潜力和情绪。其实教育最重要的功能是人的自我发现,发现我自己能做什么!这种新的教育制度的出现的确有它的价值、合理性和必然性。”21世纪教育研究院(微博)院长杨东平(微博)如是说。

system

editor


 
 
 
我要评论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