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新闻
本站搜索:

高中大学"联弹" 弹出好曲有多难

2012-06-30 14:48:56     作者:    来源: 中国教育报  我要评论

关键词: 高中毕业班,自主招生,石家庄一中
[提要] 6月,同济大学招生办与上海市虹口区教育局签订合作协议,正式在虹口区启动同济大学“苗圃计划”,携手知名高中共建人才培养基地。据了解,随着高校与大学合作探索的推进,课程共建越来越普遍,一些高校与高中纷纷开设先修课程,探索学分互认。

沉石 绘

  6月,同济大学招生办与上海市虹口区教育局签订合作协议,正式在虹口区启动同济大学“苗圃计划”,携手知名高中共建人才培养基地。不久前,北京市第八十中学、首师大附中等示范性高中的中招咨询会上,特色实验班的展台前人头攒动。其中,高中与大学合作是实验班的重要内容,吸引了大批家长,报名现场十分火爆。

  近几年,高中与大学合作进行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探索不断涌现。例如,北京市“翱翔计划”、陕西省“春笋计划”、上海市“普通高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实验项目”等相继开展。教育规划纲要也明确提出,“支持有条件的高中与大学、科研院所合作开展创新人才培养研究和试验,建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

  随着探索时间的增长和探索模式的增多,关于这种尝试的思考逐渐深入,一些瓶颈问题也随之凸显。

  1 创新人才的老师谁能做

  善于培养大学生的高校教师指导起中学生未必会变得轻松。类似的困惑在高中教师中也存在:“如果我自己不是创新人才,那我怎样带好创新班?”

  5月27日,上海市晋元高级中学学生朱逸菲在同济大学建筑创新大赛上表现抢眼。虽然只有高二,她的身份却是晋元高中结构创新队的“辅导老师”。能够成为师弟师妹们的“小老师”,是因为去年9月,她在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举办的“中学生结构设计邀请赛”上夺得了大赛二等奖,直接获得了同济大学自主招生的“校长直荐资格”。

  朱逸菲在结构设计上“冒尖”,得益于同济大学与晋元高中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上的合作。2010年,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与晋元高中合作开设“结构创新实验班”,共建“结构创新实验室”,组成了院士、教授、研究生的师资梯队,对学生进行授课和科研实践指导,开展大学与高中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合作。

  在朱逸菲看来,进入“结构创新实验班”这个小“特区”,最让她受益的是第一次与大学名师近距离接触——在同济大学学生眼中都是明星教授的土木工程学院朱慈勉教授,连续两个学期,为朱逸菲和她的同学们系统地上了一门“结构力学”。

  无论是朱慈勉对结构的深刻理解,还是在讲台上的神采飞扬,都让朱逸菲颇感过瘾。朱逸菲立志,日后要成为一名严谨的结构设计者。

  “在创新人才早期培养中,大学的优势除了有先进的实验条件和良好的创新氛围,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有了解科学前沿、会提出科学问题、掌握科学研究方法的师资。”“春笋计划”专家委员会秘书长、陕西师范大学教授胡卫平说,“他们对科学研究的浓厚兴趣、实事求是的研究态度、克服困难的意志都会影响学生,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养成。”

  “然而,绝不是说善于培养大学生的高校教师,指导起中学生就会变得轻松。”上海交通大学机器人专家吕恬生教授10年前就开始利用业余时间指导中学生参加机器人大赛。在他看来,既然引领学生进行科研实验的目的在于体验科研过程,以培养思辨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观察能力、创新能力,那么指导老师除了具有较高的理论功底之外,还要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积累、开阔的视野和敏捷的思维,以实现在培养全过程中对学生的启发。“可是,对于很多高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来说,这只是一个理想状态。”吕恬生说。

  正如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林崇德所言:“多数大学教师对于指导中学生,并不在行。”

  类似的困惑,在高中教师中同样存在。

  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与上海交大的合作已有3年,其间,该校“科技创新班”班主任柯立新最大的困惑是,“如果我自己不是创新人才,那我怎样带好创新班”。

  石家庄一中“创新英才班”通过为学生配备导师、选聘高校教授开课等方式探索贯通式培养,班主任李凌起说:“虽然我从事班主任工作和语文教学多年,但带这样的实验班还是第一次,自身理论功底和创新能力的不足,是我最头疼的问题。”

  “与其他影响源相比,教师对于创新人才的影响居于第一位,且是综合系统的、长期的。”林崇德说。

  因此,胡卫平认为,在高校与高中的合作中,要充分挖掘师资力量。例如,引导大学教师了解中学教学实际,使他们的指导符合中学生的认知水平;中学教师要进入高校实验室参加科学研究,高校应组织力量培养他们的研究能力和研究性学习指导能力。

  “更重要的是,在学生人格养成、能力养成、创新思维养成等方面的交流和探讨也十分必要,需要进一步推动。”多年参与高校与高中合作的上海交通大学教务处教师吴晓玲说。

system

editor


 
 
 
我要评论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