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6-19 14:05:00 作者: 来源:留学中国
上世纪80年代中,我的很多朋友和同学都漂洋过海去美国留学,我也萌生了出去闯闯的念头。1987年终于去了夏威夷大学历史系当助教。拿到录取通知书之后,我母亲见人就自豪地说:“我儿子考上美国的研究生了。”我心想,哪是考试呀!要是照中国考研的方式,我是不可能去夏威夷大学念美国历史的硕士研究生的,也不可能去美国“南方哈佛”埃默里大学读博士。
每周都要写文章
我没有学过历史,无论是中国的还是美国的都没有学过。当时夏威夷大学历史系看的是我的大学成绩、托福成绩、申请书和推荐信。这种方式应该说是比较合理的,是宽进严出的好办法。
两年攻读硕士,除了给本科生上阅读辅导课挣学费和生活费外(勤工俭学),就是上所谓的研究生课。记得我修的第一门课是美国史学史,老师上来劈头盖脸就是一个问题:谁是弗雷德里克·特纳?大家你看我我看你,没人说话。“那你们去图书馆查查,下星期再告诉我。”下来就发给我们一个书单和详细的阅读计划:每周上一次课,主要是讨论本周所读的经典著作,并要写一篇该书的述评;期末要交一篇最少15页的文章,并当着全班宣读。这门课的成绩最后由4个方面的表现确定:课堂的发言踊跃与否、每周述评的质量、期末文章的优劣和当众演讲的好坏。
开始,我讨论发言时有困难,看到老美们海阔天空地评论,我就是张了嘴也不知该讲什么。在期末写了一篇“作为历史学家的卡尔·马克思”,并扯着嗓子把文章念了一遍,很有感情,教授不断点头。期末文章和当众演讲所占比重最大,结果我在这门课上拿了“A”。
在美国念硕士学位有一个指导你的三人团。我的三位导师都鼓励我在美国本土上念美国历史的博士学位,并都给我写了推荐信。当时我的GRE得分还不到1600分,但我照样被很多大学的博士点所录取。
记得我收到GRE成绩单时心里凉了半截,已经做好了回国的准备。所以,在接到美国南方埃默里大学历史系让我飞到学校参加伍德罗夫奖学金竞争的面试通知时,我以为自己是在做梦。在从学校回住处的路上,竟将书包卡进了自行车轮子里,人从车上摔下来,失去了知觉。去埃默里大学面试时,脸上的伤口还没有愈合。
念美国博士,没摆脱中国习惯
埃默里大学在美国国内的排名长期以来一直在前20名。因可口可乐公司总裁伍德罗夫上世纪70年代初曾给埃默里大学一次性捐赠了1亿美元,是当时美国高等教育史上最大数额的捐赠,埃默里大学从此也有了“可口可乐大学”的绰号。大学每年从几百个研究生申请人里遴选12个伍德罗夫奖学金获得者。拿这个奖可以得到4年的资助,包括学费和生活费,当时差不多有12万美元。
埃默里大学历史系的美国历史在全美排名很靠前,老师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大都十分杰出,但对研究生的指点似乎就不如夏威夷大学那样细致。作为一个从中国教育环境出来的学生,我更习惯别人告诉我去做什么或不做什么,特别是在修课、满足博士生标准和研究方面更是这样。如果我像美国学生那样细抠研究生手册,并常常咄咄逼人地去跟自己的导师交谈,寻求指点,我大概不用再在埃默里的历史系修两年课(在夏威夷所修的课应该是可以减免的),也不至于到很晚才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当代中国人和毛泽东的美国观);更不会用了近7年的时间才完成论文,拿到学位。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