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1-06 17:28:00 作者:郭翔宇 来源:新华网
绘图:吴文锋
“今年竞争异常惨烈,国考看来又无望了,但为了‘金碗’一定要血拼到底!”11月3日是“国考”的最后确认日,这天心烦意乱的小许在日志中写下这样一句话。这时候,距离他上一次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已经过去将近一年,而距离下次“国考”还有短短不到两个月时间。
作为一名“二进宫”的考生,小许坦言自己压力不小,但为了那只“金碗”,他已“把鸡蛋放到同一个篮子里”。
在小许力拼“国考”之时,经过几轮角逐厮杀,高分考入广东副省级城市实权部门办公室岗位的廖辉,没过一年却又选择再次回到原单位。本来纠结的他已想清楚自己的选择,但这些天一有朋友遇到他,都说“你错了”。“80后”廖辉至今还很困惑,自己的这道人生选择题到底是对是错?
廖辉对自己的选择产生怀疑的大背景是今年“国考”报名人数再创新高,一举突破150万,连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合川调查队业务科室科员,都以9470:1的报考比例,成为第一抢手职位。今年国考广东共招录1004人,竞争比高达134:1,竞争激烈程度比全国高一倍。
当公务员,到底是端上“金碗”还是进入“围城”?
【大学生“考碗族”】为“金碗”转战不同城市考试
在小许身边,还有不少像他这样的考生,在往年考试失利之后,选择继续复习,“回流”再考。他们戏称自己正在读“大五”、“大六”。他们转战省内不同城市,参加各地市、各类型的省市公务员考试。他们互称考友,租住在一起,“抱团取暖”。
“一年的时间,参加各种类型的公务员考试,全都打了‘水漂’,在别人眼里自己就是‘待业青年’。考下去已别无选择。”小许自嘲般苦笑。就读于广州某重点院校的小许其实有着不错的条件,完全有条件选择更好的就业机会。
“除了去年国考,我还参加了中山市某部门、深圳市某部门的公务员考试等四场公务员考试。”而在第一次“国考”失利以后,小许毅然报考了之前一直想回避的选调生。“虽然选调生必须在基层工作,但毕竟算是进入了公务员队伍。”小许希望,通过这样一种“迂回”的形式“挤”进公务员行列,可惜仅录取三名的面试当中,小许最终憾居第四,黯然失去机会。
在小许身边,还有不少像他这样的考生,在往年考试失利之后,选择继续复习,“回流”再考。他们戏称自己正在读“大五”、“大六”。他们转战省内不同城市,参加各地市、各类型的省市公务员考试。他们互称考友,租住在一起,“抱团取暖”。
记者来到小许合租公寓,如今他与另一名已经参加多年公务员考试的“元老”租住在一起。
厨房里没有任何厨具,“这里靠近学校食堂,用餐方便,复习紧张的时候,一包方便面就应付了。”而在进门的时候,小许摄手摄脚,压低声音跟记者表示:“进去小声一点,合租的兄弟这次深圳公考又没有过,声音太大会影响他的情绪。”
除了屡败屡战却又屡战屡败的心理煎熬外,从复习到考试所需的一笔不小开销对考生们也形成了无形的心理压力。“这一年,除了转战各地考试的交通费用,仅报读复习班和吃住就花了将近3万元。”问及为何对报考公务员如此“执着”,小许坦言,最初报考公务员是父母的想法。在家乡常听父辈人说,某某人上学上了这么多年,大学毕业了连个正经工作都没有。言辞之间,充满惋惜和失望。而“正经”工作就是机关和事业单位。
小许曾对“铁饭碗”嗤之以鼻,但看到身边同学、朋友成为公务员后不仅有着较为优越的薪酬和工作条件,社会地位也“水涨船高”,这让小许的观念慢慢发生了改变:“我也不知道适不适合做公务员,但打工和自主创业都太艰难。”
“今年再考不上,会选择继续报考,直到考上为止,”小许认为“国考”虽然竞争激烈,但从其笔试到面试都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限制,很公平。
有不少人和小许有相同的看法,他们认为公务员面向全社会实行公平竞争,各个环节高度透明化、公开公平化让人感到充满希望和挑战,而这恰恰是现在就业大环境的硬伤。
也有专家指出,毕业生“一窝蜂”报考公务员反映出就业观念的狭窄,对整个社会将来的人才结构会造成严重影响。前不久,人事部对89个城市的一项就业统计显示,公务员职位只为大学毕业生提供1%的就业岗位,但却吸引了46%大学生的目光。
“年年公务员考试大学生挤破头,其实让没有基层经验的大学生直接从学校到机关未必合适。”华南师范大学人力资源研究所所长谌新民认为,许多人更适合做专业人才并不适合做党政工作,并且从整个社会人才资源合理配置看,把专业性很强的人才集中在党政部门,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浪费,年轻人成才的路应该多样化。
【职场“考碗族”】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作为一份维持生存的工作来说,公务员是很好的选择。但是想要实现理想的话,我找不到落点。”回忆机关工作的个中滋味,廖辉认为,“我除了对衣食无忧的生活本身有所向往外,或许心中还是有一点理想吧,这是悲剧产生的原因。”
与毕业生将公务员作为职业理想一样,一些在职人员经过几年的历练,也加入考公务员大军。公务员工作稳定,压力较小成为一些白领“改行”的理由。
廖辉大学里读的是新闻系,“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是他的理想。毕业后他进了广州的一家媒体。
几年来,风里来雨里去,最初两年新鲜过后,廖辉感到“无冕之王”的理想光环不仅经常被无情的现实击碎,每天眼睛一睁,冒出的念头就是“会不会漏稿,别人发了我有没有发,别人是不是棋高一着”。不仅如此,长期奔波、作息不规律的生活,让他经常紧张、焦虑甚至失眠,他开始憧憬朝九晚五的安稳日子。“现实和理想之间是很矛盾的。”
廖辉决定考公务员。在一个副省级城市实权部门的办公室岗位竞争中,他从近千名报名者中脱颖而出,以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
“公务员衣食无忧,发展轨迹有迹可循。”比起记者,这是廖辉对公务员最鲜明的印象。的确,每天准点上班,食堂3元钱管饱,不用风里来雨里去,这些都是过去当记者时不可企及的“安逸”。
但廖辉没想到自己会变得这般微不足道:每天就等着领导安排活,好坏也全凭领导一句话。还有填不完的表格,写不完的材料。不断的重复性工作让他觉得没有创造性,自己就像一颗普普通通的螺丝钉。
这种反差,廖辉也有过心理准备。有人私下劝他,“因为暂时不适应吧,时间长了以后估计也会觉得好,因为甜头在后头。”
到新单位工作不到一年,廖辉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他决定离开。
“作为一份维持生存的工作来说,公务员是很好的选择。但是想要实现理想的话,我找不到落点。”回忆机关工作的个中滋味,廖辉认为,“我除了对衣食无忧的生活本身有所向往外,或许心中还是有一点理想吧,这是悲剧产生的原因。”
最终,廖辉又回到了他熟悉的媒体。他说,媒体这个职业虽然压力大,但每天与不同人和事打交道。“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比做公务员有趣得多”。
“吃回头草”后廖辉有很多感触,他说,公务员只是一份普通的职业,选择一份工作,应该有清晰职业规划。“奋斗轨迹是很多元的,还要搞清楚公务员的本质是为老百姓服务,如果你的工作没有体现为老百姓服务这一点,我想这份工作本身能提供的只剩下对权力的欲望。”
“过来人”廖辉还认为,人们对公务员工作有一个很大的误区,认为公务员工作很轻松,却不知其繁杂、琐碎。
其实,今年考生们热议的“史上最苦金饭碗”也说明了这一点,过去的“一杯清茶一包烟,一份报纸坐半天”的公务员生活,已经成了“过去式”。
广东社科院区域与企业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丁力认为,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体制的不断完善,任何职业都已经不可能再“一劳永逸”。他建议,年轻人需要正确的职业动机,要问问自己“到底想干什么”、“能干什么”,通过持续探索,把握未来方向。同时,还要有耐心,需要在社会实践中发现自己的特长。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