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专题 > 全国高校特色联展 > 动态新闻
本站搜索:

山东本专科扩招画句号 今年招生零增长

2012-06-08 10:17:00    作者:   来源:大众日报  

关键词: 山东高考
[提要] 6月7日,在山东省领导检查高考情况时,省教育招生考试院院长王坦汇报说,2012年教育部下达给山东省的普通高校招生计划中,本科、专科计划“均为零增长”。
    6月7日,在山东省领导检查高考情况时,省教育招生考试院院长王坦汇报说,2012年教育部下达给山东省的普通高校招生计划中,本科、专科计划“均为零增长”。

    此前不久,教育部发布《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今后公办普通高校本科招生规模将保持相对稳定。这意味着,持续13年之久的本科扩招被叫停。

    多年保持两位数扩招比率

    高校扩招,始自1999年。当年,全国招生人数增加51.32万人,增速达到史无前例的47.4%。之后,每年我国高校都保持两位数的扩招比率。不过到了2008年,有关方面开始反思扩招,扩招比例降至5%。

    在山东省,1998年全省49所高校共招收本专科学生6.3万人,在校生18.7万人。到2011年,全省高校数量达139所,全日制在校生165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也从1998年的8.28%,提高到2011年的28%左右。

    教育界人士认为,不可不论扩招政策给山东带来的积极影响。一方面,使山东高等教育获得大发展。比如“十五”期间,2005年全省普通高校达到104所;高校在校生人数达117.13万,5年间增加近3倍。其间累计招生超过328万人,高考录取率保持在70%左右,连续5年考生人数、录取绝对数稳居全国第一。另外,在山东招生的高校数量由2001年的688所,增加到2005年的1569所,增幅128%。

    另一方面,是提高了高中升学率。济南中学校长崔宝山认为,“有些学生的成绩本来只够读专科,扩招后就可以上二本院校。”

    扩招凸显三大弊端

    伴随扩招,大学的录取门槛越来越低。我省高考录取率从1998年的30%多,1999年飙升至51%,到2011年已经达到87%,本科录取率达44%。

    由于教育经费投入的增幅跟不上在校生规模增幅,生均经费大幅下降,造成办学条件日趋紧张;师资也一时紧缺起来,生师比大大超过教育部规定标准。而在随后高校的一再扩招中,这一问题愈加突出。

    我国高校以前一直秉承“严进宽出”的原则,现在已经演变成“宽进宽出”。大学不能保证生源质量,也不能保证毕业生的能力。更多学生在大学毕业后,选择考研来逃避就业压力,我省不少高校毕业生参加研究生考试的比例高达七八成。到今天,不少大学生回炉“大专”进行专业培训,大学生待业现象突显。

    专家认为,扩招的另一弊端,是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大学毕业生的供求体系,造成了大学生就业率和薪资水平的下降。2011年全国大学生就业统计信息显示,大学毕业生的薪酬在“1500—2500元/月”薪酬段的,占全部已就业毕业生的60.31%,低于1500元/月的有10.56%。学生、家长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和回报之间极不相称。

    高校扩招的第三大弊端,就是硬件跟不上、高校负债重。很多高校建设新校区,背上巨额债务。就我省高校而言,负债最高的时候达到240多亿元,不少高校负债“仅利息就相当于每天开出校门一辆桑塔纳”。债务重,学校基本的日常运转都困难,教学质量如何提高?

    此次教育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本科高校过度扩招造成高等教育质量下滑,为提高教学质量,教授为本科生上课将成为一项基本制度,不给本科生上课不得聘为教授。

    该好好练“内功”了

    “招生计划不增长,对高校而言更多是一件好事。多年来一直喊高校内涵发展,但生源旺盛让高校不可能产生紧迫感。现在生源危机,停止扩招,是高校好好练内功的时候了。”山东轻工业学院党委书记徐同文认为。

    徐同文说,生源少了,更多的高校可以由学生自由选择,同时高校为了争取生源,对自己的硬件和软件条件都要进行完善,“以学生为本,重视师资建设,重视办学能力提升,重视课程建设,就像当娘的一定要考虑孩子吃啥更健康一样,这才是正路子。”

    省教育厅副厅长宋承祥表示,我省高校无论是学科建设总体水平,还是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还有较大差距,还存在高水平学科少、学科结构不合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足等诸多影响发展的矛盾和突出问题。比如,当前社会对于工程技术类人才的需求量占人才需求总量的89.65%,而工程技术类专业的毕业生仅占应届毕业生的49.68%,差距高达40个百分点。目前全国二级重点学科1800个,我省42个,仅占全国的2%。

    宋承祥认为,在政府层面,要进一步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大力推动高校师资建设,健全政学企联动平台和机制。在高校层面,需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突出办学特色;加强学科专业建设,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倡校企共建,真正实现互利双赢;建设高层次科研创新平台和基地,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孙海燕

editor


 

> 进入微博< 热点图片

 
 
我要评论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foo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