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海报新闻 媒体矩阵

大众网
全媒体
矩   阵

扫描有惊喜!

  • 海报新闻

  • 大众网官方微信

  • 大众网官方微博

  • 时政公众号爆三样

  • 大众海蓝

  • 大众网论坛

  • 山东手机报

山东手机报订阅方式: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97009

首页 >教育新闻 >理论时评

新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融入思政教育的实践路径

2023

/ 11/07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王正坤

手机查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含有系统而独具民族特色的教育理论体系,重视伦理价值,强调德智统一,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法及目的性一脉相承。在新时代背景下,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这一课题面临着新的形势与挑战,也面临着新的机遇与路径。将思政教育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创新“融入”的有效路径,不仅能赓续中华文脉,挖掘历史内涵,焕发时代价值,更能引导青年向上向善,守护历史根基。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重要价值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涵盖了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以文学典籍、艺术作品等载体,构筑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血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是对传统文化自身的接续更新,更有助于青年一代提升文化涵养、树立文化自信、投身文化传承。

  有利于强化价值引领,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意识形态巩固作用。“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价值观念、家国情怀,作为意识形态的反映,其凝聚的观念共识将对人们的认知内容、信仰选择和行为方式产生深刻的影响,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在多样化思潮、互联网新媒体技术对青年学生的意识形态造成冲击的形势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思政教育,能强化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传统文化基础,引导青年对中华文明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意识形态的认知与认同。

  有利于挖掘传统文化育人价值,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正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有“德、孝、仁、义”等内生价值,其育人色彩老而弥坚、经久不衰、历久弥新。探索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实践路径,能以新时代的视角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育人旨归,将历史悠久的内生价值凝练为贴近时代的育人价值。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实践路径

  发挥制度优势,加强顶层设计,完善传统文化传承的组织保障。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牵涉多主体的协调配合和组织保障,因此,要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努力形成思政教育各部门、各主体齐抓共管、相互配合的合力机制。在高校层面,要建立权责清晰的组织机构,负责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与管理,由党政领导、院系、团学主管领导,以及思想政治教育专家组成的思想政治教育委员会,统筹安排、整合资源,促进社会资源与校园资源的双向互动。学生工作处、团委等各部门要依托组织优势,开展走进博物馆、文化名胜、历史街区等游学活动,邀请传统文化专家进校授课、宣讲,构建角度多元、覆盖面广、资源共享的立体式育人体系,提升青年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立体感、获得感、体验感。在社会层面,政府各部门要强化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深层理念,实现社会与高校间的文化资源共治共享。政府等社会主体要通过开辟特色文化研学路线、开展传统文化志愿实践活动、支持《经典咏流传》《中国成语大会》等特色文化节目、支持传统文化的学术研究与实践项目、为传统文化教育营造清朗的网络环境等形式,凝聚社会共识,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浸润作用,为高校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和有利空间。

  创新育人模式,开发时代价值,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当代大学生是诞生于互联网的一代,他们浸润在新媒体、新技术、新文化中,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因此,高校在思政育人的过程中,要遵循青年的心理特征与年龄特点,使思政教育方式“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充分开发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中焕发出新的底色。在传统文化育人内容方面,要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经久不衰的价值内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重点选择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仁义礼智信等精神特质,以及仁爱、诚信、正义等道德理念,在学习原典的同时联系社会实情、国家实际,将晦涩的文字演绎成青年易懂、爱听的故事,将“老故事”打造出“新样态”,实现与新时代的同频共振和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契合,从而激发青年自主自发学习思考。在传统文化育人方式方面,高校要在方向性正确的基础上,做到传统文化的故事性嵌入、趣味式融合、话语性转化,打造“互联网+文化育人”的融入路径,实现静态教育与动态教育、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结合。要利用新媒体技术让传统文化“动起来”,在叙事和表现载体上选择更贴近大学生的接受方式,将特色节气、传统节日、典型故事通过短视频、VR参观、情景剧、线上阅览、动画作品、小游戏等载体,使其鲜活化、动态化,将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思政课程、社会实践。在创新育人模式的同时,也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现教育客体与教育内容的双向促进。

  构建教育体系,多方协同发力,探索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的“大思政课”育人范式。“大思政课”是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大课程,要求通过人文、历史、社会等元素帮助青年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练着中华民族的道德追求,蕴含着立德树人的育人观,必然要融入“大思政课”,涵养青年学生树立文化自信,肩负大国使命。在育人主体上,高校要利用自身的学科优势与资源,通过党委、职能部门、各二级学院等主体协同配合,组建由专家领衔、思政课教师与专业教师共同构成的教学专业团队,为其提供丰富的传统文化培训平台与资源,提升教师传统文化素养及授课水平。同时,要积极衔接社会资源,与政府机关、相关传统文化组织开展常态化对话,实现传统文化育人资源共建共享。在课程建设方面,要构建以传统文化为特色的“大思政课”课程体系。要以《形势与政策》等思政课程筑基,阐述传统文化中厚德载物、义利并举、自强不息的精神内涵;以传统文化的公共必修课、选修课铸魂,开设《中国传统文化》及地域特色鲜明的地方传统文化课程,如山东地区的舜文化、潮汕地区的妈祖文化等,利用好各地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展实践教学,提升青年学生的文化自信与地域认同感;以课程思政增效,发挥教务处、团委、学生工作处、各二级学院的工作优势,推动各专业课程的思政建设,鼓励任课教师在课程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打造一批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形成特色育人品牌,通过构建育人主体和课程建设体系,形成“大思政课”育人范式。(作者:山东青年政治学院 王正坤)

初审编辑:路时川

责任编辑:刘佳琦

相关推荐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