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海报新闻 媒体矩阵

大众网
全媒体
矩   阵

扫描有惊喜!

  • 海报新闻

  • 大众网官方微信

  • 大众网官方微博

  • 时政公众号爆三样

  • 大众海蓝

  • 大众网论坛

  • 山东手机报

山东手机报订阅方式: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97009

首页 >教育新闻 >理论时评

《融媒体传播论》关于“第三媒介时代”未来形态观点引述

2023

/ 08/31
来源:

鲁东大学

作者:

张成良

手机查看

  一是未来融媒体的去形态化发展

  融媒体形态演进正朝着“去形态化”的方向不断演进。这里的去形态化并非是不具形态,而是媒介间开放边际、弱化形态,最终形成由新兴媒介平台主导传播的智能化媒介系统。正如前文所说的有线电视和网络电视,伴随着“三网融合”的推进,媒介之间的边际日益模糊,任何一种媒介都作为其他媒介内容而存在,其自身也吸附其他媒介作为内容。这种带有升级意味的媒介形态演进贯通于日常的媒介化生存活动中,自然而然且无处不在。这与传播活动中“无形无象的人”比较相似,事实上“无形无象的人”也是作为新兴媒介存在的。

  任何复杂系统演化的前提都是系统本身要处在一个非平衡态,而不是平衡态,这样更易于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的流动。融媒体的“去形态化”过程,实质是一个去平衡态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媒介形态在不断拆分组合过程中,经由自组织活动推动系统演化。

  对应媒介“去形态化”的,是新兴媒介的平台化发展路径。媒介经由嵌套式平台建构起共生形态,大平台上既包括栖息于其上的用户部落,也嵌套着不同的媒介形态。呈现嵌套态势的媒介形态本身已不具独立性意义,而是作为大平台中小平台而存在。“大平台综合化,小平台专业化,这是媒介发展的一个趋势。”传统媒体与其他“个媒体”成为栖息于大平台上的小平台和小小平台,逐渐形成一个广泛开放的媒介生态系统。平台化发展,也意味着场景建构的价值意义,传播个体经由媒介终端入口进入场景,在场景中获取各种媒介资源,形成不同链路的非线性交互关系。因此,场景是媒介平台化发展的节点式呈现,也是人-媒介-人形成即时关系的新兴交互平台。

  媒介“去形式化”还意味着曾经作为“一种组织形态存在的传统媒体”,终将被产品服务的多元化所取代,这表明,在亿万受众眼中,传统媒介形态概念的“外壳”将逐渐消亡,取而代之的是媒介产品与信息服务内涵的兴起。即便是新兴媒介,也无意于媒介形态“外壳”的建构。产品与信息服务,重构媒介生态中的新秩序。媒介,将向着“智慧化融合、关系化生存”的新的方向发展与迈进。

  二是融媒体的去社会化趋势

  传播的去社会化发展,是对于媒介环境与社会环境形成虚拟与真实的渗透与融合的思考。媒介进化理论强调,“一切媒介进化趋势都是复制真实世界的程度越来越高”,这从一个侧面佐证了莱文森媒介发展“人性化趋势”的意义。媒介发展就是要创设一个高度复杂现实世界的拟态环境。曾经对媒介形态深入研究的李普曼把媒介看作是一个异乎于社会环境的“拟态环境”,通过文字、图片、视音频的塑造,建构一个媒体化的社会生活环境。媒介的进化正朝着创建一个“全觉符号”传播系统建构的方向迈进,在更趋向于“在场”环境建构的“全觉传收”环境中,人们将“深度沉浸”于媒介,在现实与虚拟环境之间往来穿梭,甚至于无法分清现实与虚拟世界的界限,成为一个特立于社会的“沉浸人”。

  “沉浸人”应该说是一种具有极化特征的传播活动中的人。说是极化的人,是因为“沉浸人”深陷媒介环境,这种媒介环境在极大满足“人性化”需求的同时,也慢慢将人从社会关系中隔离出来,成为媒介意义上的个体的人。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人的发展总是存在着两个向度的:一是作为个体存在的机能性发展;一是作为“类的存在物”也就是群体性的发展。不可否认,“沉浸人”是媒介“人性化”发展的终极方向和目标,然而,这种人性化机能性补偿带来的,必然是人的“社会性”的不足与缺失。也就是说,按照融媒体传播中“沉浸传播”的发展,“沉浸人”势必会向着“去社会化”的方向发展。

  “沉浸传播”的“去社会化”趋势,意味着交往方式的重构。波斯特认为,探讨交往理论的后结构主义方法是对“信息方式”以何种方式既挑战又巩固后现代社会和文化中所浮现的主导性的各种体制。这里的“信息方式”是藉由电子媒介的交流,交往方式倾向于将现代主体置换为多重的、不断撒播且去中心化的新的主体,这种主体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可能引发“对社会制度与结构的根本挑战”,这显然与既定的社会制度与结构相冲突的。近年来不断形成的少数种群的反社会运动,就是这种交往方式不断推动的结果。

  “沉浸传播”的“去社会化”趋势,还意味着传播者个体的自我束缚。如果说电视媒体是一种“全景式监狱”的话,那么处在“沉浸传播”环境中的“沉浸人”,不可避免地沦为“共景式监狱”中的个体。“共景式监狱”中的被凝视与窥探从线上看使人“无形无象地存在”,又使得物理环境的人深受影响,随着沉浸程度的加深,人所受到的束缚也越难以摆脱。从这一意义上看,人的“去社会化”看似是一种人性的解放,实则是人的社会性的一种迷失。处在社会环境中的人,如何获得更广泛的自由呢?

  归根到底,为沉浸传播所束缚的人,只可能靠沉浸传播来解放自己。

  复杂思维视角下的社会学不是把人密封于此时此地的规定性中,而是允许人们跨越时间与空间,媒介与现实,变成超历史与超社会的。因此,“沉浸人”只能是一种极化传播模型,“去社会化”也只能是一种媒介发展趋势,在现实的复杂社会环境中,自我束缚的封闭式发展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沉浸传播”也并不具有超越现实的价值和意义。

  摘编自张成良《融媒体传播论》第七章部分,科学出版社,2019年版

初审编辑:路时川

责任编辑:刘佳琦

相关推荐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