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海报新闻 媒体矩阵

大众网
全媒体
矩   阵

扫描有惊喜!

  • 海报新闻

  • 大众网官方微信

  • 大众网官方微博

  • 时政公众号爆三样

  • 大众海蓝

  • 大众网论坛

  • 山东手机报

山东手机报订阅方式: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97009

首页 >教育新闻 >理论时评

开辟科教融合新赛道 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记《科教融合的实践案例与思考》

2023

/ 08/28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姜申涛

手机查看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知识的不断积累,传统的教育模式和科研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和人才培养的要求。为推动高等教育的转型发展和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许多国家开始探索科教融合的模式和路径,推动科技与教育的深度融合,通过建立科研机构与高校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和人员培养,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这些成功的实践经验对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高等教育改革具有借鉴意义。科教融合是现代高等教育的一个基本理念,也是世界一流大学办学的核心要义。

  就内涵而言,科教融合主要是指科学研究与教育教学的实质性兼容或一体化,是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高级形态。科教融合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创新人才,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科教融合的实践需要高校和科研机构加强内部改革和创新,打破传统的学科壁垒,建立跨学科的协作机制和学科交叉的研究团队。同时,还需要加强与产业界和社会各界的合作,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解决实际问题。科教融合的本质是通过“科”“教”协同,促进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双向提升,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好的智力支持和科技支撑。

  山东省委、省政府深入推动科教融合,积极开展了一些有益探索。2017年5月28日,山东省政府印发通知,宣布整合原齐鲁工业大学和原山东省科学院,组建新的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期间,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经历了科教融合1.0 到2.0 再到3.0的全面融合过程,充分实现了1+1>2的融合效应。在科教融合五周年之际,党委书记王英龙带头编撰了《科教融合的实践案例与思考》一书,于2022年9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专著以学校(科学院)的科教融合发展为主线,从理论与实践角度全面深入地探讨了科教融合,为科研人员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也为地方科研机构与高校的融合发展提供了典型样板。

  该书涵盖以下主题:

  一、什么是科教融合?科教融合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宏观层面,即国家创新体系层面,体现为传统的、分立的科技系统和教育系统之间的融合,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二是中观层面,即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之间的融合,两类机构之间的一体化发展;三是微观层面,即在高校内部,科学研究和教育教学的融合,包括组织层面的科教融合和教师个体层面的科教融合。

  二、为什么要进行科教融合?科教融合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变革与转型的主旋律,也是中国科技界和教育界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高校和科研院所分别承担教学和科研的功能,存在资源分散、重复投入等问题。推动科教分离向科教融合转变,是实现中国高等教育转型发展和提高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现实选择。

  三、科教融合面临的主要问题:原齐鲁工业大学和山东省科学院在财政供养、运行模式、管理体制、资源渠道、人员结构、服务对象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将这两个具有不同性质的单位进行整合比同属性单位的整合更复杂、难度更大。

  四、如何推进科教融合?专著从不同方面对融合路径进行了详细分析,构建了“八大路径”:从强化顶层设计入手,建立健全科教一体的治理体系;从推行学部制改革入手,实现院所一体化发展;从下放办学自主权入手,激发二级单位生机活力;从整合科教优质资源入手,提高学科建设整体水平;从大力引育高层次人才入手,发挥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效能;从推动科研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入手,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从争取大项目、大平台、大成果入手,提升服务国家和省重大战略能力;从文化传承创新入手,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科教融合文化。

  五、科教融合带来的变化:自科教融合以来,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充分抓住了历史机遇,始终坚持将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的理念,把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不断强化改革是“根本动力”的意识,把改革作为推动事业发展的关键;牢固树立稳定是“重要保障”的思维,把稳定作为深化改革发展的前提。经过五年科教融合探索,学校(科学院)各项事业取得突破性进展,干部职工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社会各界给予高度认可,未来发展方向更加明确。

  具体而言,《科教融合的实践案例与思考》一书由六章组成:

  第一章,科教融合的理论基础。共分为三节,全面介绍了科教融合的基本概念、国内外研究现状,探讨了国内外科学研究与教育教学协同创新的实现路径,为后续章节的讨论提供了理论支持。国外科教融合概念最早来源于德国洪堡运用“教学与科研相统一”来建设柏林大学的理念,国内“科教融合”概念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最早提出的。科教融合既可以是科技事业与教育事业的相互结合,也可以是高校科研与教学的融合。科教融合的典型模式可分为美英模式、德法模式、俄中模式等,既有科研机构办大学模式,也有科研机构和高校融合办学模式。

  第二章,科教融合的发展历程。该章共分为四节,以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的发展历程为脉络,在阐述科教融合时代背景的基础上,将该校融合历程分为科教融合探索期(以资源整合为核心的物理融合阶段)、科教融合发展期(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制度融合阶段)、科教融合提升期(以凝聚共识为核心的文化融合阶段),详细梳理了每个时期的主要特点和重要事件。

  第三章,科教融合的机制创新。该章共分为五节,详细介绍了组织机构、学部制、人事工作、人才工作、财务工作等改革创新的探索与实践,既涉及改革背景和特色做法,又总结了经验启示。按照科教一体化管理模式,以组织机构改革为突破点,以学部制改革为试点,以人事制度改革为攻坚点,以人才工作改革为抓手,以财务工作改革为保障,科教融合动能不断迸发,科教融合潜能不断释放,科教融合效能不断彰显。

  第四章,科教融合的改革举措。该章共分为七节,具体阐述了学科建设、本科生培养、研究生培养、科研工作、社会服务、国际交流合作、文化传承发展与融合创新等改革创新的探索与实践,详细介绍该校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科教融合为特色,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成功经验。强化学科引领作用,深入实施学科筑峰计划,大力培育学科优势特色,学科整体水平不断提升;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两段式、导师制、小班化等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发挥科学研究的驱动力量,激发科研创新活力,科技支撑能力全面提升;精准服务地方产业,政产学研活力充分释放,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能力进一步凸显;积极拓宽国际合作渠道,开放办学进程加速推进;重视文化传承发展与融合创新,科教融合文化凝聚力不断彰显。

  第五章,科教融合的实践案例。该章共分为五节,展示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部、轻工学部、海洋技术科学学部、化学与制药学部、光电科学与技术学部五个学部的科教融合过程及融合模式,验证了前几章关于机制创新和改革举措的有效性。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部采取协同模式,将山东省科学院下属的山东省计算中心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进行融合,以学科引领汇聚发展合力;在轻工学部采取嵌入模式,将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和生物基材料与绿色造纸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融合,体现国家级平台引领发展的优势;在海洋技术科学学部采取延伸模式,依托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设立海洋学部,体现依托研究所办学的优势;化学与制药学部充分体现“科”“教”相互支撑、融为一体、互动互进的特点;光电科学与技术学部则充分展现了国际交流合作的助推作用。

  第六章,科教融合的未来展望。该章共分为三节,分别阐述了科教融合的发展愿景、发展方略和发展路径。该章主要围绕国家和山东省战略需求,强调要着眼于科教融合的体制与竞争优势,按照“四个坚持”“四个高地”“四个结合”“四个转化”“四个转变”的发展战略,深入推进科教融合。要高举科教融合旗帜,全面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提升学科意识,深化科教融合,提升学科建设水平;要面向战略需求,强化和拓展重大科技平台优势;要依托优质资源,做大做强科教服务与成果转化;要完善人员管理,打造国内一流人才队伍;要优化资金资源配置,充分激发竞争活力与内生动力;要构建文化融合机制,加快推进科教深度融合进程。

  该专著的最大亮点是以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为案例,既系统阐述了对科教融合理论与实践的深入思考,又全面梳理了科教融合重点改革举措以及取得的发展成就;既是对校(院)改革发展历程的全面总结,又是对科技创新思维、办学治校(院)理念的持续提升。作者王英龙在书中运用了丰富的案例和数据,向读者展示了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的科教融合实践,还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对科教融合的理论进行了深入探讨。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使得专著既有理论的指导性又有实践的可操作性。著作中探索的科教融合体制机制完善、实践路径清晰、改革成效突出,充分彰显了科教融合的叠加优势和协同效应,助推人才培养质量、科技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的全面提升,为省内外相关单位融合发展,乃至科技体制改革和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提供启发和借鉴。

  科教融合的发展需要各方共同努力。高校和科研机构应加强内部改革和创新,建立科教融合的机制和平台,鼓励教师参与科研项目和实践教学,推动科研成果的应用和教学实践的改进。政府应加大对科教融合的支持力度,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提供资金和资源支持,为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教融合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经济保障。同时,产业界和社会各界也应积极参与科教融合的合作,提供实践机会和项目合作,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佳琦

相关推荐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