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海报新闻 媒体矩阵

大众网
全媒体
矩   阵

扫描有惊喜!

  • 海报新闻

  • 大众网官方微信

  • 大众网官方微博

  • 时政公众号爆三样

  • 大众海蓝

  • 大众网论坛

  • 山东手机报

山东手机报订阅方式: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97009

首页 >教育新闻 >理论时评

自媒体时代青年亚文化的特征与功能分析

2022

/ 04/01
来源:

大众报业·大众网

作者:

卜建华

手机查看

  青年亚文化的表现形式多样,具有强大的生机与活力,以及非常大的创造力。同时,风格独特新潮的青年亚文化表现也具有强大的功能特性,作为青年独特的表达和沟通方式,也在言行举止间体现了新时代青年的价值取向和价值选择。具有新时代独特代表的青年亚文化也在社会中凸显出其独特的价值和功能,迅速发展的网络和新媒体等平台的日益壮大,使得青年亚文化有了更加肥沃适合的土壤,青年亚文化的发展和拓宽速度更加迅捷,以自身独特的特点引领着青年文化的发展。

  一、青年亚文化的特征

  青年亚文化是青年这一特定群体创造、践行和流行的一种特有的文化价值体系、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青年亚文化的研究起始于20世纪的60年代,英国伯明翰学者开始研究与关注青年亚文化,伯明翰学派认为青年亚文化的流行实质上是对体现资本主义中等收入群体价值观的英国主流文化的对抗,在资本主义和平时期,阶级的对立体现在文化领域,处于社会底层的平民阶级因为无法进入主流社会而自创了一种时尚文化,这种文化实质上具有对抗的文化象征。可见,青年亚文化兼容了亚文化与青年群体的共有规律,从而具有与社会主流文化而不同的独有的、时代性特征。

  1、行为的抵抗性。“对抗”是青年亚文化研究的关键词之一,也是英国伯明翰学派早起青年亚文化研究的重要成果。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青年亚文化与社会主流文化更呈现出一种抵抗性的姿态。青年亚文化是相对于社会主流文化而言,是青年群体存在着与社会主流文化不同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模式,从而青年亚文化相对于社会主流文化而言具有边缘性与行动的抵抗性,青年群体在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中,由于青年正处于思想成长的过程中,还没有形成比较彻底与稳定的社会化结果,所以青年在面对纷至沓来的各种亚文化,容易导致价值观的认同危机,青年亚文化不具备与社会主流文化相抗衡的强大力量,而且与社会主流文化的竞争中也处于边缘性与弱势地位。青年亚文化产生源于社会结构矛盾、阶级问题以及相应产生的文化矛盾,目的是解决主流文化中仍然存在的阶层矛盾问题,为各种社会问题提供“象征性的解决方案”,尽管这种抵抗最终无法解决实际问题但能通过风格化的抵抗表达出青年群体的要求,表达出草根青年群体对强势文化的不满和弱势群体的同情。随着中国社会的急剧转型与社会分化的不断加深,各种利益资源加快配置,贫富分化不断加剧,不同群体利益集团的矛盾频发,道德恐慌与社会焦虑不断加深,青年群体面对这些社会消极现象出现感到迷茫、恐慌、苦恼、不安与焦虑,面对社会挫折与社会焦虑,青年群体为了表达自己的不满与存在,体现青年群体独特的心理意识与话语权力,青年亚文化以对社会主流文化的抵抗性行动来表达自身的价值关怀与行动指南,青年亚文化的抵抗性文化行为预示着,一方面可以提升自身的社会地位与社会存在感,另一方面,也对青年群体自身的精神世界提供价值导向与精神支持。

  2、风格的独特性。青年亚文化以区别于社会主流文化的风格与样式来表达自己的社会存在,与一般的文化冲突不同,正是它的偏离,使的青年亚文化打上了容易辨认的文化标记与痕迹。“存在于成人鼻子底下的另类文化,它拥有不同的语言,特殊的象征符号记忆和更为重要的价值系统。所有这些使它远离了主体社会所建立的体系和目标”。在当前社会转型期的中国,相对于社会主流文化的压倒性竞争优势,青年亚文化选择独特的、奇异的文化行为来抵抗主流文化的包容与消解,特别是在新媒体环境中随时随地体现出个性化、独特性追求,主要包括恶搞、讽刺、挖苦、自嘲、戏谑等方式,其中“恶搞”是新媒体时代最主流的文化符号,体现着青年亚文化的独异性与非规范性。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兴起,给青年亚文化的个性表达方式提供了便捷的载体,使青年亚文化打破时空的限制,通过对时尚符号的应用实现个性的张扬、表达心理上的反叛和对社会主流文化的反抗,极大地嵌入到青年的日常生活中去。比如“杜甫很忙”网络恶搞事件。虽然“恶搞”具有极强的颠覆性,但其生命力非常短暂,因为其文化资源是改编、解构和嫁接主流多种文化要素而形成的,是既没有完整体系,又没有强大的文化生命力的暂时性的文化产品。所以,青年亚文化的文化产品或者文化行为在经过短时的兴奋之后,留下的是更加空虚的心灵和更加矛盾的价值观冲突。

  3、结局的收编性。青年亚文化通过反叛与解构的方式来消解社会主流文化,青年亚文化由于缺乏稳定的社会心理与行为方式而缺乏强大的生命力,其文化根基的脆弱性、阶段性导致在与社会主流文化竞争方面而处于劣势。为了纠正与社会主流文化竞争的劣势,青年亚文化通常通过以反叛、戏谑、解构社会主流文化而显示自身独特的社会存在。诸如十多年前的“芙蓉姐姐”,“80后”木子美等文化行为具有极大的前卫性和解构正统文化的雄心。青年亚文化的这种文化竞争方式一直延续到现在,比如基于社交软件的“约炮”行为、支持同性恋爱等文化态度等,都强烈地冲击着社会主流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虽然这种文化竞争行为在短时间内引起了极大的社会关注,但狂欢与愉悦之后,还是遭到了社会主流文化的不解与置疑。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的青年亚文化与社会主流文化是相对的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亚文化也会成为社会主流文化,社会主流文化也会逐渐被边缘化,青年亚文化完全有可能成为社会主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是社会主流文化吸纳与招安青年亚文化,从而丧失独立性与反叛性,从而成为社会中主流文化的一部分;二是商业文化收购青年亚文化,使青年亚文化失去自主性与独立性。

  4、地位的边缘性。亚文化是与主流文化相对应的概念,它一般属于与主流社会群体不同的次级群体、边缘群体。亚文化又称小文化、集体文化,基本上是处于社会低端与中端,尚未取得社会主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文化形态,是从属、次要与支流的文化,它代表的是一个社会中处于边缘的群体利益,它是某一次级群体成员共有的独特信念、价值观和生活习惯。由亚文化的概念与理论内涵可以看出,亚文化相对于社会主流文化而言,具有地位的边缘性特征。亚文化有着与主流文化不同的价值取向,对主流文化采取抵抗、颠覆的态度。青年亚文化是对社会主流文化的补充与消解,当前网络虽已赋予个体相对自由的活动和表达空间,但社会主流文化网络传播始终是占据绝大部分网络空间,拥有主导权和话语权,而处于边缘的青年亚文化群体拥有的话语权实则不多,所以不可能为大众所广泛认知和接受。

  5、价值认同的颠覆性。在社会逐步发展的过程中,青年群体容易发生身份危机,由于其在社会的定位并未完全确定,介于稚嫩到成熟的关键时期,还不能完全肩负起社会的分工,又处于初踏社会的迷茫期,因此很容易对于自己的身份产生一种迷茫和危机感。与此同时,他们也没有形成与主流文化竞争的强大文化力量,因此他们在与主流文化的竞争中被边缘化。随着中国社会转型的深入,各种利益资源不断加速,各利益集团之间频繁发生冲突,青年群体为了表达自己的主题,充分反映自己的话语权,他们用抵抗行动来表达自己的价值关怀和行为取向。他们普遍认为这种抗拒的文化行为一方面可以改善自己的地位,另一方面可以为内心世界提供精神和价值支持,所以,形成的青年亚文化与社会主流文化在价值选择中存在很大程度上的颠覆。

  6、未来趋势的前瞻性。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促进了人与人之间在互联网络中的紧密沟通和交流,这个过程中也促使了以互联网技术为途径的网络语言的出现,这种青年亚文化带有十足的前瞻性特征。一方面,这种文化交流为人们的交流和沟通增添了一些个性化的色彩,生动地反映了亚文化的内涵和特征;另一方面,语言具有不同的含义,在一定程度上,它对传统文化中的语言意义有一定的消解作用。由于缺乏强烈的文化活力、文化内涵,青年亚文化在主流文化的竞争中始终处于劣势。于是,为了扭转这种文化竞争的弊端,青年群体经常利用传统文化的反叛和解构来实现自身文化主体的存在,这种青年亚文化的文化竞争一直延续到现在,如对同性恋爱情的支持和其他文化态度等,都强烈影响了我国传统文化和现有的主流价值观,虽然这种文化竞争在短时间内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但在狂欢和欢乐之后,却对传统文化产生了一定消解和质疑,不利于传统文化与青年亚文化的和谐共生。

  可见,由青年亚文化的特征可以看出,青年亚文化是相对于社会主流文化而言,青年亚文化可以分为健康青年亚文化、中性青年亚文化和不良青年亚文化。毋庸置疑,健康的青年亚文化不仅是社会主流文化的有益补充,也能够促进青年群体思想的健康成长,是值得提倡与鼓励的一种社会文化,而不良的青年亚文化不仅对社会主流文化带来消解与侵蚀,而且对青年群体的健康成长带来不良影响。

  二、青年亚文化具有的社会功能

  青年亚文化是随着新时代青年群体一代的成长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而随着青年的成长,青年亚文化中也不断注入青年在社会文化中习得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种文化价值会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到社会主流文化中,不断更新和丰富社会主流文化的价值体系。正是由于自身具备的这种吸收、选择和创新功能,使得青年亚文化成为了构成和促进社会文化和价值体系不断发展和推陈出新的不竭力量。不仅如此,青年亚文化与社会主流文化具有鲜明的对抗性,一些观点和意见与主流文化相背离,但并非所有与主流文化相背离的文化价值观都是反面的,从客观来看有一些观点是对青年群体所了解和关注的社会灰色角落的曝光和揭露。我们深刻分析青年亚文化所具备的表象和深层内涵可以发现当代社会现象中存在问题并及时制定高效政策,以完善和丰富社会主流价值文化。

  一是青年亚文化具有多样性功能。这种社会功能的多样性主要从表现途径和表达方式两个方面可以体现。多样性的表现途径主要依赖于当前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大量形形色色APP的开发;多样性的表达方式主要是当今层出不穷的网络流行语和大量的表情包的运用是网络表达更加形象和丰富。新媒体的即时性、快捷性与便捷性为青年亚文化的多样性演变与创新发展提供了腾飞的翅膀。新媒体技术的即时性的互动与裂变式传播汇聚着每一个青年个体,新媒体技术的快捷性扩散使的青年亚文化符号编码、解码、再度编码得以聚生的场所,“高富帅”、“屌丝”、“囧糗”等亚文化文本的个性呈现催生出诸如恶搞文化、“屌丝”文化、糗文化、山寨文化等一系列新型青年亚文化形态。微媒介对元叙事“去中心化”的消解使当下的青年亚文化呈现出后现代化的大众图景,微客们参与式的集体智慧给予了微媒介一系列的非官方赋权,他们在与主流青年文化争取自身文化空间的同时,也集体性地试图确认一种能被所在群体认同的新的价值倾向。犬儒主义、反理性主义、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一系列不同价值倾向的新呈现已关涉到当前青年亚文化整体特质的变异及其走向。而与此同时,微时代青年亚文化价值倾向的新变化并不能抹去亚文化始终存在的“结构性对立关系”,在亚文化的“生产—编码—播撒”的每个环节也始终存在着他们对于社会结构矛盾的关注和传达,主体与工具的关系被重新确立后的自我化表征下也难掩对现代性的焦虑。

  二是青年亚文化具有流动性功能。社会存在决定社会现实,不同的社会存在具有不同的社会文化。青年亚文化是一种流动的文化,特别是新媒体时代青年亚文化的流动性功能更加突出。随着青年的成长不断进入成人社会,青年的思想的不断成熟与完善,青年亚文化的某些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会不断渗透到社会主流文化中去,社会主流文化的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也渗透到青年群体的思维方式中,青年亚文化的不断渗入与流动,也使得社会主流文化和社会主流价值观不断得到一种更新的状态。从时代发展的角度来说,每一时代的青年亚文化都有时代的烙印,每一时代的青年都有自身的选择与创新,不同时代的青年亚文化具有独特的社会价值与现实意义。青年亚文化的流动性与创新性功能是导致社会主流文化与社会主流价值观持续更新与发展的动力之源。青年群体对新鲜事物总是充满好奇,为了满足这种好奇的欲望,青年们往往会在一段时间后从一种类型的群体转向新型的群体,或者披上不同的“外衣”在多种类型的网络亚文化间穿梭和辗转。

  三是青年亚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对主流文化具有颠覆性功能。青年亚文化是青年群体对于某种热点产生自发的核心倡导或者相关组织,由此而畅所欲言、自由宣泄个人意见而形成的文化价值。虽然某一时刻的号召力比较强,但缺乏长期定向的目标导向,会随着社会的发展或者互联网的传播内容而发生急剧变化,这个群体也会产生巨大影响,因此经常出现“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景况。这种现象在各大网络平台的论坛、讨论间、弹幕等体现非常的明显,从互联网直播平台到qq聊天群;从微博评论到朋友圈点赞;从百度贴吧到国外油管平台,这种现象在青年群体中已经习以为常、自然而为,也充分体现出了新时代青年的个性与张扬。青年亚文化对社会主流文化和正常社会秩序采取的是一种颠覆性的态度,实质上反映出青年人的好奇、逆反的心理特征,通过时尚流行、风格独特、个性张扬、逆反批判的文化符号表达对社会主流文化的反抗,对某些社会传统规范的反叛。这种颠覆性功能主要来自于青年群体对现实社会所存在的不合理现象和矛盾突出问题的不满而通过网络表达愤怒、嘲讽等情绪,并对主流文化中掌握话语权的“权威”提出质疑。也表达了青年亚文化对社会主流文化的偏离与抗争,实质上是青年亚文化的一种逆反心理。

  三、青年亚文化的个体功能

  青年亚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已经成为了社会中青年群体普遍接受和认同的一类文化形式,它所具有的价值观念同样被青年群体所接受和认同,所以,青年亚文化在青年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已经起到了较为重要的作用。青年群体正逐渐成长为社会的中坚力量,青年亚文化通过批判、泛娱乐、诙谐、轻松等青年群体乐于接受的方式,帮助青年从懵懂成长为成熟的社会参与者,这种形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缓解了青年群体从懵懂到成熟过程中的紧张、焦虑和恐惧。青年群体在参与到社会生活的过程中逐步提升个人能力、健全自身人格、扩大交流范围,进而逐步完善个人的社会参与者形象。

  一是青年亚文化的产生具有自发性功能。青年亚文化的形成一般是由年龄相近的青年群体通过相似的心理特征、社会观察能力、价值判断和选择而构成的新时代青年价值文化。这种文化的产生不是社会阶级压迫或者刺激产生,不存在外力施压的情况,同时也不属于社会文化的必要组成,它是新时代青年群体通过个人判断和群体现象发酵而自发产生的,属于青年群体在社会发展中独到的话语现象。以年龄为80、90后青年为代表,并呈现不断扩张的趋势,青年群体既是青年亚文化的创造者,同时也是文化的先行传播者,但是传播者的范围并不局限于青年,随着互联网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和普及,更多的人加入到了青年亚文化的传播者中,但其主体仍然是青年,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例如,80、90后以快乐男声、快乐女声等歌唱比赛和韩剧、韩星为代表的追星文化;以独特风格服饰夺人眼球的杀马特风格的非主流文化;以戏谑讽刺口吻、表情包等手段表达对社会特点和现象评论的表情表娱乐文化。

  二是青年亚文化本身还具备批判性功能。批判性是青年亚文化群体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正因为其存在的批判性,青年亚文化一度被公众认为是偏离主流文化的边缘文化。从诞生之日起,青年亚文化群就发布了年轻人特有的开放、激进、批判、边缘和颠覆性的标签。这种批评反映青年群体在青春期对热点的关注,对社会的愤怒,对制度的不屑以及对主流文化的对抗,青年亚文化受到全球化进程快速发展的影响,有着属于青年群体个性化的独特性,表现为文化消费的狂欢,以消极对待父辈文化。例如,近年来出现的韩流和日流现象,是偶像亚文化的典型现象,我们国家的偶像文化并没有韩流和日流发展的快速并且符合青年人的喜好,因此,他们不可避免地会与社会强加于成年人的文化发生冲突,这种批评也凸显了游戏和发泄的特征。互联网新媒体时代娱乐、直播、游戏已经成为年轻人游戏的一大特色,这种批评也体现在繁荣和持久的狂欢活动中,无论何时何地,它也不希望屈服于社会宣传的“主流文化”,所以与主流文化也形成了批判对抗的态势。

  三是青年亚文化具有创新性功能。青年亚文化的思维模式具有典型的个性化特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社会发展更加开放,也更加包容,体现在人们的思想也是高度开放的。作为一个主要的青年亚文化群体,青年群体的思维方式突出了个性化的色彩,毫无疑问,在个性化思维模式下,青年群体的行为也体现出了属于青年独特的创新能力。高度发达的社会和当今社会不断扩大的信息量导致了各种意识形态趋势的泛滥,反映了个性突出、张扬夸张的年轻人群体的出现,我们可以从很多流行网络新词中找到这种创新,例如近两年的流行词语,“剩女”,“同居”,“月光”,“低头”等等,在生活中创新,在创新中生活,是新时代青年群体信奉的生活哲学。

  青年亚文化作为青年群体普遍认同的一种思想行为取向,对青年个体的成长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作为即将迈入成人社会的青年,对未知的世界充满好奇但又迷茫恐惧,亚文化以青年乐于接受的形式缓解了青年个体的紧张感和焦虑感,使青年通过积极参与、交流交往、寻找归属、健全人格,逐步习得成人社会的要求和规范。青年亚文化也通过形式上的抵抗来充分满足青年的叛逆心理,使他们不甚成熟的思想和旺盛的精力得以宣泄,进而减少了青年可能出现的越轨行为。青年亚文化正是以这种“形式上的参与和抵抗”在缓和排解青年情绪、帮助青年向成人社会平稳过渡方面发挥出独特的作用。

  作者简介:卜建华:滨州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烟台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青年亚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初审编辑:路时川

责任编辑:刘佳琦

相关推荐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