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手机报订阅方式: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97009
大众网
|
海报新闻
大众网官方微信
大众网官方微博
时政公众号爆三样
大众海蓝
大众网论坛
山东手机报
山东手机报订阅方式: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97009
2021
大众网
手机查看
中国散文经历秦汉、唐宋、明清三大创作高峰的发展演变及积淀规范,逐步奠定了现代散文发展的基础。以此为基点,又借鉴外国散文作家创作的经验,现代散文作家开创了散文的崭新面貌,获得了世人注目的辉煌成绩:鲁迅认为现代散文的成就在小说、诗歌和戏剧之上,周作人更是直接称赞散文小品是“文学发达之极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散文随笔的发展更加令人欣喜,无论是创作还是社会的认可接受,都有许多值得人们去研究的现象。新时期散文研究者韩小蕙曾经风趣地说是“太阳对着散文微笑”。从古至今,散文在不停地发展着。新时期散文的繁荣得益于开放的社会环境下个体生命的解放,更与散文的本体特征相关联。关注新时期散文中表现的生命个体,探究新时期散文发展的根本原因和特征,近年来许多学者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一些成果。然而,从生命意识的角度来深入探究新时期散文的发展规律、对散文文体中的生命形态及生命现象进行沉潜的思考和梳理,是散文研究的亟待解决而又没有很好地解决的学术问题,也是散文研究领域一个有待深入拓展的区域。从这一角度来说,李文莲的博士论文《论新时期中国散文中的生命意识》是一个非常具有学术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学史价值的选题,而她在此基础上重新修订出版的《新时期中国散文的生命意识》无疑是散文研究领域里一部具有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开拓著作的。说实话,散文的篇幅无论在新时期进行了怎样的拉长改进,其短小精悍的特点没有根本改变,这为散文研究带来极大的挑战,散文研究成为一项繁杂而困难的工作。但她凭借自己对读书的酷爱和对散文的浓厚兴趣,从发生学的角度来探讨新时期散文繁荣的社会根源、个体生命特质和文体渊源,进而探究生命存在的本真,应该说,她的探索是令人欣喜的;其学术的创新点或闪光点体现于方方面面,摘其要者评述,主要有这样几个特点。
发掘新时期散文的新意蕴。本书作者以生命意识作为研究的切入点,遵循着文学-哲学、个体-存在的研究理路,以生命意识建构著作的研究线索,以文本细读为基础,理性和感性相结合的阐述方式,来探求新时期散文在本体建构及精神诉求上的转向和达到的新境界,进而开掘出新时期散文的新的文学意蕴。对生命意识的界定是研究的关键和基础,也是论著的难点。研究者借助前人的理论,结合新时期散文的新的特征对其进行了开创性的论证。论者这样来界定新时期散文的生命意识:“个体生命对于自身存在及其意义和价值的体认和感悟,在新时期散文中它表现了为个体生命摆脱对政治的依附,以文化和审美的方式建构和展示个体生命的独立和尊严。”1该论断抓住了新时期散文的本质特征,开创了新时期散文研究的新意蕴。论者从社会发展及文体特征两个方面分析了该论断的来源及合理性。散文的繁荣常常发生在“王纲解纽”的时代,新时期散文独树一帜的发展正是得益于社会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伴随着改革开放,思想解放应运而生,在这种历史契机下,个体的生命意识得以苏醒并重新建构。文艺从政治束缚中解放出来,散文作家再次获得了抒写个人情感、表达个体性情的空间和权力,个体生命形态及诉求重新回归创作的中心。散文创作者在社会的解放中获得了主体地位和主体意识,论者的这段论述充分展现了自己宏观掌握事物本质的能力。此外,由于散文没有明确的文类规范,创作者拥有自由发挥的广阔空间,这使创作者充分享受到恣情创作的畅快与欢欣。论者总结说,正是社会的开放发展以及散文独有的文体特征使新时期散文中的个体生命特征得以彰显、生命意识得以张扬,这样论者从宏观上把握了新时期散文发展的要点,是客观、科学的。从微观处条分缕析新时期散文是本论著的主要使命,论者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论者首先探讨了新时期散文中生命意识重新发现与建构的历程,接着从生命的本体发现、文化建构及审美书写三个方面钩沉出新时期散文发展的整体面貌。在生命的本体发现中,论者抓住新时期散文创作者对待自身和他者的生命态度来论述:继承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对个人的发现,自我意识得到重建,又汲取了中国文化中的仁爱传统,以平等的眼光看待他人及其他生命,达到生命与生命间的契合与和谐。论者认为文化对生命具有塑造作用,中国新时期散文作家由于学识、经历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风格面貌:老一代学者的睿智、中年学者的深刻、年轻学人的激情都带有人生积淀的痕迹,文化对个体生命的建构又使他们都善于思考,基于现实及历史的思索是他们共同的特征,这也赋予他们的散文作品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新时期散文作者突破了传统散文的模式并重新构建了散文文体,他们由此展现出对审美人生的执着追求,进而确立自己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对情景的精心营造和设置、对意识流动的描写打破了桎梏散文自身的壁垒,形成开放的格局。在话语方式的选择上,许多作品对话与独语并举,形成生命间的交融回还。在语言运用上,老生代散文善于运用整齐的四字短语和古体诗词;年轻一代作家如李存葆、余秋雨等往往运用排比、对偶等修辞方式,使语言整齐中富有变化,这反映出他们不同的生命特征和文化阅历。2总之,无论是宏观勾勒还是细微雕刻,论者都能抓住新时期散文的生命特质,挖掘出新时期散文的意蕴,这得益于论者的刻苦研读、认真思索和深入探究。
灵活运用既有的概念或范畴给新时期散文研究以创新性的概括和阐释。研究主体不仅对新时期散文的文化意蕴和审美意识进行发掘,而且对散文背后所隐含的作者的思想世界和内心诉求有新的发现、新的感悟和新的认识;散文与时代社会的变迁紧密相连, 文本中所展现出的新的社会及时代内涵和信息仅仅从研究主体既有的思维规范与理论知识中,并不能寻找出精当的理念加以表述,这就需要并迫使研究者开动脑筋另辟蹊径,去借用已有的理念来建构自己的学术话语系统,这其实是所有文史哲研究者(更是包括现当代文学研究者)在内的整体人文科学的追求与创新范式。《新时期中国散文的生命意识》一书所显示的学术创新特色,并不是独自创造了多少新的概念和理论,而是恰切而精当地借用了原本就有的理念,结合研究对象实际而独特的需求,做出了新自己独特而有崭新的深度阐释,既能使借用的理念更加丰盈充实,又能使研究者的论著更加具有说服力。论者在建构生命意识的概念时,活用了梁漱溟的人的一生要解决三个方面问题的论断,从人和物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及人和自己的关系三个方面来界定并阐明自己的观点。随后研究主体分别用三章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己三方面来论述:第二章探究个体生命对家园的寻找与回归,求索人与自然和谐的诗意家园;第三章对个体生命在家庭与社会关系的生存书写中,探讨个体的情感指归;第四章梳理个体生命的人生感悟,探讨个体生命的生存理想。论者活用既有的理论来对新时期中国散文的生命意识阐述得富有层次和条理、又如此新颖。如此的架构组成了论著的鲜明特色:整体性。第一章整体论述,第二章至第四章从三方面阐述,活用前人学术理论的同时,使自己的论著架构浑然一体,不得不说论者在建构自己个性化的学术话语时的确具有匠心巧思。
选择恰切的研究方法是论著的第三大特色。散文是作家思想、人格与智慧的艺术表达,越是优秀的散文越是能够体现出散文作家的真实心灵世界和精神轨迹,在这影视传媒等视像传播占据主流的文化生态中,散文依然能够大量刊行,创造了视像审美世界的奇迹,是因为每一篇散文的背后都有一个“生命的热源”,每一篇散文都是作者“生命、情感和内在现实”的直接外化。尼采说:“要真正体验生命,你必须站在生命之上!为此要学会向高处攀登!为此要学会俯视下方!”只有在生命的巅峰,才能领略无限风光在眼前,每一位散文作者提笔为文时,往往已经具有俯视众生的胸襟和气度,其作品中包蕴着作家精神世界的独特景观,这就使新时期散文作品往往具有鲜活的生命质感,这正是新时期散文能够独树一帜、创造奇迹的真正原因。如何选择合适的研究方式,走进新时期散文作者的“生命、情感和内在现实”是研究者面对的严峻的课题。李文莲没有退缩,而是知难而进,面对文本,穿透文字的魔障,将自己的生命体验与散文作者的文字融合在一起,努力捕捉文字背后的个体生命的灵魂。为了实现自己的研究目标,研究主体首先要充分体认散文作者的思想情感、生命体验与价值取向,然后调动并倾注自身的情感体验和生命激情,用心灵去体贴心灵,以灵魂去触摸灵魂,构建起生命之间的纽带,达成生命间的透彻理解和同情。比如论者在“人生驿站的纵情歌哭”一节中分析总结了“青春咏叹”的散文作品后,不由自主地品论道:“纵观新时期散文中的青春书写,我们发现:青春的确是敏感的时期,社会的变化给每一代青年留下了印记,但是社会的转型也窒息了青年的激情和幻想,因此在作品中,大多理性思考,从容面对,坦然接受现实,而少了青春的激情和躁动,少年老成的面孔多,朝气蓬勃的心灵少,这不能不说是新时期散文的遗憾,也让人感到忧虑,青春需要背景,但任何背景下的青春都应该有自己的内涵,对理想的坚持应是青春特有的内容,可惜在新时期散文中这样的文章非常少见,难道经济发展了,年轻人的生命力倒减退了?这值得人深思。”3透过简短中肯的评论,我们可以看到研究者对散文背后所站立的“那个人”的关注;论者不由自主流露出的话语体现出对散文作者心灵体贴入微的体验。当然,这样的评论在论著中俯拾皆是。说到底,批评是把自己的生命和文学联系起来的一种方式,学术批评是研究更是创作,它需要批评者倾注自己的思想体验与生命激情;在面对文本时,需要研究者积极并充分地调动自己既有的知识和经验,只有这样,研究才有根基,创作才有活力,本著作的成功正在于此。
个体拥有自己的生命意识是社会发展的结果,更是社会进步的表征,散文的文体特征恰是表现社会思想变化的直接而有效的方式,在这个意义上说,《新时期中国散文的生命意识》一书对新时期散文的生命意识进行的梳理、发掘与阐释,就不仅具有学理上的意义,更有社会研究的价值。李文莲是我的第一个博士研究生,我希望更多的研究者及读者关注这本著作,并进一步研究该著作提出的问题。
1 李文莲,《新时期中国散文的生命意识》,人民出版社,2017.09,第2页
2 李文莲,《论新时期散文的文化建构》,《时代文学》,2015-12-08,第114-115页。
3 李文莲,《新时期中国散文的生命意识》,人民出版社,2017.09,第201-202页。
(作者 王景科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250014 )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姜申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