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孙悦琛
新学期开学,最近关于学生厌学、离家出走等方面的新闻多了起来。有心理学专家呼吁,全社会都要来关注孩子们的心理健康。对于一线教师来说,这更是一项重要工作。
学习的压力、家庭教育的缺位、学生青春期心理活动的矛盾冲突等因素容易导致一些学生产生心理问题。而学生心理亚健康的常见表现,如意志力薄弱,自制力变差;情绪开始出现不稳,有厌学和闹事倾向;性格有点孤僻,封闭自己,对他人冷漠等,教师如不及时、准确地进行心理干预,就易转为心理疾病。
作为任课教师,面对繁重的文化课教学和不容忽视的学生心理健康维护工作,如何更好地兼顾呢?笔者认为,不仅要了解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更为重要的是善于发现心理亚健康的表现,将一些学生的潜在心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教师首先要通过日常观察和了解,及时发现问题的端倪,与学生真诚沟通。沟通要注意方式方法,在感情上产生共鸣。教师要找准心理问题的病灶,精准补足学生认知和情感上的缺位,解决其心理活动的矛盾冲突,且不能急于求成,关键是要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前提下循循善诱,既顾及学生的尊严,又达到疏导学生心理的教育目的。
正如“上医治未病”一样,教师应帮助学生远离心理亚健康,或及时发现并消除学生的心理亚健康问题。真正尊重学生,淡化“优等生”“差生”“问题学生”等类别化标签,改变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学生的做法,与学生轻松平等地相处,这样既有助于学生间的和谐相处、友好沟通,又能维护好学生的自尊,使之远离心理亚健康状态。
教师还要注重情感认同,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注重正向激励。比如有的学生答错了问题,教师也要对其站起来的勇气进行肯定;有的学生虽然努力但成绩暂时不理想,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并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减轻压力。这样既有助于学生面对困难、挫折和挑战,又能学会与人沟通,增强自信心。
一些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经常与家庭教育有关。单亲家庭、留守家庭等易使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教师可利用家长会或家访等双向沟通机会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客观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心理成长历程,提升家校共同疏导的功效。(作者系山东省菏泽第一中学教师 范瑞红)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孙悦琛
记者注意到,新版医保药品目录常规准入部分共2643个药品,包括西药1322个、中成药1321个(含民族药93个);收载西药甲类药品398个,中成药甲类药品242个。为此,国家医保局要求,建立完善全国统一的药品数据库,实现西药、中成药、中药饮片、医院制剂的编码统一管理。[详细]
据中央气象台网站消息,中央气象台9月5日18时继续发布台风黄色预警:今年第13号台风“玲玲”(超强台风级)的中心今天(5日,下同)下午5点钟位于浙江省舟山市东南方590公里的东海南部面上,就是北纬25.4度、东经125.3度,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16级(55米/秒),中心最低气...[详细]
普京证实将研制射程达5500公里导弹海外网9月6日电。俄罗斯总统普京5日表示,俄罗斯将发展以前在与美国的冷战时期《中导条约》下被禁止的导弹,但莫斯科方面不会率先部署此类新型导弹,除非美方先行部署[详细]
英国首相“无协议”脱欧计划遇挫修正案获高票通过。下议院夺得控制权[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