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的现代学徒制试点中,不少职业院校反映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现代学徒制本来就是一种企业主体、工作本位的学习形式,又何来企业“不参与”之说?答案只有一个:这些学校搞的可能并不是现代学徒制。
因为走得太快,所以忘了为什么出发。这是我国职教改革反复出现的问题。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要“以推进产教融合、适应需求、提高质量为目标”,将招生与招工一体化作为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基础。但是,许多试点院校急于摆脱校企合作的困境,还没有搞清现代学徒制的内涵,就饥不择食、慌不择路,迷迷糊糊地走上了现代学徒制这条船。
许多人认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难点在于企业积极性不高,其实问题的根源在职业院校。从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实际来看,职业院校在两个关键环节走入了误区:
一是招生与招工分离。许多职业院校招生靠自己独立完成,在招生专业设置、招生录取标准制定以及招生数量等方面企业没有一点参与权,更不用说同步招工了。甚至有些专家也认为,“先招生、后招工”是我国现代学徒制的一种形式。实际上,这是一种典型的校本思维,还是老版本的校企合作模式,很难在产教融合上实现突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现在企业非常注重顶层设计,规划阶段不让企业介入,即使后期与企业签订联合培养协议,终归还是有点儿像“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样一来,企业还是将职校学生当做“别人的孩子”,并没有觉着是在培养自己的员工,不积极参与也在情理之中。从总体上看,脱离区域内产业发展需要,盲目设置专业,盲目招生,正是产教分离的起点,也是职业教育社会认可度低的根源。
二是将校内专业教师作为“师傅”。现代学徒制的另一个本质特征就是工作本位,学习者主要依靠师傅指导,在企业工作岗位上获得职业精神和职业能力。由于种种原因,不少职业院校在现代学徒制试点中,挑选一些实践经验丰富、教学效果良好的专业教师担任“师傅”,误以为这些教师的能力远比企业师傅要强。其实,这只是看到了学徒制之“形”,未见学徒制之“神”。学徒制的灵魂在于让学习者进入职业角色,带着职业问题学习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职业知识中包含非常重要的默会知识,只有在“师傅”身上才能学到。为了弥补教师默会知识的不足,职业院校采取了下企业锻炼、聘用企业兼职教师、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等措施,但终究与企业真实工作情境存在差距,况且实施中有很大难度,许多学校都是有心无力。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与职业院校有着平等的地位,校企合作只能按照“平等自愿,互利双赢”的原则开展。现代学徒制正是一种真正体现企业主体地位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形式,至少在招生方面企业要有决定权。因此,要使现代学徒制在我国落地生根,需要升级校企合作的版本,由院校主导模式逐步向企业主导模式转变。政府教育主管部门需要出台新的招生录取政策,允许职业院校以单独招生方式从企业员工中招生,解决现代学徒制试点中的“卡脖子”问题。(作者崔发周,系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高职研究所所长)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满德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