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教育不能“得其形而遗其神”

2014-04-28 09:40来源:光明日报作者:
分享到: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一首《离骚》,让某高校文艺学专业研究生龙旭回忆起自己的高中生活,“同学们摇头晃脑,背着《离骚》,很有古风。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温儒敏坦言,从小学到高中,语文课程中“古诗词和文言文的内容大约占课文总量的四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一。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一首《离骚》,让某高校文艺学专业研究生龙旭回忆起自己的高中生活,“同学们摇头晃脑,背着《离骚》,很有古风。只可惜,当初背得滚瓜烂熟的课文,现在基本都‘还’回去了。”

  记者随后采访了部分在校大学生和刚刚走出大学的毕业生们,绝大多数受访者均表示“背不出来”。“早忘了”“不会背”“只记得一点点”是记者听到最多的回答。

  面临传统文化日渐遇冷的问题,教育部日前公布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详细阐述了从小学到大学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具体要求,强调逐步落实课程标准修订和开发,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中。

  对此,专家学者纷纷表示,将传统文化融入课堂和教育体系迫在眉睫。

  那么,传统文化的传承究竟遭遇了怎样的困境?新形势下,我们又该如何科学合理地将其融入课程?

  传统文化的尴尬处境

  “伴随着背完就忘的古诗词、古文等,中华文化这个‘模糊的概念’似乎在我的生活中渐行渐远。”当被问及“在校学到了多少中华文化”时,龙旭如此回答。

  龙旭感叹道:“除了一些耳熟能详的‘床前明月光’‘谁知盘中餐’外,现在的大学生还有多少能原文背出《出师表》《兰亭集序》?还有多少能完全理解文章的含义?真的不多。”

  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刘运峰的亲身经历佐证了龙旭的想法:“十年前我在英国做访问学者,恰逢中秋,大家在一起联欢,我书写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位研究生毕业不久的朋友说,‘你怎么记得那么牢,我当时也背过,但考完就忘了’。”

  古代文学是传统文化的主要体现之一。“不进脑”“不走心”,不仅是古代文学教育的困境,也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尴尬处境。

  

本文相关新闻
分享到: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满德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