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上睡觉课余追剧 大学生为何“逃离”课堂?

2014年02月12日 16:12作者:熊旭来源:光明日报

几秒钟后,北京某高校教师陈锋的手机响了,“最近忙着准备出国考试,上课出勤率不够,期末考试也没能发挥好。”  陈锋则认为,导致不少老师上课三心二意、敷衍了事的原因还有与科研相比,教学指标体系软、难以实现有效监控。

  原标题:课上睡觉课余追剧 大学生为何“逃离”课堂?

  编者按:

  2013年11月,本报以整版篇幅推出《大学生活,能这样度过吗?》,大学校园里一些学生“课上睡觉玩手机、课余追剧打游戏”的生活状态令人震惊,引人深思。也正是这组报道,让我们看到一个个暮气沉沉的课堂,以及隐藏其后的一些“并不那么健康”的关系,比如教与学,比如学生与老师。

  究竟是什么让大学课堂失去活力?让学生对学习提不起精神?又让某些大学老师如此敷衍了事、三心二意地站上讲台?我们继续探访,希望从课堂——这个构成大学教育最基础的肌理入手,透视大学教育本身,挖掘产生这一状态的深层次原因。

  犹豫再三,李小萌还是按下了手机发送键。

  几秒钟后,北京某高校教师陈锋的手机响了,“最近忙着准备出国考试,上课出勤率不够,期末考试也没能发挥好。但申请出国对成绩要求严格,恳请老师高抬贵手。”

  这是他在这个考试季收到的第11条求情短信。“几乎年年有,今年不算多。”从教才5年,陈锋却早已习惯了学生的这种“明目张胆”,“这还只是‘出勤率不够’。有的学生直到上了考场还没见过我两面,张嘴就是‘刘老师,请多关照’。”

  课堂,是什么?《辞源》如此定义,“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学校育人的主渠道。教师应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创造力,挖掘蕴含其中的无限生机和活力,使其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原野。”可这样的描述,在李小萌和陈锋眼里却都有些“和现实脱节”——因为在校园里,“学生无心学、老师无心教”的情景并不鲜见。

  我们不禁要问:大学课堂,究竟患了什么病?

  大学生为何“逃离”课堂?

  刚应付完期末考试,正在北京某高校攻读工程硕士的刘达就忙着在网上发帖:“征下学期有偿代上课:每天100元,无需笔记,坐着即可。课表私信,非诚勿扰”。

  刘达在北京一家桥梁建筑公司工作,长期在外地承包工程。这个学期的大部分课程就是“代上”替他完成的,“找了个学校的大三学生替我签到,他反正不爱上自己的专业课,还能趁此赚点生活费,一举两得。”没过两天,这个在“生活服务吧”发出的帖子就有十几页跟帖者“热情应征”。

  课堂效果怎么样、气氛好不好,本是衡量一所大学育人质量的重要指标。可如今的大学校园,上课睡觉、玩手机,甚至逃课、有偿代课都不是什么稀奇事。“之前论坛上还流传过这样的帖子,‘请后面说话的同学像中间打牌的同学一样,安静一点。这样就不会吵到前面睡觉的同学了’。”对于这样的调侃,李小萌和身边的很多同学都选择了“心照不宣”地转发。在她的班上还有个男生宿舍,把“上课记笔记、打开水、早操签到”等事项列成任务单,每天由一个人承包负责,“不值班的人去不去都行,反正点名时有人报信”。

  千辛万苦“挤”过独木桥,不就是来学习的?可为何又有如此多的学生不爱上课?是懒得学、学不会,还是课堂没意思?

  “都有。”大三学生刘景这个学期的课表上,只有一门学界“大牛”的课是自己真正感兴趣的,剩下几乎都是他精挑细选的“酱油课”——不太点名、逃课安全、过关轻松、易拿学分,“这些课特别火爆,靠人品才能刷得到。”而此前一项调查则显示,87.9%的人坦言“酱油课”颇受追捧;63.7%的人认为原因是“受社会‘过关’心理影响,只求过关不重收获”;61.0%的人认为是“社会功利化风气所致”;46.1%的人觉得是因为“真正能学到东西的课程太少”;还有人选择了“升学、找工作需要看分数”“很多人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如何管理自己”等。

  考试季前,记者来到北京某高校的一门文科课堂。课容量150人的教室内,空着的座位并不多。授课教师赵老师告诉记者,临近期末,学生怕老师“突袭”画重点,所以基本上都能“亲自来上课”,“最近课上多了,看到不少眼生的学生”。可尽管人在课堂,老师开讲后,能认真听讲的人却寥寥无几。不少人摊开高数、英语等更难过关的课程资料开始复习。

  “不少老师要么照念课件,要么还是老一套的教材大纲,听不听都一样,考前突击吧。”因为师姐的一句“千万别在本校读研,老师又把本科4年的课件加工加工,研究生继续念3年”的建议,更因为无趣的课堂,刘景选择了报考外校研究生,“但愿能多听到几节高水平的课。”

初审编辑:陈新
责任编辑:景芳超

本文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点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