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0-31 10:27:00 作者:姬鹏 来源:华声在线
古代的教育家“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在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然而,两千多年以后的今天,竟然有大学公然违背这一宗旨,专门为富人上大学大开方便之门。近日,媒体们热传,中山大学将于11月底开设超级富豪班。要求报名者是50亿以上身家的企业掌门人。只招收30人,学期两年。目前已有人报名。
这样的“富豪班”只会让仇富情绪越来越浓,让社会资源越来越倾斜。
对此笔者很是疑惑,学员都是拥有50亿以上身家的富翁,什么样的人才能当他们的老师呢?难道要请比尔?盖茨、巴菲特去任教吗?开设类似课程也是一个难题,教他们怎么挣钱是不现实的,他们不会听老师纸上谈兵,坐而论道。学员们拥有如此身家,秘书、保镖等必然少不了。如此看来,这样一堂课下来,也会搞得鸡飞狗跳,不成体统。
富豪们之所以肯花不菲的学费来“聚会”,是因为想通过这个平台认识一下和自己身价差不多的富豪,以便扩大人脉。并且他们还得到了文凭,大学得到了学费,真是两全其美。只是苦了那些“穷鬼”,眼巴巴地望着中山大学的校门进不去,除了咒骂“财神爷”处事不公还能干什么呢?教育资源不是不能倾斜,但是,如何倾斜是教育工作者必须深思熟虑,妥善安排的大问题,丝毫马虎不得。中山大学这样做就是典型的媚富行为,是慷国家之慨,是慷人民之慨,实在是不可取。中山大学要是真有能耐的话,就应该把只有500元钱的人培养成拥有50亿身家的富翁,那样才让人敬佩。
从另外一方面看,中国大学的“造富职能”榜也历来备受争议。蔡元培主政北大时曾说过:“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宗旨既定,自趋正规。”所以,当大学为培养了多少富豪沾沾自喜的时候,总会有人将“钱学森之问”及时地抛过去,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中山大学似乎要走一条终南捷径,直接将富豪招来培养,“造富职能”或将迅速飙升,只是媚俗中颇显出“蚀骨沉沦”之气。
今日的大学总不免爆出些“炫富”的新闻。笔者犹记得北师大某教授谆谆告诫学生:“40岁时没有4000万不要来见我”;也记得云南大学一副教授对MBA学员傲然炫富,并且不忘提醒同行“大学教师全心投入教学是种毁灭”。“造富”、“亲富”、“炫富”之风氤氲于大学校园内,就挡不住一些高校用公共资源去开办总裁班、MBA培训班。事实上,无论是大招“官员博士”,还是开设“超级富豪班”,都是“为了争取所谓的社会资源”,从中在名与利之间交换和输送。游走于名利场之中,并且把名与利之间的交换和输送玩得游刃有余风生水起,就不免会涂抹上一身的世俗气。
有一句话说的是:“学术是没有国王的王国”,说的其实是学术的独立性,而教育,也应该是没有国王的王国。作为高校,其最应该尽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而不是其他。当我们的高校谄权献媚态势十足,这必然是一种走偏的教育方式。不过,在高校破除行政化一直未能奏效的现实氛围之下,这样的谄权媚富,似乎又是可以理解的,毕竟高校在“行政化”的屋檐下,最终不敢不低头啊。如你所知,教育资源也属于公共财产,按照对等分配的原则,既然有“富二代培训班”、“超级富豪班”,那也理应有“穷二代培训班”、“超级贫穷班”。遗憾的是,跟“富”有关的教育,我们从不缺失;而跟“穷”有关的教育,我们却从未拥有。这是教育本身“媚富嫌穷”导致的恶果,也再次见证教育资源的分配,是如何的不对等、不公平。
其实在仇富思潮的背景下,办这样一个“富豪班”,非但赢得不了社会的肯定,反倒会引来一片嘘声和骂声。很多情况下,国人对于富人的“仇视和敌对”多半藏在心里,很少公开发难,可是在这样一种荒唐的举措之下,平民们终将被激怒,将以往内心的不平一起托到台面上来,显然,中山大学无心插柳的行为,却为“仇富”开光立碑,为这样一种极其不和谐的社会情绪立上了“牌坊”,让民间的情绪发泄找到了一种名正言顺的出口。由此看来中山大学到头来只会灰头灰脸,炮灰一身。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