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8-30 16:39:00 作者:牛凯 来源:长江网
5月4日晚,湖北孝感一中高三(3)班学生集体在教室挂吊瓶,一张边打氨基酸补充能量边复习的照片,被传上微博后引起网友及媒体的强烈关注,一度被调侃为“史上最牛‘吊瓶班’”。而在今年的高考中,该 “吊瓶班”全班50多名学生中,无一人达到一本线。(《楚天都市报》8月29日报道)
当初,“吊瓶班事件”一经报道,旋即掀起轩然大波。先是各界对学生们的做法表示理解和同情,但随着报道和争议的持续深入,对该事件的态度又迅速转为批评和嘲讽。“教育有病、学生打针”、“当代范进、可悲可叹”等评论一时铺天盖地。而作为该起事件的当事者,该班的学生们却有些不以为然,他们认为高考前打氨基酸来补充营养再正常不过,没必要大惊小怪。不少同学表示:“作为学生想考得好一点难道有错吗?”
从本质上说,人们对“吊瓶班事件”的态度就是“辅导班心理”在作怪。无论是官方还是学生家长,无不对各种或明或暗的辅导班、特长班深恶痛绝,一些部门和学校还明文规定,禁止学校老师利用各种时间开设辅导班和特长班。但在这种情况下,各种辅导班和特长班依然生意盎然,原因就在于辅导班的存在有着建立在强大需求上的巨大市场,而“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家长们,正是这个市场的庞大消费者。即便是对“吊瓶班事件”口诛笔伐者,如果也有孩子置身该班,大概也会默许甚至主动要求给孩子挂上吊瓶。
然后,当“吊瓶班”在高考中全军覆没,当初的批评嘲讽又立即成了幸灾乐祸,“自找苦吃”、“搬石头砸自己脚”等评论更是甚嚣尘上。从最初的理解支持到后来的批评嘲讽,再到如今的幸灾乐祸,也许只是同一群体。既可能是对目前教育体制有意见者,也可能是正朝高考独木桥艰难前行者的亲友。无论态度如何转变,他们的初衷和目的都完全一致,就是希望教育能够回归科学正常的轨道,同时让孩子能够挤上独木桥,即便不能确保今后的人生方向,也能迈进在社会竞争和生存的基本门槛。
从“吊瓶班”到集体落榜,最受伤的莫过于既挂了吊瓶躺着中枪又身心疲惫名落孙山的学生们。在高考这场全国性的残酷淘汰赛中,他们输了,他们的父母输了,他们的学校也输了,但谁赢了呢!是没挂吊瓶的那些考生吗?当然不是。即便他们没有在高考前打上氨基酸,在这样的体制机制面前,也一样的被用一张试卷掌控和决定了人生命运。
“吊瓶班事件”上了美国的报纸,是因为这种事情在国外看来匪夷所思,而挂了吊瓶集体落榜如今又成了我们议论的头条,则是因为我们无法对是非作出判断。按专家的话说,考前打氨基酸还不如吃个鸡蛋,如此说打氨基酸的确没有必要。而高考集体落榜,对于有着特殊条件的一个班来说也无可厚非。但为什么这两起事件叠加在一起,就会产生如此戏剧性的效果,就会让我们如此轻易地失去判断辨别能力呢!
该学校表示今后将不再让学生打氨基酸,但无论是家长还是学生本人,都会在巨大的高考压力面前,希望通过增加营养来尽快提高成绩。也就是说,打吊瓶也许将不再上演,但其它内容相同而表现各异的形式依然会卷土重来。毕竟,高考这根指挥棒具有无上的调控能力,在它的指引下,即便最后是集体落榜的无奈现实,大概也能让人接受。但这样的代价未免过于沉重,而学生们无比宝贵的青春年华的逝去和挥霍,即无人无人喝彩,又无人埋单。(长江网 牛凯)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