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大众教育新闻 > 看点
本站搜索:

别拿“高考状元”当应试教育的口红

2012-06-25 09:08:00    作者:沙元森   来源:齐鲁晚报  

关键词: 状元 高考指挥棒 高考状元 高考成绩 应试教育
[提要] 如果我们仍然以短视的目光盯着“状元”不放,只会进一步加重教育价值观的扭曲,促使更多的中学和学生把精力集中在应试能力的训练上,为了打造高考“状元”就可能涌现出更多的“教育工厂”。

  如果我们仍然以短视的目光盯着“状元”不放,只会进一步加重教育价值观的扭曲,促使更多的中学和学生把精力集中在应试能力的训练上,为了打造高考“状元”就可能涌现出更多的“教育工厂”。

  □本报评论员 沙元森

  高考之后,高考依旧牵动人心。
  近日,各地高考成绩相继公布,名列榜首的考生仍然受到各方关注。尽管不少地方的教育部门发出了禁止炒作高考成绩的禁令,甚至冷冻了“高考状元”的信息,但是不少学生和家长还是对高分考生情有独钟,通过各种渠道打探和议论各地的“状元”,希望能有所借鉴。一些中学对高考成绩表现得更为敏感,一旦本校学生成为当地的“状元”,就广而告之,以为可壮门楣,如果本校没有几个拿得出手的高分成绩,考不上名牌大学,就觉得惴惴不安,好像给本地抹了黑。当然,招生竞争日趋激烈,高校也不会旁观这场热闹,为了“掐尖”他们也会采取各种手段打探“状元”信息。
  各种诉求掺杂其中,关于“状元”的话题就容易禁而不止,并借助发达的通讯和媒体或明或暗地讨论着。这并不是一个令人多么愉悦的话题,参与进来的人也可能有很多无奈甚至痛苦,但是源自现行教育体制的一种动力,已经使他们被裹挟其中。因为,完全以分数做衡量指标的高考指挥棒,是学生、学校和地方教育部门在现行体制中无法回避的信号,否则就可能被边缘化或者出局。
  对考生而言,能在高考中取得高分,无疑会有利于自己在未来的高等教育中获得更多更好的资源,名校出身的光环也有利于将来的就业。但是回过头看,这一张成绩单也只是对既往基础教育的简单评价,很难反映一个考生的综合素质。很多例子已经证明,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很多“状元”并没有显现出超常的创新能力。云南省教育厅厅长罗崇敏曾在媒体直言,“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高考出了1000多个状元,到现在没有一个成为国家精英级的人物,也无一人成为行业领军人物或国际大师”。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之际,曾有媒体盘点“百年清华走出29位大师”,而有心人看到的是,这些大师几乎都是清华最初四十年培养的,前后对比反差强烈。
  “状元”年年有,大师无一人,这样的局面显然不是追捧“状元”的人所期待的。如果只是考上一个名校,就此泯然众人,今天的“状元”只是一时的谈资,却不能成为国家的栋梁。而以创新型国家为目标的中国,现在正急需培养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需要创新思维和独立思考,如果没有基础教育阶段的着意培养,等到接受高等教育时木已成舟,也注定不会有大的突破。“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当年振聋发聩的提问,其实不只是冲着高等教育,对整个教育体制乃至全社会都应有所启发。如果我们仍然以短视的目光盯着“状元”不放,把它当做应试教育的一抹口红,只会进一步加重教育价值观的扭曲,促使更多的中学和学生把精力集中在应试能力的训练上,为了打造高考“状元”就可能涌现出更多的“教育工厂”。
  无论是否称呼为“状元”,名列榜首的考生都引人注目地存在着。回避话题未必就能使之冷却,我们现在更需要的是能否冷静地看待这种畸形的“状元”热?

孙海燕

editor


 

> 进入微博< 热点图片

 
 
我要评论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foo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