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9-08 17:35:00 作者: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太原9月8日专电题:家长纠结,老师抱怨:如何过一个快乐的教师节?
新华社记者王学涛 柳新勇
今年的教师节马上到了,家长和孩子们早就为选购教师节礼物开始伤脑筋。记者采访发现,不管送礼还是不送礼,家长着实有些“纠结”;不论收没收到礼物,老师有点“闹心”。如何让老师和家长度过一个轻松、愉快、有意义的教师节,还需人们感恩意识的加强和相关机制的完善。
家长:送不送礼有些“纠结”
记者登录几家知名购物网站发现,中秋“惠”师的字样几乎成网站的主打牌。新浪、腾讯等微博网站上,教师节成了教师、学生和家长热议的话题。近日,记者从走访的家长和学生中也了解到,教师节是否送礼成了大家的“纠结”事儿。
5日下午,在太原市一家小学门口,李女士正和张女士商量给老师送什么礼物。张女士告诉记者,去年上小学四年级的儿子看别的孩子都送花,就想搞个有创意的,于是让她花70多元买了两块儿巧克力和一盒咖啡。
“可是我儿子回来挺不开心的,告诉我说‘妈妈,我们老师说她不喜欢喝咖啡。’”张女士说,“不送吧,孩子都知道教师节,而且别人都送礼物了,可是没想到送还得投其所好啊。”
在山西卫生部门上班的白先生说,女儿今年刚上高一,正在为用不用给老师送礼犯难。他说女儿从小学到高中,几乎每年都送礼物,小学送的都是些小礼品,现在流行送卡,超市卡或银行卡,一般200元或者300元,高的多达1000元。“其实我对这事儿挺反感的,一送就得年年送,而且送了还有对比,心里十分纠结!”白先生表示。
在太原市迎泽区一家服装店打工的志平告诉记者,她家的经济条件不好,而且孩子成绩一般,送也白送。虽然不打算给老师送礼,但她表示心里不太踏实,怕孩子在学校受到不公待遇。
老师:收不收礼有些“闹心”
记者采访中发现,一些老师表示教师节正渐趋形式化,而家长和学生送给老师的礼物也很容易让他们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
太原市成成中学初二年级的班主任武建民告诉记者,现在还是有个别家长非要请老师吃饭、送礼,可是绝大多数教师绝不会因为家长送礼就对某个孩子特殊照顾。如果老师吃了人家的饭、收了礼,那些不好管理的孩子就更不好管理了,所以收礼只能给老师带来麻烦。
“我比较喜欢孩子们自愿送的小礼物,那是孩子的一点儿心意。” 武建民说,他通常会把花儿插在一个花瓶里,放在讲台上和孩子们共同分享。
“其实在学生的心目中,老师也被划上了等级,即便过节也是挑‘重要’的、自己喜欢的老师送礼物。”在石家庄市一所小学教学的白林告诉记者,由于英语不是主要科目,平时过教师节学生一般只给班主任送礼物,给其他任课老师送礼的就少多了。去年过教师节,白林只收到学生送她的一张卡片。
在山西一个县城里教书的陈永燕虽然没有收礼的烦恼,却觉得教师节过得“没意思”。她告诉记者,自己在高中教学已经3年了,还没有一个教师节有学生跟她说过“节日快乐”!
“小学生尊重老师的意识还强一些,孩子越长大这种意识反而越淡薄。通常情况下教师节晚上学校会组织老师聚餐或者开会奖励模范,不过没有学生的祝福,教师节越来越像是一种形式。”她说。
专家:让教师节多些“感恩”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说,目前教师节家长给老师送礼的行为反映了中国家长的求助困境,家长们其实很纠结。在现有的风气下,个别家长给老师送礼,其他家长就会担心如果不送,老师是否会对自己的孩子另眼相看,权衡利弊后还是决定送,送礼自然就形成了攀比现象。
熊丙奇表示,这种现象是因为家长缺少话语权,没有维护自身权利的渠道。美国的做法是设立家长委员会,委员会具有参与学校管理的权利,和学校之间是平等关系。而中国目前没有家长委员会,这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教师不像老师,学生不像学生”的现象,师生关系发生了变异。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吴忠民告诉记者,现在中国民众普遍缺乏感恩意识,没有给老师应有的“礼遇”。送礼是社会的不正之风,不仅毁了老师的声誉,造成教师之间的攀比心理,也破坏了中国教育工作者的整体形象。
“给老师送礼不是真正意义上尊重老师,只是一种利益交换。教育不应该成为利益上的互换,而应该是一种情意的培养。”吴忠民说,既然是教师节,老师们应该在没有工作任务的情况下,愉快地度过一个属于自己的节日。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