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职业学院

2016-05-06 17:54:00来源:大众网作者:

  滨州职业学院是2001年7月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合并滨州农业学校、卫生学校、工业学校、经济学校和滨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组建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坐落于渤海之滨的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滨州市。

  学院占地面积3549.71亩,建筑面积80.35万平方米,总资产17.8亿元,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5亿元,图书馆藏书184万册。学院编制949人,在编在职教职工870人,专任教师668人,其中教授35人、副教授222人,博士11人、硕士27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8人、山东省教学名师5人、滨州市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员30人。在校高职生13287人,中专生4567人,成教函授生800人。

  学院设有继续教育学院、生物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轻纺化工学院、护理学院、医疗学院、会计学院、工商管理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海洋学院等12个二级学院以及基础课教学部、社会科学部2个教学部。

  招生专业41个,涵盖理工、农、医、财经、信息科学、建筑、艺术、航海等门类,涉及57个专业方向,形成了适应黄河三角洲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群。

  2005年3月被省教育厅确定为山东省骨干示范性职业院校,2010年11月被确定为首批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并于2013年10月以优秀等级通过验收。获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国家技能型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被评为山东省职业教育先进集体、省级文明单位、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高职院校魅力校园、山东省卫生先进单位、山东省依法治校示范校。建有首家山东省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

  一、坚持内涵优先发展。建设3门国家精品课程、3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64门省级精品课程,2个教育部、财政部支持高等职业学校建设的重点专业,7个教育部立项建设专业、3个省主体专业,8个省高校特色专业点、1个国家财政支持的实验实训基地、8个省级教学团队。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3项,全国首届实践教学设计奖3项,省高校教学成果奖一等奖4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4项,省高校实验教学与实验技术成果奖3项。

  二、实施开门开放办学。学院坚持走开门开放办学之路,通过校企合作、校校合作、政校合作等多种形式,开展联合办学,现已与黄河三角洲地区政府、大型企业、学校等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被教育部批准牵头成立院校职业培训委员会,成立滨州市校企合作委员会,120多家企事业单位成为理事单位,区域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的602家企业任成员单位。先后与700多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实习就业合作关系,与海尔集团、魏桥创业、滨化集团、万达集团等300余家知名企业,与清华大学、韩国艺苑艺术大学等36所国内外著名院校合作办学;与海洋与渔业厅共建滨州职业学院“海洋学院”,与合作企业共建万达学院、华为信息与网络技术学院、绿都生物工程学院等二级学院。

  三、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学院把社会服务作为开放办学的重要途径,先后实施服务“两区”、服务滨州“转调创”行动两个计划,并被市委、市政府以正式文件向全市转发;依托山东省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山东省省级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等18个培训资质,积极开展企业员工技能提升,每年完成社会培训6万余人次,收入1300万元。坚持“从企业中来,到企业中去”的科技研发思路,为企业提供急需关键技术。先后获批省级以上科研课题10项,其中参研国家863项目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省博士基金、省发改委蓝黄重大理论课题、省农转资金项目各1项。成功选育棉花新品种“滨职棉”1号,国审大豆“滨职豆”1号通过国家农作物新品种审定。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省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市科技进步奖128项;获得国家专利35项;发表学术论文1600余篇,中文核心期刊比例在30%以上,其中38篇论文被EI等国际四大检索收录。实施成果转化200余项,创经济社会效益近10亿元。

  四、突出文化育人特色。积极打造校园一小时文化游览圈,形成“一轴二山三区四湖五园”的校园文化格局,获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二等奖;学院实训广场被确定为山东省及滨州市首家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校园文化建设获得全国校园文化优秀成果奖,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高职院校魅力校园(30所)。开展分层教学,致力于打造专升本、技能大赛两张名片,为学生成长搭建立交桥。按照“国赛有名次、省赛争第一、市赛夺全能、院赛常态化”的工作思路,每年6月、12月设立为技能大赛月,坚持以赛促练、以赛促建、以赛促教、以赛促改,带动学生技能水平全面提高,获省级以上技能大赛获奖170余项,其中2015年以全国总分第1名和第4名的成绩获得护理技能大赛一等奖。按照市场需求和学生专业特点,实行订单培养,建立“武警总医院护士班”、“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班”、“尧王制药班”等冠名班42个。近几年,毕业生总体就业率98.32%,正式就业率80.37%,专业对口率95%,毕业生满意度达96%,用人单位满意度达100%。

  五、坚持品牌建设战略。成立了现代职业教育工作室开展职业教育政策研究宣传工作,成为全国首家图解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的高校。受教育部委托,承担了全国职业教育活动周Logo和宣传海报设计、全国教学成果奖宣传视频制作等工作,作为全国2所外地院校之一,出席在京举办的全国首届“职业教育活动周”启动仪式;以鲁彬之的集体笔名承担了全国人大职业教育法实施检查各省(市)职业教育述评工作,主持或参与教育部、教育厅12个职教文件起草工作。被确定为全国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全省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被教育部职称司确定为教育部职成司团支部定点联系学校,被评为全国职业核心能力认证示范教学单位,获批成立山东高校首批“孔子学堂”。与青岛科技大学开展“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

  先后以优秀成绩通过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等部门开展的人才培养工作水平、校园文化建设、德育、固定资产管理、成人办学水平、普通话工作和测试机构、就业、思政课教育、餐厅管理等多项评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新华社、《大众日报》内参等多家媒体对学院的办学特色进行了报道。

  附:案例介绍

  案例1 服务区域经济转型升级 调整优化专业结构

  学院根据“互联网+”行动计划、《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规划要求,围绕山东“两区一圈一带”战略和主导产业集群发展,适应滨州市汽车零部件制造、石油及盐化工等区域主导产业升级,积极提升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化工技术、生物制药技术、计算机应用等传统专业技术含量,设置了高档数控机床、化工新材料、生物制药、物联网、3D打印等方向;围绕健康、养老服务产业发展,在护理等传统专业设置老年护理、健康服务等方向;对接机器人的维修维护需求,设置工业机器人技术等新兴专业。目前,改造提升传统专业17个,设置新技术领域专业方向21个,新上高新技术专业2个,以高端装备制造类、现代生物制药、健康服务类等专业群为代表的新兴产业群已初步形成。

  案例2 试点现代学徒制 推进双主体育人

  对接区域石油化工、有色金属及新材料、机械装备制造业等主导产业转型升级,与魏桥铝电集团、富海集团、京博集团、盟威戴森、中国万达集团等企业紧密合作,在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应用化工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3个专业中,深化“企校联盟、一体育人、学训交替、岗位成才”现代学徒制试点。共同组建了滨州市现代学徒制试点合作联盟,签订试点合作协议5个;实施一体化招生招工方式,组建了3个学徒制班级(每班40~50人);完善现代学徒制考核评价制度及管理运行机制,制(修)订契合试点的管理制度20个;制订3个试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厂校共育、分段实施”“学训交替、实岗育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校企一体、教师师傅一体、学生学徒一体、教室岗位一体”育人,在“学习、实训、实习”交替循环中提升技术技能,在“识岗、融岗、跟岗、顶岗”的岗位育人进阶中,促进“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身份转变,实现学生成长成才。

  现代学徒制试点班学生在实训基地进行实训

  学院与企业签订现代学徒制试点合作协议

  案例3 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服务民族文化传承

  学院积极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打造三个平台,促进民族文化传承。一是打造传统文化公共选修课平台,开设《滨州民俗文化》等校本课程,在《音乐欣赏》《美术欣赏》中增加传统文化内容比重至50%,职业核心能力课程引用传统文化典型案例,体育课程中开始太极拳等武术选修课程。二是打造传统文化实训平台,聘请校外兼职教师,开展茶道、剪纸、太极拳、书法、酿酒和中医文化赏析等实训环节,增强学生感性认识和动手能力,在滨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建设校外实践基地,三是打造传统文化专项活动平台,每年举行“中华诵·经典诵读”活动,以及民族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遗产进校园活动,开展生动、多样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竞赛、展示活动,推动学生利用寒暑假开展传统文化活动实践,提升学生兴趣,促进民族文化传承。

  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学生举行弟子规朗诵比赛

  学院举办经典诵读活动

  案例4 实施嵌入式科技研发,助推区域现代农业发展

  学院以科技研发为先导,整合放大农业科研优势,组建农作物育种、食用菌栽培、园林、蔬菜等40余人的农业科研服务团队,以人才、技术、项目为要素,嵌入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搭建“原创技术支撑、科技产品支撑、人力资源支撑、技术服务支撑”的四位一体农业科技服务平台,形成独具特色的“嵌入式”科技服务模式。组织4个农业博士成立了个博士研究中心,建设市级重点实验室1个,承担863项目子课题1项,成功选育棉花新品种“滨棉1号”和“滨职棉1号”。近三年来共取得市级以上农业类科研成果45项。学院农业专家深入农业、农村和涉农企业,开展技术指导和技术研发,帮助建设了园林苗木专业乡镇、食用菌种植专业乡镇、棉花杂交育种专业乡镇各1个,蔬菜专业村5个、小麦育种专业村1个,创造经济社会效益6.5亿元。

  学院农业科研服务团队选育棉花新品种

  学院小麦专家指导“渤海粮仓”小麦生产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张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