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新闻
本站搜索:

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推进有序成效显著

2012-06-28 15:40:18     作者:    来源: 教育部网站  我要评论

关键词: 校舍,全国中小学,补强技术
[提要] 主要取得了五个方面的成效:  一是抓好主要环节,“三个规定动作”基本完成。积极探索建立保障中小学校舍安全制度体系,确保校舍安全建设制度化、长效化,用制度规范校舍安全建设,确保校舍安全和师生生命安全,努力把学校建成最安全、最让家长放心的地方。

  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推进有序成效显著

  ——全国校安办有关负责人答记者问

  问: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实施三年多来,成效如何?

  答:总体上看,工程实施进展顺利,成效显著。主要取得了五个方面的成效:

  一是抓好主要环节,“三个规定动作”基本完成。《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实施方案》(国办发〔2009〕34号)要求的“三个规定动作”(排查鉴定、科学规划、分类分步改造)前两个已经顺利完成,第三个在今年年底完成也基本没有问题。像校安工程这么大规模、这么大范围、这么高要求、这么系统的校舍安全建设工程,在我国学校建设上还是第一次。通过“地毯式”排查鉴定,用短短半年的时间就基本摸清了37.5万所、217万栋、14.5亿平方米校舍的“家底”,使各级政府历史上第一次全面掌握了辖区内中小学校舍面积、场址分布和安全状况等基本情况,为做好学校建设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联合国秘书长减灾事务特别代表瓦尔斯特隆女士专门来函,对此项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这是一项可与其他国家分享的十分重要的措施”。工程规划充分体现了“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把存在安全隐患、影响安全使用的3.5亿平方米的校舍纳入了三年规划。各地按照“安全、必须、节俭”的原则,因地制宜,尽力而为,合理确定技术路线,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材料进行加固改造,既降低了建设成本,又提高了抗震性能,确保了工程质量。

  二是突出重点地区,校舍安全隐患大幅消除。截至2012年3月底,全国已开工近3.5亿平方米,占规划改造的98%;已竣工3亿平方米,占86%。其中中西部七度及以上地震高烈度且人口稠密地区已开工1.4亿平方米,占这类地区规划改造的98%;已竣工1.2亿平方米,占86%。这些数据表明,工程实施三年多来,平均每年有1亿平方米的校舍竣工,相当于2008年一年新增校舍(1162万平方米)的8.6倍。这么多沉积多年的安全隐患得到消除,这么多校舍通过加固改造或新建重建达到了抗震设防标准和综合防灾要求,成绩确实很不简单,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广泛好评,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广大师生和老百姓纷纷称赞校安工程是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三是建立信息系统,为学校科学化管理打下坚实基础。目前,32个省级校舍信息数据中心(含兵团)已经建成,41万所学校(含教学点)、211万栋校舍基本信息已及时录入,校舍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全面覆盖、全国联网,这是校安工程的又一重要成果,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基础性工作。近期看,为建立和完善校舍安全责任体系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今后校舍如果出现质量问题,都能够做到有据可查,为进一步做好中小学校舍建设和安全管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长远看,有利于加快学校管理信息化进程,促进学校管理标准化、规范化,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并将为推进教育信息化提供经验支持。

  四是服务均衡发展,校舍功能更趋完善。过去,我们校舍建设主要考虑的是建多少、建多大。实施校安工程,不仅考虑要达到抗震设防标准、符合综合防灾要求,而且还考虑了功能的提升。现在各地比较普遍的情况是,安全校舍增加了,危旧校舍减少了;优质学校增加了,薄弱学校减少了;学校容量增加了,班级规模减小了。改造后的校舍,有的提升了使用功能、有的增加了节能环保功能、有的增加了应急避难的功能,校舍功能更趋完善,校园面貌焕然一新,育人环境进一步优化,更好满足和适应了现代化教育教学的需要。实施校安工程,有效改善了办学条件,缩小了校际差距,促进了教育公平,巩固了“普九”成果,增强了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五是落实法定要求,校舍安全责任意识切实增强。2008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明确规定,学校等人员密集场所,未采取抗震设防措施或者抗震设防措施未达到抗震设防要求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抗震性能鉴定,并采取必要的抗震加固措施。从法律上明确了各级政府应履行的校舍安全责任。加强校舍安全建设,增强校舍抗震防灾能力,是贯彻落实国家防震减灾总体部署、依法履行政府责任的具体体现。通过实施校安工程,“最牢固、最安全、最让人民群众放心”的校舍安全“三最”理念已深入人心,“市长建校、校长办学”、“保障校舍安全和师生生命安全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已逐渐形成共识。各级政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校舍安全。

system

editor


 
 
 
我要评论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