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
大众网记者 刘佳琦 报道
10月22日,AI机器人技术与教育发展交流会在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举行。本次大会旨在搭建一个机器人与人工智能学习与交流互动的平台,共谋机器人教育的发展大计。会议在济南市科学技术协会的指导下,由济南市机器人与人工智能学会主办,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山东怀思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和全国智能物联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承办,马来西亚人工智能机器人学会、Myedu教育集团有限公司、南开大学等协办。
大会上,中外学者及企业工程师共同探索当前AI机器人技术如何与教育深度融合,推动教育模式的创新与发展。这不仅是一场理论的碰撞,更是实践与创新的对话。
交流会首先由济南市科学技术学会潘玉斌副主席致辞,他表示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正推动教育领域的革新,希望学会能够搭建起一个高水平、国际化的交流平台,凝聚各方智慧,共同探讨AI机器人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最新进展、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王鑫希望本次交流会能够成为一次思想的盛宴、合作的桥梁,推动AI机器人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时代人才。
交流会的第二阶段是AI 机器人技术与教育发展论坛。来自马来西亚玻璃市大学阿卜杜勒·哈米德·阿多姆教授做了题为《情绪及其对学生学习的影响:通过 BMI 调查了解注意力和记忆力》的报告,他表示人工智能可以解放人类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使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追求诗歌、音乐、艺术等精神层面的满足,但人类也要避免过度依赖人工智能,以免失去自我决策的能力和人类特有的创造力。阿米扎·阿米尔副教授做了题为《马来西亚手语识别中的人工智能》的报告,她表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跨文化沟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成为能够参与和贡献于全球社会的公民。
马来西亚人工智能机器人学会会长陈图川教授发表了题为《服务机器人技术的AI科研教育开展》的报告。在报告中,他强调了在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学校教育应当致力于构建一个如热带雨林般的生态系统,鼓励每个人展现自己的特长与潜能,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其擅长的领域发光发热,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与和谐共生。
随后,中国移动齐鲁创新院的刘聪院长为大家带来了题为《大模型产业合作与科研赋能探索》的精彩报告。刘院长在报告中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大模型产业赋能,是技术领域的短暂火花,还是推动产业升级的宝贵机遇?“,他通过深入分析大模型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探讨了该技术如何为产业升级提供新的动力与可能。
在AI机器人教育圆桌讨论会环节,马来西亚人工智能机器人学会会长陈图川教授、马来西亚玻璃市大学电气工程技术学院阿卜杜勒·哈米德·阿多姆教授、中国移动齐鲁创新院院长刘聪先生、国家机器人创新中心山东研发生产基地总经理王念涛先生和济南市智库专家包汉举先生共同探讨了AI机器人技术对人类社会的科技、生产、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领域的影响,并与现场老师和学生进行了深入交流。
在AI机器人教育圆桌讨论会环节,来自不同领域的五位专家——马来西亚人工智能机器人学会会长陈图川教授、马来西亚玻璃市大学阿卜杜勒·哈米德·阿多姆教授、中国移动齐鲁创新院刘聪院长、国家机器人创新中心山东研发生产基地王念涛总经理,以及济南市智库专家包汉举先生,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了AI机器人技术对人类社会在科技、生产、经济、文化及生活等多个领域的深远影响。
此次讨论不仅聚焦于AI机器人技术的最新进展,还深入分析了该技术如何重塑各行各业,以及它对社会结构和未来发展的潜在影响。五位专家结合各自的专业领域和实践经验,为与会者提供了丰富的见解和案例分析。在讨论过程中,专家们还与现场的老师和学生们进行了深入地互动交流,回答了他们关于AI机器人技术及其在教育领域应用方面的疑问。这一环节不仅增进了与会者对AI机器人技术的理解,还激发了他们对于未来科技发展的思考和想象。
此次AI机器人教育圆桌讨论会为促进AI机器人技术与教育领域的融合,以及培养更多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提供了宝贵的交流平台。
会议的第三阶段聚焦于探究AI机器人赛事世界冠军队伍的培育之路。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的袁科新教授分享了其专业转型后,在机器人教育领域开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探索,阐述了产教深度融合共建机器人产业学院的典型举措以及学院在机器人大赛中取得的各项成果。马来西亚人工智能机器人学会会长陈图川教授,深入探讨了以国际机器人赛事为平台,推动AI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与方法。南开大学的学生代表朱辰涛同学,分享了他在世界机器人大赛中的创新经历与面临的挑战,并现场为同学们演示了机器人大赛流程,展现了竞技与创新的魅力。此次分享旨在激励更多学生积极参与各类机器人竞赛与交流活动,搭建展示自我、挑战自我的平台,让学生在竞争与合作中不断进步,体验成长的乐趣,收获成功的喜悦。
会议秉承产教深度融合、协同育人的合作理念,坚持合作研究、资源共享的原则,不断推进机器人技术与教育的创新发展,进一步强化学术界与产业界的交流合作。
责编:司心鹏
审签:路时川
责编:司心鹏
审签:路时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