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海报新闻 融媒体矩阵
  • 山东手机报

  • 海报新闻

  • 大众网官方微信

  • 大众网官方微博

  • 抖音

  • 人民号

  • 全国党媒平台

  • 央视频

  • 百家号

  • 快手

  • 头条号

  • 哔哩哔哩

首页 >学校动态 >本科高校

聊城大学数学科学学院高质量开展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

2024

/ 05/22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手机查看

  大众网记者 刘佳琦 通讯员 陈升磊 陈祖国 报道

  截至2023年,培养毕业硕士研究生30人,其中27人考取博士研究生,另有1人提前进入北京理工大学学习,获山东省优秀毕业硕士论文4篇、山东省研究生优秀创新成果奖6项,在校生人均发表SCI论文3篇,13人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考博率曾连续6年100%……这是聊城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复杂系统智能分析与控制创新团队近年来凝心聚力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交出的一份闪亮答卷,也是数学科学学院研究生培养的一个缩影。

  “经过几年的探索,数学科学学院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行之有效的研究生培养办法,我们的目标是力争每一名硕士研究生都能继续深造!”聊城大学数学科学学院院长、“泰山学者”特聘专家、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夏建伟教授对此充满信心。

  陈国梁博士是学院2016届硕士毕业研究生,2020年从北理工博士学成归来。工作近3年以来,主持获批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获批企业横向课题1项,同时顺利入选“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及山东省高校青年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带头人。指导硕士研究生发表IEEE Trans、Neural Networks等高水平SCI一区论文10余篇。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其教学科研能力直接关系到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学院强化导师团队建设,坚决实施竞争上岗、动态管理,真正把那些学术水平高、责任心强的教师遴选进导师队伍,为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提供关键支撑。”夏建伟告诉记者。目前,学院导师团队包括“泰山学者”特聘专家1人,“山东省杰青”1人,“泰山学者”青年专家1人,“山东省优青”1人,科睿唯安“高被引科学家”1人”。近5年来,团队成员先后主持2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余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在IEEE Trans、中国科学等国内外顶级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200余篇,其中影响因子超过10的论文近40篇;获山东省高校科学技术一等奖3项。复杂系统智能分析与控制创新团队也先后获批山东省第三批高等学校黄大年式教学团队、山东省优秀研究生导学团队。另外,学院还通过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建设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着力增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协同育人。

  “文化对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影响是巨大的。学院在建设科研创新文化方面可谓不遗余力。”夏建伟告诉记者。为营造浓郁的学习与科研氛围,学院组织指导教师以学术团队为单位每周召开课题组会或学术沙龙,大家相互介绍研究进展,摆出问题难点进行讨论问难,经常就某个问题争论得面红耳赤。这种自由、开放的学术争鸣氛围,经常让同样参加活动的研究生面面相觑,“没想到学术讨论会是这样,老师们那种追求真理、探索未知的执着精神深深感染着我们,大大激发了我们的科研热情,我们自主开展的研究生学术论坛现在也成了老师们学术讨论会的翻版。”2022级研究生闫城源说。

  同时,为拓展研究生的学术视野、了解科技前沿、瞻仰学术名家的精神风范,学院请进来、走出去大力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每年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开展学术报告40场以上,基本上是周周有报告、月月见名家。2021年以来,先后邀请IEEE Fellow会士、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Witold Pedrycz 教授,IEEE Fellow会士、欧洲科学院院士、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石碰教授、美国德州农工大学黄廷文教授等诸多知名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对研究生进行学科前沿引导、科研方法指导和学术规范教导。学院还每年举办至少一次的大型学术会议,近年举办海峡两岸系统科学与控制学术前沿论坛、TCCT随机系统与控制专题大会、矩阵半张量积理论与应用研究研讨会等全国性学术会议,并大力支持指导教师带领研究生参加国内外各类学术会议、论坛,积极提交研究论文,与领域专家建立学术交流关系。2023届毕业研究生、现在山东大学读博的武静说,“参加这些学术交流活动,一方面让我们增长了见识、拓宽了视野,另一方面激发了我们的科研兴趣和对学术圈的向往,这对我们的学术成长非常重要。”

  “学习、科研需要安静的环境、热烈的氛围和必备的科研设施。”夏建伟向记者介绍,为了给教师和研究生创造一个优越的学习科研环境,学院大力整合资源改善科研条件,专门设立了数学科学学院科学研究中心,在教授工作室和实验室为研究生设置了工位,配备了工作站,向研究生开放实验设备,并提供有小型会议室供师生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在这种热烈氛围带动下,研究生们个个变身学习研究的“狂人”,每天早上不到八点,研究中心各个工位早已满员,晚上十一点,各房间的灯光才逐渐熄灭,几个学术研讨室成为最难预约场所,寒暑假的学习科研黄金期更是座无虚席。“进入研究中心,就犹如进入一个学术的殿堂,那种庄严热烈的气氛,不容你不开足马力、奋起直追。”2022级研究生朱孟凯说。

  采访最后,夏建伟向记者强调了一个培养理念:“我们培养研究生,不仅把他们当作学生,也当成科研的伙伴和助手,同时通过尽职尽责、充满温度地培养工作,吸引他们博士毕业回到母校,建设优秀人才引进的蓄水池。陈国梁教授就是优秀人才回归的一个典型范例。”

责编:张明明


审签:路时川

责编:张明明


审签:路时川

相关推荐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