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海报新闻 融媒体矩阵
  • 山东手机报

  • 海报新闻

  • 大众网官方微信

  • 大众网官方微博

  • 抖音

  • 人民号

  • 全国党媒平台

  • 央视频

  • 百家号

  • 快手

  • 头条号

  • 哔哩哔哩

首页 >学校动态 >社会培训

董慧蕴:人生为一大事来,教育世家百年情

2024

/ 05/22
来源:

网络

作者:

李耶耶

手机查看

“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不负数十载芳华,五代从教四季耕耘成就百余年梦想。从我爷爷董燦章从教开始,教师的情怀与梦想便在我们这个家族深深扎下了根。”近日,记者在郑州市扶轮外国语高级中学采访时,该校校长董慧蕴说。

董慧蕴的爷爷、父母、兄长、丈夫、女儿等均耕耘在教育天地,百余年来初心不改,坚守在教育的麦田,不断印证着陶行知的诗句:“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在用自己的责任和担当做好教育这件“大事”。

一脉相传 桃李芬芳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三十多年来,董慧蕴一直把三尺讲台当作自己的人生舞台,怀着一颗赤城之心,躬耕不辍,静待花开。

“最早的责任担当意识,是父母给了我们兄妹俩。”董慧蕴告诉记者说,哥哥董惠军一直从事教育事业,曾任安阳市实验中学校长(已退休)。小时候,兄妹目睹父母身为教师的点点滴滴,耳濡目染,教师的梦想便在心底深耕厚植。

童年,亲眼目睹了父母每天为了学生费尽心力,也见证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敬业和坚守。翻看父母的教学书籍,聆听父母的教学趣事,她立志要成为像父母一样的人。

当时,董慧蕴的父亲以高尚的责任心和精湛的教学技艺担当学校高考学科研究重任,成绩出类拔萃。后来,父亲积劳成疾去世,在他的灵堂前,自发前来哀悼送别的学生竟达千人之多。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父亲对教育的奉献和坚守,深深触动了她的灵魂。她决定,择一事,终一生。

身教重于言教。1986年高中毕业季,董慧蕴放弃更好大学的保送资格,选择河南师范大学。毕业后,她来到郑州国防科技学校,正式踏上教育之旅。“从上班的第一天起,我的内心就有一种捧过接力棒的严肃和神圣。”董慧蕴说。她要尽最大努力,让这些基础较差,难以考上大学的学生多学文化知识和技术能力,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正是在这种教育精神的感召下,11年的时间,她从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副校长。

时间砥砺信仰,岁月见证初心。从2002到2011年间,董慧蕴多次临危受命,先后到郑州市第十二中学、郑州市第四十九中学、郑州市第六十三中学、郑州市第一零一中学、郑州市扶轮外国语学校、郑州市扶轮外国语高级中学等7所学校任职任教,不论在哪所学校,她都在热爱与坚守中传承教书育人的使命,用青春热血书写永不褪色的人生芳华。

2011年,董慧蕴与郑州市扶轮外国语学校结缘,如今已在这里干了13年。

13年来,在这所郑州市唯一一所集小学部、初中部、高中部为一体的12年一贯制公办学校里,她依旧用责任与担当为学校求转变,谋发展,变封闭为开放,化平庸为特色,重传承为精神。如今,这所美丽的校园,已经成为郑州市基础教育的一扇窗口。

追逐光,靠近光,成为光,散发光。

一系列荣誉纷至沓来:中小学正高级教师,河南省特级教师,河南省名校长,河南省首批一级校长,河南省首批教育世家,首届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河南省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省教育厅、省人社厅),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教育科学专家,河南省教师教育专家,河南省平安建设先进个人(省委、省政府),河南省爱国拥军模范(省委、省政府),河南省巾帼建功标兵等,享受郑州市政府特殊津贴。教育部第27期全国初中骨干校长高级研修班学员,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第10期全国优秀中学校长高级研究班学员,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第105期全国小学骨干校长高级研修班学员……

“慧心育才,蕴纳未来。董校长,懂教育!”人们都这样评价她。

杏坛接力 初心如炬

有一首歌这样唱道:“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如果说,董慧蕴的教育梦想来源于父母,那父母的教育初心则可追溯到她的爷爷。

董慧蕴的爷爷董燦章(已故),曾创办濮阳县庆祖乡私塾,父亲董长岺正是从小目睹这些,才走上了从教之路,生前系安阳市实验中学政治教师。董慧蕴的母亲温莲英,生前系安阳市第四中学数学教师。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教育的种子,便在这个家族播撒开来。

董慧蕴找对象的第一个要求就是教师,如今,丈夫杨彤系郑州市第九中学体育教师。说来也巧,董慧蕴的公公杨又芬生前系河南省教育学院数学系主任,婆婆申玉蓉(已退休)曾为郑州市第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教师,弟媳赵晓燕,现为郑州大学体育学院教师。

“我们都是教育世家,几代人都登讲台,婆家、娘家、哥哥家、亲戚家都是教师,有时候别人喊一声‘老师好’,都不知道谁该答应。”董慧蕴笑着说。

教育就是成长,要以人为本。董慧蕴认为,以人文本就是要关注学生的全面提升和人格塑造,以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校长如何陪着他们一起成长?疫情就是一张考卷。

董校长经常连续坚守校园1-2个月,睡在办公桌上,走在空荡荡的学校,会禁不住潸然泪下。作为学校疫情防控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董慧蕴深知,她需要传递的不是冷冰冰的数字、硬邦邦的文件,而是力量和温情。

2020年2月8日,第一封家书《按下“暂停”健的此刻,我想对你说……》学生篇,犹如阴霾中的一缕阳光,“寄”到学生面前。她告诉孩子们要敬畏生命、遵守规则、学会感恩、勇于担当。

2020年2月15日,第二封家书《做好引路人,“重启”再出发》教师篇如约而至。她从育人责任担当、课程深度架构、反思中求改变,提升中迎挑战等方面进行探讨,引起老师们的强烈共鸣。

2020年2月22日,第三封家书《变身做“老师”,按好“播放”键》家长篇与家长分享。她告诉家长,要在关爱、责任、用心、期望中专业护航,做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三封家书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人们纷纷点赞。人民日报、河南日报、今日头条、网易新闻、东方今报、郑州日报、河南校长、教育时报网媒客户端、河南省教育厅、新华社河南分社等主流媒体的纷纷报道,称赞“有情怀的教育,有情怀的校长”。

“后疫情时代,董校长是教育系统最早提出校园安全不仅要关注人防、物防、技防,更要注重‘心’防的第一人。”该校教师说。

董慧蕴认为,孩子只有具备了健康的心理,才能挑战未来,走向成功。心防即加强学生心理预防工作,大医治已病更治未病,好的校园不能只有书声,还应该有歌声、笑声、掌声、口号声、感恩声。

“今年4月,学校开展了以‘探索生命意义’为主题的心理课。课堂上,心理老师以张桂梅故事为例,展开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展示生命的韧劲与坚强,激发生命的潜力,我们深受启发。”该校学生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董慧蕴认为,对学生的爱,是一名教育工作者最基本的情怀。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母亲节快乐,董妈妈”,这是董慧蕴资助的学生程某某在母亲节当天发来的,“刚参加完创新创业大赛回来,如果好的话,应该能进省赛”。“好的乖女儿,不断奋斗,我是你的坚强后盾”,这是一段再平凡不过的母女对话,但这对于2020年12岁的程某某来说,是不可想象的。“每次想起她,我都特别心疼”,董慧蕴回忆,“她的家人包括她父母重男轻女,年幼的她在家里根本不受重视,家对于她来说就只是她住宿的地方,就像一个宿舍,没有人管她的吃穿,在她12岁时,家人让她退学,我知道后立即跟他的父母沟通,只要让她上学,所有费用我全包,最终她的家人才同意让程某某继续读书。”这一资助就是4年,如今程某某通过自己的努力已经考上了一所职业技术学校,在董慧蕴的关爱和帮助下,她阳光自信,积极参加各类社团活动,原生家庭带来的阴霾已经逐渐消散。“我看着好的文章或者有启发意义的短文句子,都会分享给她,不断的鼓励她,就是希望她不要失去奋斗的动力,给她正向的引导,”董慧蕴很欣慰,“程某某是一个好孩子,她并没有沉迷于现在的享乐,在学校申请了勤工俭学,虽然工资不高,这对她来说是一次很好的锻炼,我很支持”。董慧蕴有着独特的育人理念,物质上给予她足够的资金支持,但是精神上也要给予积极地引导,强调的是物质精神双丰收。知命不惧,日日惧新,“希望程某某成为一个有责任担当的人”,董慧蕴说道。除了程某某,董慧蕴还资助了一名新疆女孩,这名女孩在读小学三年级时因家中困难无法继续上学,董慧蕴知晓后,义无反顾伸出援助之手,一直资助至今。对于学生来说,她亦师亦友 ,每天会利用休息时间挨个与学生们交流谈心,深入了解他们的困难和需求,竭尽全力帮助学生们答疑解难。她的办公室很小,小的只装得下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但她的办公室又很大,大的能装得下所有的学生的求学梦。人生为一大事来,董慧蕴的人生大事就是教育。

青蓝辉映 未来可期

三尺讲台,是五代人的坚守,也见证着几代人数个家庭的育人初心。

代代接力,耳濡目染,让董慧蕴的女儿深受感染,她也立志加入教师队伍,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董慧蕴这样鼓励女儿说。

能够接力教育使命,董慧蕴倍感欣慰。但,她要做的,不只是延续,更是创新。她要培植真正具备强大内心的个体,她希望自己的教师、自己的学生在面对突如其来的外界变化时,能够无所畏惧,清晰明辨地对现实做出正确判断。如今,董慧蕴还在积极推进新校区建设,这将成为学校未来发展的重要转折。

在最近一次与河南师范大学学生的讲座分享中,她说:作为教育者,要特别注意两个方面的思维革新。

要不断提升思维的格局。她说:“每个人虽身处各自不同的领域,但更重要的身份是世界坐标上的一员。站得高才能拥有世界视野,才能真正与世界产生共鸣,与时俱进。所以必须继续把新课程理念再次筛选和整合,主动创新教育教学理念。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进行科学实践,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对待问题不折不挠的态度,让他们即使遇到挫折,能够以较高的人生站位看待问题,越挫越勇。”

要不断延展思维的宽度。她说:“未来的教育必将打破学校场所意义,更加自由而有序。不同领域的交叠和跨界将成为未来社会的常态,个体身处世界坐标中,将有更多平台和机会进行行业交互。所以,必须打破原有惯性思维,不断丰富认知的维度。不能简单地解决‘是和非’的问题,而是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勤于辨识、理性分析所见所闻,不人云亦云。”

前路漫漫,摆在她面前需要她做的还有很多,但就像她一贯坚持的六个“不”一样:不羡慕,不嫉妒,不攀比,不拆台,不抱怨,不放弃。做最朴素的教育,与学生共成长。

“34年弹指一挥间,我做了2年的老师,10年的中层干部,4年的副校长,4年的书记,14年的校长,为把‘责任担当’更好地践行、传递,我要做好‘教育’这件大事,弘扬教育家精神,做好新时代的大先生。”董慧蕴说。

教育是一代人影响一代人的事业。董慧蕴一家以接力棒的方式,传播着教育的火种,诠释着教育的情怀。从濮阳县庆祖乡私塾的先生,到如今桃李满园的人民教师,时光缓缓流淌间,已是百年,世事瞬息万变,青蓝辉映间,教育的薪火正在代代相传。(李佳)

【广告】免责声明:本内容为广告,相关素材由广告主提供,广告主对本广告内容的真实性负责。本网发布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广告内容仅供读者参考。

责编:陈良强


审签:

责编:陈良强


审签:

相关推荐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