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市“校园+田园”培养模式成就新型农民“职业幸福”

2019-07-08 13:49:00 来源: www.sdjyb.com.cn 作者: 隗鹏 王汉英

  “校园+田园”是寿光市近年来立足地域优势打造的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新模式,目的是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绿领”农民,彻底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所谓“校园”,指的是对在校学生的培养,培养对象以职业学校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学生为主,通过“学基础”“练技能”“创实体”3个梯次的分年级精准培养,把涉农专业学生培育成“准新型职业农民”。所谓“田园”,指的是对在职农民的培养,培养对象以初中及以上学历农民为主,借助镇村教学站,结合农情实际开展对口培养,重点培育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三类新型职业农民。“校园+田园”培养模式实现了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育“层级衔接”,自2013年以来已培养新型职业农民3860人。全市先后外派技术员500余人次,成果输出到26个省(市、自治区)。

  采访中,记者深切感受到,无论是职业学校的学生,还是在培养培训中成长起来的新型职业农民,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和所从事的职业都有深深的自豪感。让我们跟随镜头,透过那一张张溢满笑容的脸庞,去体会他们成长与工作的点点滴滴,去感受他们发自内心的职业幸福。

张晓璇、马瑞华: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让我们有了人生出彩的机会

  张晓璇和马瑞华是寿光市职教中心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学生。2018年春天,她们凭着对农业、农村、农民的热爱,毅然选择了农艺专业。在求学过程中,她们怀抱对未来农业的希冀,在作物病虫害防治、植物检疫、农产品营销等专业学习上刻苦努力,尤其在蔬菜嫁接技术方面,靠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用刀尖上的技术演绎出了精彩的人生华章。

  今年6月,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蔬菜嫁接赛项在长春市职业技术学院举行。在激烈的赛场上,这两个看似柔弱的小姑娘不畏强敌、沉着自信,凭着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职业素养,一路过关斩将,取得了2019年国赛两个一等奖的佳绩。

  面对众人的喝彩,她们说:“我们学校的校训是‘优秀是训练出来的’,学校的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让我们有了人生出彩的机会!”

刘玉江:看着乡亲们走向富裕是我最大的幸福

  刘玉江,寿光市瀚兴蔬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寿光市“校园+田园”模式下培养出的优秀农民代表,先后荣获“寿光市劳动模范”、2017“感动寿光”年度人物、“潍坊市乡村之星”、2019“潍坊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获得潍坊市富民兴潍劳动奖章。

  2016年初,初出茅庐的刘玉江积极响应寿光市大棚“两改”号召,引导村民按照“飞地经济”模式,到北部偏远乡镇建大棚。在他的带领下,1000多户菜农推行大棚“两改”,实现了发家致富梦。同年6月,刘玉江成立瀚兴蔬菜专业合作社,采取园区建设、种苗供应、水肥一体化、植保服务、品牌销售“五统一”闭环链条模式,带动2000多户菜农种植新品种并获得农业农村部“绿色食品”认证,被确定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蔬菜直供基地之一。

  2017年,刘玉江探索创新“基地+贫困户”运营模式,由合作社负责资金、技术、销售等,每年拿出40万元的收益金,为全市贫困户每人发放1000~2000元的救助资金,将农业品牌建设和扶贫目标落到了实处。面对众人的褒奖,刘玉江总是这样说:“我是一个农民,看着乡亲们走向富裕是我最大的幸福。”

郑春之:让有蔬菜种植的地方就有寿光的种苗

  郑春之,寿光市古城街道垒村人,寿光红日种苗有限公司总经理。1986年初中毕业后,郑春之进入寿光二职专农学专业学习。祖辈都是地地道道农民的郑春之,想法很简单:靠自己的双手做最懂技术的农民。

  在职专学习的3年,郑春之深刻体会到,只要你足够勤奋,农民也能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1995年,郑春之干起了种子经营并成立了自己的种子公司。随着寿光蔬菜产业规模越来越大,爱琢磨的郑春之于2000年看到了新的商机:种苗。对蔬菜产业来说,种苗就是上层生产链,种苗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大棚产量的高低,直接影响菜农收入。经过几年的摸索,2006年,郑春之组建了自己的种苗研发团队。目前,他的种苗公司已成为立足寿光沃土,辐射齐鲁大地,远销全国的大型专业种苗生产企业,拥有强大的科研后盾和精锐的推广服务队伍,并和东北农大、南京农大、云南农大等建立科研合作项目,成为一家融新品种的引进、实验和推广为一体的大型多元化农业公司。

  回首过去,郑春之很庆幸自己当初选择了农学专业,并坚持了下来。对于未来,这位成功的新型职业农民信心十足:“我的目标是让有蔬菜种植的地方,就有寿光的种苗!”

食品农药残留检测实训

现代农艺教学部艺术插花课堂

现代农艺教学部果蔬实训基地教学现场

新型职业农民交流最新农业知识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陈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