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校人才培养模式新探:德国来的“胡格模式”

2017-09-12 11:33: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作者: 孙庆玲

  李鹏所在的学校,有个特殊的教室。

  教室宽大亮堂,约有1000平方米,北侧10台车床、10台铣床各分两列排开,加之主钻区、划线台、钳工区,占去了室内大半的面积;南侧整齐地放着7张大课桌,通常六七人围坐一桌来上理论课,与老师们的办公室只有一面玻璃墙之隔。

  这是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一个班,集实训车间、课堂、办公室于一身,也被称为“胡格班”。作为“胡格班”的第一届学生,李鹏已在这里待了3年。

  这3年是忙碌的3年。李鹏每周3天进行实训,两天学习理论课,课堂上罕见逃课、睡觉或玩手机者。有时周末,李鹏和同学仍在车间捣弄着零件。

  毫无疑问,这是李鹏一生中重要的3年。他说,虽然我们是高职生,但我们学到的并不比本科生少。

  今年的毕业季,“胡格班”的37位同学也各自奔赴工作岗位,李鹏目前已回到了兰州老家工作。

  李鹏是被兰州一家国企录用,每月能拿5000元左右的工资,且“买了套比市场价便宜些的单位房”,“下午没事儿时就爱去看看书学些新东西”,他说这是在学校养成的习惯。

  据了解,李鹏所在的“胡格班”中,3位毕业生进入了国企,21位同学被外企录用,其他或在民企,或继续攻读本科。从已入职同学的岗位来看,基本上都从事着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

  “胡格班”是什么班

  但在2014年9月,李鹏刚入学不久就曾想退学。

  那时的常州,暑气未消,让来自兰州的李鹏“热到难以忍受”。但比气候更糟糕的是每天的无所事事。“当时‘胡格班’教室还未建好,刚入学的第一个月没事干”。

  因此,李鹏身边不少同学开始“沉迷于网络”,开启了“混在高职”模式。

  “高职院校模仿本科培养模式,久而久之形成了以知识传授为主,技能学习为辅的教学模式,学生学习比较被动。此外,我们的教育常常忽略职业精神的培养,比如情商、性情、团队协作、坚持力等,这些对企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我们缺少这方面的培养方法。”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胡格班”班主任、观察员尚德强认为,“胡格模式”恰恰提供了这种方法。

  据悉,“胡格模式”由德国职教改革专家托马斯·胡格教授开创,主张职业教育中理论与实践应作为一个整体来传授。职业教育的基本出发点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其未来所从事的职业进行职业教育教学活动。

  在也采用了“胡格模式”的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胡格班”老师张伟峰看来,“胡格模式”即以项目为载体,按照行动导向教学的要求布置理论和实践场所,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学习,达到让学生既动脑又动手的目的,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融入课堂,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提升素质和能力。

  2013年,江苏常州中德教育培训中心成立,并与德国巴符州州立教师继续教育学院就开展“机械制造专业教学改革实验班”项目签约。这一项目被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山东职业学院、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等职业院校引进,“胡格模式”实验班“开张”,也被简称“胡格班”。

  从一开始,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就该校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胡格班”改革的目标便达成一致,即构建更符合职业教育特征的项目课程体系和能力培养体系,培养受教育者具有在团队条件下独立、负责任地有效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

  “这个目标明确朴素,切合实际,要求却很高。因为这是一种基于项目学习的‘全人格’培养,不但要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而且要把学生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等非专业能力的培养有机融入到课程和实践中。”尚德强认为,“国内很多企业因成本问题不愿接收学生去实训,即便接收也对学生的培养很有限。在这种背景下,‘胡格模式’这种以学校为主体的实践与理论结合的模式,是我们所需要的。”

  传统课堂之变

  然而,在最初得知自己被分在“胡格班”时,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葛冬青“内心是拒绝的”,甚至曾为了转专业,称自己有“大型机械恐惧症”,因为“在‘胡格班’学习太累”。

  据该班教师团队主任张江华介绍,该校“胡格班”学生3年专业学习的主要任务就是完成3个循序渐进的项目,即“手动冲压机”项目、“移动搬运机器人制造项目”和“小型机器设计与制造创新项目”。之所以如此,张江华解释道,“我们的大脑,能够记住我们所读到内容的10%,所听到内容的20%,所看到内容的30%,但是却能记住我们自己所做过事情的90%。因此,‘胡格模式’课堂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改变了以往‘满堂灌’的教学方式。”

  葛冬青记得,大一时要练锯削、锉削,这是“手动冲压机”项目的基本功。那时,她骨折尚未痊愈,磕磕绊绊地锯了一周左右,才把一块巴掌大、一指厚的钢材锯成30多个约2毫米宽的小长条,密密麻麻地像梳子一样。“当时我速度慢,心里挺着急的,有时就得休息时间继续练,真的挺累。” 她说。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陈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