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职业学院

2016-05-06 17:48:00来源:大众网作者:

山东职业学院

一、办学情况

山东职业学院位于美丽的泉城济南,是一所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理念先进、特色鲜明、开放包容、环境优美的国家骨干高职院校,是山东省教育厅直属、省内唯一具有铁路行业背景的高等职业院校。

学院前身是1951年建校的济南铁路管理局中级技术学校,历经济南铁路学校、济南铁路运输机械学校、济南铁道学院、济南铁路机械学校、济南铁路局技术学校、济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等办学时期。2010年11月,更名为山东职业学院,2014年7月,以优秀等次通过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验收。

致力于服务祖国铁路事业、轨道交通行业发展和区域经济社会建设,目前学院设有城市轨道交通系、铁道车辆与机械工程系、铁道机车与机电装备系、铁道供电与电气工程系、铁道信号与信息工程系、铁道工程与土木工程系、铁道运输与财经管理系、生物工程系、基础部(思政部)9个二级教学系部,在校生12500余人,馆藏图书92万余册,电子图书资源5TB。

六十五年的办学育人历程,学院提升专业、对接产业、服务行业,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撑国家经济转型升级,为祖国改革发展和经济社会建设培养输送了一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为祖国做出了突出贡献,并以身正、敬业的精神赢得了社会的赞誉。

二、办学特色

作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省内唯一具有铁路行业背景的高等职业院校,山东职业学院在六十五年的办学育人历程中,秉承“知能共进,德道同优”校训精神,形成了“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敬业、身正”的教风和“笃学、创新”的学风。实施人才可持续发展工程,倾力打造“一流队伍、一流管理、一流质量、一流人才、一流设施”育人基地;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凝练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创”的独创精神;实施德育工程,开展春风化雨般的爱心教育,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使得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身心健康发展,终生受益;坚持以人为本,践行“为学生的学习和就业服务”的办学理念,全面促进学生的成人、成才,服务社会,回报家庭。

(一)专业布局合理,彰显“路地融通、一体两翼”专业特色

学院主动适应国家经济发展要求,紧跟铁路事业建设、轨道交通行业发展和山东区域经济发展进行专业建设,打造服务于轨道交通行业和区域经济的专业群,形成以轨道交通类和机电类、土木类特色优势专业为主体,以生物类、经管类专业为两翼的“路地融通,一体两翼”专业特色。2015年学院组织开展了专业调研活动,专业教师深入轨道交通及地方企业,咨询企业人力资源专家、技术骨干和一线工人师傅,了解岗位生产任务,明确岗位职业能力培养要求,探讨专业路地融通发展思路,先后完成调研报告30份,为学院专业布局调整提供了可靠依据。

学院统筹考虑铁路相关专业和地方专业的发展,结合专业平台课程设置情况,整合成立了城市轨道交通系、铁道车辆与机械工程系、铁道机车与机电装备系、铁道供电与电气工程系、铁道信号与信息工程系、铁道工程与土木工程系、铁道运输与财经管理系、生物工程系。校内专业布局调整后,铁路专业分别与地方专业结合成“路地融通”专业群,以特色优势专业带动其他专业发展,群内专业统一开设铁道概论等专业平台课程,铁路与地方专业可交叉开设专业选修课,共同建设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便于学生双向就业。

(二)融创新与人文,凸显“三线贯穿”人才培养特色

“三线贯穿”人才培养模式是学院通过国家骨干高职院校项目建设总结凝练出来的突出成果,其内涵是: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职业能力培养,以创新创业实践为导向的创新精神培养,以中华美德教育为引领的人文素质教育。旨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体现创业教育与实践,强化创新精神培养,着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人文素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职业能力培养,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采用“项目导师制、教学做一体、学训赛相通”教学模式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建立“系-院-省-国家”四级竞赛体系以赛促学、以赛促训,实现了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以课本为中心向以项目为中心的转变,以课堂为中心向以工作场景为中心的转变,促进了学生的专业基本能力的系统培养,专业核心能力的重点强化,职业综合能力的依次提升。

以创新创业实践为导向的创新精神培养,通过课程驱动、项目驱动、兴趣驱动、竞赛驱动、专尖驱动等“五种驱动”推进建立创新能力培养机制,设立了创业课程教研室,成立了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联合会,建成了大学生创业服务网,起草了“山东职业学院创业基地管理办法”和“山东职业学院定点扶持大学生创业项目资金管理办法”,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创业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省级以上创新创业大赛。

以中华传统美德为引领实施人文素质教育,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增加国学经典必修课,开设传统文化通识课程;增设职业素养课程,开设形体训练与社交礼仪课和拓展训练,开设人际交流与沟通课和拓展训练;将职业素质养成教育渗透到课程教学和日常育人的实践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态度和职业道德精神。人文素质教育体系的构建,实现“传统文化—中华美德—职业道德”的逐渐提升。

(三)深化民心工程,筑牢“三全三好”就业工作特色

学院创建了“全院抓就业、全员抓就业、全年抓就业,学院党政主要领导亲力亲为抓就业”的“三全”就业工作机制,实施四大工程(“一把手”工程、“三到位”工程、“关怀”工程、管理提升工程),设立三级机构(学院就业工作指导中心、二级院系就业工作办公室、以专业教研室为单位的就业指导小组),创设二个体系(就业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配套创业支持体系),先后出台了《毕业生就业工作实施细则》等近30项工作制度和管理办法,使就业工作有章可循、保障有力。学院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市场开拓和维护,每年针对专业特点,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制定就业市场开拓方案,建立了以行业和省内企业为主,省外企业补充结合、合理分布、相对稳定的毕业生就业市场。

为提高毕业生就业的竞争力、针对性和质量,学院创新就业工作举措,实行学业导师制,充分发挥专任教师在学生能力培养中的主导作用,促使学生的职业倾向转化为职业兴趣,并提升为职业能力,最终提升就业竞争力。实施“个案式”就业指导,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发掘自身潜质,提高就业针对性,使其顺利就业。实施教授推荐制,发挥教授在行业企业的知名度和信誉度,将本专业的优秀学生推荐给知名企业。

为促进就业工作的健康发展,学院还制定了就业激励制度,各二级院系划拨经费与所属学生数和就业率挂钩,招生计划与正式就业率挂钩。实施了“8215”毕业生回访工程,即对80%的毕业生坚持2年回访,对10%的优秀毕业生坚持5年回访。学院一系列就业保障激励拓展举措,保证了就业工作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实现了“好就业、就好业、业就好”的就业工作目标。

三、主要成绩和经验

山东职业学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为使命,牢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坚持以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为职责,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按照山东省人民政府“继续加强铁路急需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把为铁路系统培养人才作为学校的重要任务”的要求,融入铁路促改革、传承本色求创新,积极探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调整专业布局,强化铁路特色,保持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更好地适应祖国铁路建设、轨道交通行业快速发展、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对人才的需求。

(一)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着力增强办学活力

学院抓住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机遇,依托铁路办学背景优势,立足铁路办学特色,坚持开放办学,创新“四方四层多边”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搭建了“政府主导、学校主体、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四方共建办学平台,组建了“山东省轨道交通职业教育集团、学院校企合作办学理事会、8个院系校企合作委员会和23个专业建设委员会”四层校企合作机构,吸纳行业企业多元化参与到校企合作工作中。紧密围绕铁路发展和轨道交通产业链,牵头组建了山东省轨道交通职业教育集团,整合了办学资源,拓宽了办学渠道,增强了办学活力,打造了校企合作新典范,提高了专业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辐射带动本地区和轨道交通领域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学院推行激励“教师参与技术服务、校企人才共享”的人事制度改革,形成校企合作良性发展的新动力。与企业共建共享课程、虚拟仿真等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促进校企双方人才培养。与企业共享共用先进技术,实践教学基地实行“产教研”一体化运行,实现校企深度融合。深化“多元招生,订单就业”改革,开创招生改革新局面,推进人才供需零对接,实现了招生就业新突破。拓宽“多类型、多层次”社会服务渠道,企业技术服务、企业员工培训、省内外师资培训能力和效益显著提升,大学生竞赛活动影响不断扩大,对口支援与国际交流成效显著,学院声誉再上新台阶。建成北京动车检修实习实训基地“厂中校”、现代电子制造中心“校中厂”、亚龙职业教育研究院山东分院、“用友企业管理全景仿真”实习基地等校企“共同建设、多方受益”的合作平台,打造了校企合作新典范。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德国柏林职业教育集团合作建设了中德轨道交通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

(二)工作理念转变提升,人人成才人人出彩

学院坚持教育的本质是关心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全面树立了“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工作理念。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根据高职教育的规律和特点做好人才培养工作,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好人才培养方案,逐步树立了“知识能力素质综合发展”人才质量观和“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独立学习与团队协作、遵章守制与创新创造”辩证统一的教学观,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向以项目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向以工作场景为中心”的三个转变,提升了全体教师高职教育理念,全面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

目前,学院人才培养基于“三线贯穿”要求,各系依据专业特色和岗位要求,创新实施了“分向定岗、产学对接,真岗实练”“以岗导学,工学交替”“产教对接、实岗历练”“课证岗对接、校企共育”“四段进阶、项目导向、素养全程”“校企融通、学工交替”等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院注重因材施教,坚持“个性化”培养精英教育和“共性化”培养大众教育双管齐下,创新实施特长培养制度和项目导师制度,努力让每个学生都充满发展动力,让每个学生都有人生出彩机会。

2013年至2015年,学院共申报特长生课题158项,参与指导教师163人,培养特长生1092人。截至2016年3月,学院大学生累计获得专利225项,近年来获得国家级、省级奖项近300项。2015年获得校级以上技能竞赛奖励143项,其中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优胜奖2项。组织学生参加省级以上创新创业大赛,获得各类竞赛奖励23项,学院大学生发明创新协会也被山东省科学技术学会和共青团山东省委员会授予了“山东省优秀大学生科技社团”荣誉称号。

 

 

(三)人才评估驱动发展,铸就品牌示范带动

学院以打造山职教育品牌为目标,以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狠抓教学建设、管理和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为主线,巩固骨干校建设优秀成果,落实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整改,推进依法治校,深化综合改革,提升管理水平。2015年学院以评估整改为目标,加强学院顶层设计,明确学院发展目标,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及管理制度,激活学校发展的活力;优化专业布局,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突出办学特色,打造山职教育品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发挥骨干优势服务产业发展,发挥品牌优势促进职教发展,发挥示范作用带动院校发展。

近三年,学院总体就业率保持在97%以上,济南、北京、上海、成都、西安等17个铁路局(集团公司)在学院累计招聘毕业生达5540人。截止2016年3月,济南、上海、北京、南昌、成都、太原、兰州、南宁、昆明等铁路局以及中车下属企业、各城市地铁公司等轨道交通企业已接受2016届毕业生2204名。毕业生动手能力强、吃苦耐劳、工作踏实,善于发现问题并积极解决,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器重。

学院在全国轨道交通和机械行业有较大影响力,是全国轨道交通行指委副主任委员单位、全国自动化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全国机械制造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单位、全国模具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单位、全国制冷空调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单位、全国机械设计与制造类专业教学研究会主任委员单位,是山东省高等职业院校质量保障与评估工作委员会理事长单位、山东省机械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和秘书长单位、山东省高教学会计算机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山东省高职高专分会理事长单位、山东省自动化学会高等职业教育分会主任委员单位、山东省电子制造技术委员会副理事长单位。

学院是山东省高职机械类专业领头羊,牵头制定山东省三年制高职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机电一体化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三个专业教学指导方案。是山东省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的率先实践者,承担本专科“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试点工作,与济南大学、山东建筑大学、齐鲁工业大学、山东交通学院等本科院校携手开设试点专业4个。是山东省大学生技能竞赛基地,连续多年承办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多个赛项的技能竞赛,连续3年承担山东省春季高考机械制造大类技能考试。是国家级、省级师资培训基地,学员网上评教整体满意度94.60%,培训班满意度最高的为99.89%。

学院荣获山东省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院校,山东省学生资助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连续两次被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山东省教育厅授予“山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2015年,学院荣获2015年度省直文明单位荣誉称号,荣获全国无偿献血促进奖单位奖。在“新浪山东2015年教育盛典”评选活动中,学院获“2015年度山东最具就业竞争力的高职院校”和“2015年度山东最受网民欢迎的高职院校”两项殊荣。

学院的教学改革建设及育人成果受到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人民铁道报、新华网、人民网、大众日报等多家国家级和省级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展示学院核心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及时宣传报道学院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改革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举措、重大活动、重要事件和师生风采,为学院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

四、优秀毕业生事迹

(一) 放弃“牵手”,选择“搬砖”

2014年1月16日,2014年春运拉开了大幕。在这被誉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周期性的人类大迁徙活动中,山东职业学院铁道供电与电气工程系2013届毕业生朱淼“搬砖”的选择,成为央视《春运2014新闻特写》中的焦点人物。

朱淼是今年北京动车段的新人,春运期间他和他的同事们每天都面临着对67组动车79项安全检查的严峻考验。动车进库后,由4名检修人员分工合作,要严格执行一级检修“必看、必指、必画、必呼”四必作业法,对动车组进行包括车内设置、司机室设备、车载信息系统等70多项的安全检查,重点加强对动车组安全关键部位的风险控制,同时,对电茶炉、座椅、照明灯、卫生间、盥洗室等直接服务于旅客的设备设施的检修,确保动车组出库安全,并安全顺畅运行。

(二)昔日同窗齐奋进,今朝折桂同争当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提及这句话,不得不提济南西机务段汤川川和宋华轩兄弟俩,他俩分别荣获2015年济南局机务系统职业竞赛的内燃机车组第一名和电力机车组第一名的好成绩。他俩常说,不刻苦,不勤奋,不努力,任何人都成不了技术能手。

虽然他俩是个只有几年工作经验的“新人”,但他俩的工作能力可是人人称赞!两个年轻人,在短短三年多的时间内取得如此成绩,这可是值得许多年轻人学习的本事。要说这两兄弟的职业成长过程,还得从头说起。

2009年9月,汤川川和宋华轩一同考进了山东职业学院轨道交通学院铁道机车车辆专业,并分配在了同一个班。在那个收获的季节,他们兄弟俩一起吃饭一起上课一起上厕所,除了睡觉,好多时间都是在一起的。在学生生涯他兄弟俩一直相互帮助、共同进步。

2012年8月,汤川川和宋华轩从山东职业学院毕业之后进入济南西机务段参加工作。汤川川被分配到兖州运用车间,宋华轩留在了济南运用车间,带着相互的梦想,带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带着象牙塔走出的青葱岁月,带着满腔的热情和对铁路工作的热爱,当上了一名火车司机。分别开始了人生崭新的工作生涯。

虽然不经常在一起,但是他俩仍然保持着学校的约定,一起努力,共同进步。有时候经常因为技术业务问题在电话里探讨到深夜,甚至因为一个问题整的面红耳赤。 虽然他们俩各自驾驶的机车机型不同,一个电力机车,一个内燃机车,但是他们的志向是相同的,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俩一起参加路局在青岛举办的技术能手培训班,兄弟俩又见面了,面对强手如云的一个个火车司机,他俩憋足一口气,暗暗下决心,一定要取得好成绩。他们一起制订学习计划,将学习时间精细到每小时做什么、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相互探讨,相互激励。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不懈的努力,得到辉煌的回报,他们分别获得济南局机务系统职业竞赛的内燃机车组第一名和电力机车组第一名的好成绩。

成绩是对自己的最大的肯定,也是对自己极大的鞭策。在他兄弟俩看来,面对成绩,更要有一份胜不骄、败不馁的平常心。 兄弟俩并没有因为取得暂时的成绩而满足,而是依靠强烈的安全责任心,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在职工中树立起了积极向上的优秀青年形象,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

(三)梦想照进现实,上进护航征程

张仁义,男,中共党员,江苏徐州人,电气化铁道技术2011届毕业生。在校期间学习认真刻苦,成绩优异,每学期均取得A等奖学金,担任轨道交通系学生会主席、团总支副书记,获得“国家奖学金”称号。

2011年毕业至今,就职于南京南车浦镇城轨车辆有限责任公司,先后在公司城轨市场部售后服务组、综合管理组、项目管理组和城轨项目部项目中心任职,现担任城轨项目部项目经理,兼任城轨本部团总支书记。工作期间,参加西南交通大学远程教育,获得“车辆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证书,通过美国项目管理协会(PMI)认证的PMP(国际项目管理师)考试,获国际项目管理师资格,获得“新梦想 新征程”演讲比赛第一名。

刚进入公司,张仁义就被分配到城轨市场部从事售后服务工作。初次接触地铁故障排查工作,面对各个系统错综复杂的电路图感觉无所适从,工作中特别吃力,但幸运的是,带着他熟悉工作的是母校2010届的学长。工作之余,学长就带着他一遍遍过各系统的原理图,不久他就对列车的各个系统有了全新的认识,可以配合其他师傅处理故障,并把在工作中遇到的各种故障及其处理方法记下来,形成了自己的知识储备册便于指导今后的工作。

短暂的售后服务工作后,部门领导在筛选新员工简历时把张仁义从售后服务组调入综合管理组从事行政管理工作,这是他工作的重大转折点,由于在母校有过学生干部的经历,从事综合管理工作时就比其他新员工更娴熟。仅仅过了1个月的时间,张仁义就独自挑起了部门综合管理组的大梁,负责部门200多人的人事管理、部门行政事务的计划与总结以及担任公司IRIS质量审核部门内审员的职责,身上的责任突然重了许多。作为综合管理人员,它要求不仅熟知部门各个组的业务流程和接口,还要熟悉公司的各项管理制度与各部门之间的职责任务,这就要求刚进部门两个月的张仁义必须以“5+2,白加黑”的工作方式使自己快速成长起来。当他渐渐对公司及部门的流程有了系统的了解时,又被告知要担任IRIS体系内审员,这意味着要对部门各组的业务比原来更清楚更详细,因为他承担了指导、汇总、审核并答疑的职责,看着周围其他部门的内审员都是工作了几年甚至十几年的老员工时,张仁义感受到了压力是空前的。接下来等着他的自然是周转于各个组请教专业知识,从开拓市场、成本分析、投标、项目执行到最后的售后服务,这也使他快速融入到了部门中。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次年的审核中,部门超额完成任务,为公司通过审核做出了贡献。通过一年的锻炼,成功完成了从学校到职场的角色转换,张仁义的工作能力得到了部门领导的认可,从综合管理组转入项目执行组担任项目经理一职。

在担任“省门第一轨”——南京机场线项目执行经理期间,张仁义配合项目经理扛起了开创公司B型车在设计、生产、交付等各环节多个“第一”的纪录:第一个鼓型城际列车项目,第一个设计结构速度120km/h城际列车,十二个月的交货周期也是前所未有,公司的设计、工艺、采购、制造及项目管理等环节承受了巨大的工作压力。经过全体项目组成员的努力,南京机场线于2014年8月开通并服务于第二届青年奥运会。为了充实自己对项目管理知识的欠缺,在刚调任项目管理组时张仁义就开始学习由美国项目管理协会(PMI)认证的PMP(国际项目管理师)考试,并顺利通过了考试,成为了一名合格的国际项目管理师。因为有了南京机场线这个平台项目的项目管理经验,被直接调任成为深圳地铁3号线增购项目的项目经理。面对公司B型车的又一个平台项目,张仁义深信依托于南京浦镇公司先进的城市轨道交通设计理念及可靠的质量保证,深圳地铁3号线增购车辆必定会取得广大深圳市民的认可。对于进入职场不久的他来说,承担起十几亿元的平台项目不仅是一次挑战,更是领导对自己工作能力的认可。除了业务工作之外,张仁义还兼任城轨本部的团总支书记,虽然大学时担任团总支副书记但是公司的团总支工作还是有很大的不同,但得益于学生时期老师对团工作的指点,使得他在团的工作上游刃有余。

南京南车浦镇城轨车辆有限责任公司人力资源部韩鸿娟对张仁义的评价:张仁义同志的学习态度、认真负责、积极进取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作为一个刚离开校门的青年学生,扎扎实实、任劳任怨地工作,是取得进步的前提和基础。

(四)心思细腻,敢为人先

于洋,2012届校级优秀毕业生,就职于中石化第十建设有限公司,任职安全资料员,获得“石化梦 我的梦”技能大赛第一名。

自2012年毕业,于洋应聘于中石化第十建设有限公司工作,被分配为安全岗做安全资料员,为新入场员工安全培训并办理入场手续。在公司大连逸盛PTA工程项目部工作期间,积极撰写宣传稿件,9个月的时间里发表通讯稿件70余篇,多篇稿件获得了“对内好新闻”,获得了2012年度宣传先进个人。工作不久,分公司综合办将于洋从安全岗长期借调,由安全员转为通讯员,并派往分公司唯一一个外资项目——BP珠海PTA工程项目部。

出于对宣传工作的热爱,从摸索中学习并积极同公司编辑与石化媒体编辑沟通促使自己不断成长,于洋从对内宣传转型对外宣传,并自学摄像与摄影技术,深入现场搜集新闻资料。功夫不负有心人,她拍摄的图片《高温下的“烤”验》获石化报优秀作品,图片《应战台风“威马逊”》发表到石化报头版主图。凭着这份执着,于洋在短短两年时间内成为分公司宣传骨干。

2014年初,公司开始建立网宣工作,于洋努力配合并积极发表原创作品,7月初被正式定为分公司网宣管理员,独自管理分公司官方微博。8月被评为公司核心网宣员。在以往的学习工作生活中,于洋与他人融洽相处、团结合作,在培养了其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的同时,也锻炼了她的沟通和协调能力。由于成绩突出,2014年9月1日被调往分公司机关全面负责分公司宣传工作。

工作中,有挫折,有困惑,有感伤,但于洋从未停下前进的脚步。她学会了抓住游走在身边的机会,学会了充实自己、储备人生。于洋认为,一切荣誉都属于大学,走到工作岗位又是一次新的开始。她始终坚信:做个踏实、从容的人,既要胸怀大志,又要脚踏实地;既要敢为人先,又要虚怀若谷,使自己的意志更加坚强。

中石化第十建设有限公司主任认为于洋在单位踏实认真,责任心强,技术过硬,心思周全,在本公司短短的时间里做出了出色的业绩,能够很好完成上级领导交代的任务,适应性强,是难得的优秀人才。

(五)好学上进,刻苦钻研

孙亚丽,2011届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省级优秀毕业生,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2013年10月,参加第二届全国水液压技术研讨会担任志愿者;2013年10月,获得SMC奖学金;2014年8月,以正式代表的身份参加了第八届全国流体传动与控制学术会议,并发表论文《气动增压阀的动态特性的仿真分析》。

2011年毕业后,孙亚丽选择了专升本,开启了在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学院两年的读书生涯。在本科的两年间,她第一年就通过了英语六级考试,第二年考取了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研究生入学以来,孙亚丽仍然坚持学习,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了气动增压阀动态特性的仿真实验,并用Simulink建模和仿真,得出了结论,撰写了论文。研究生期间,在2013年10月,参加第二届全国水液压技术研讨会,担任志愿者,2013年10月,获得SMC奖学金,2014年8月,以正式代表的身份参加了第八届全国流体传动与控制学术会议,并发表论文《气动增压阀的动态特性的仿真分析》。

(六)精益求进,直面挫折

郭章浩,2011届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省级优秀毕业生,就职于济南开易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从事质量控制及产品开发工作。

2011年7月走出校园,郭章浩迈向了人生的第一份工作----济南莱恩达网络仪表科技有限公司。面对第一份工作,郭章浩在努力与尝试中不断的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不断地接受新事物,不断地再学习。对于第一份工作,郭章浩一直注重于学习与积累经验,一直努力认真工作,虚心向同事、领导学习请教。2013年5月,基于对自己职业理想的再规划,郭章浩辞去了第一份工作,辗转进入了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的济南开易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加入了一个不足十人的研发团队。

郭章浩的工作岗位虽然是质量控制,但在这个团队里郭章浩也可以辅助研发,离郭章浩的理想更近。单位给郭章浩提供了更好的平台。作为质量控制,从产品的研发、生产管理、组装测试、客户反馈,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出现任何漏洞,这需要郭章浩的认真细致,严谨有序。一年多来,在这个充满旺盛生命力的团队里虽然会遇到很多困难与挫折,但更多的是攻坚的享受与成功的喜悦。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工作上取得一些成绩,更丰富了郭章浩的人生阅历,学习了不少机械构造,电气图纸方面的知识,同时也得到了领导的信任与肯定。郭章浩的团队已经成功上市了两款成熟产品,且更多的产品等待他们去攻坚。

郭章浩认为,岗位很平凡,工作很普通,也没有特别超人的禀赋和天资。只是坚持,脚踏实地、勤奋努力的工作和认认真真、坚持不懈的学习。对自己、对家人、对社会负责和付出,尽力做好想做、该做、能做的每一件事,直面困难与挫折,并在积极地努力与尝试中成长与蜕变。相信所有的汗水和苦涩都能浇灌出绝美的风景,让人生的光彩在奋斗的旅程中一路绽放。

(七)技术全面,服务贴心

仲科全,2012届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毕业生,省级优秀毕业生,就职于北京中青旅创格科技有限公司华三事业部任职职位售前工程师。通过H3CNE网络高级工程师认证,H3CE网络销售专家认证。

2012年8月至2014年5月,仲科全在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山东办事处任全球技术服务部工程师,负责处理代理商遇到的疑难问题以及重大项目和重点客户支持工作。2014年5月至今在北京中青旅创格科技有限公司华三事业部任售前工程师。

在山东办事处任职期间,仲科全作为网络专业在山东农信数据中心驻场,协助、指导山东农信科技部网络中心进行网络运维,参与方案编写、网络变更支持,网络问题处理及用户培训工作。负责农信安全专家驻场工作中的黄岛科技中心内网网络风险评估处置专题,梳理山东农信在网业务,发现网中的安全风险,并分析网络中的影响,建立健全完善的应急处理预案。此外,利用工作之余积极学习、巩固知识,在公司年终技术大比武中取得优异成绩,荣获2013年度企业优秀员工称号。通过H3CNE网络高级工程师认证,H3CE网络销售专家认证。

在公司事业部任职期间,仲科全负责山东胶东地区的项目售前技术交流、解决方案编写、招标参数编写及投标竞争分析等工作,参与众多公司重大项目,涉及主网络、安全、业务软件、云计算等全方位网络产品的解决方案。

(八)快乐阳光,豁达洒脱

李晓巾,女,2011届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省级优秀学生,就职于澳美国际教育交流中心,任澳美国际财务部经理助理,澳美国际金牌主持人、培训达人,年薪10万元。

2011年7月李晓巾从山东职业学院电子商务专业毕业,加入到澳美国际教育交流中心,主要从事财务工作,兼分管前台管理工作。

李晓巾坚持快乐工作,快乐生活的理念。每天的工作虽然很忙,但她依然能从中得到无限的成就感和乐趣。同时,李晓巾很喜欢外联工作,每年的澳美国际交流年会,都有她忙碌的身影。由于她的努力工作,领导也越来越器重。目前,李晓巾除了协助财务经理分管财务部的工作,又兼任了公司接待和外联的部分工作,肩上的责任越来越重了。李晓巾相信,未来,她会有更宽广的发展空间和职场道路。

(九)爱岗敬业,顾全大局

董潇,2011届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毕业生,省级优秀毕业生,就职于齐鲁制药有限公司,任齐鲁制药有限公司董家生产基地27车间班长。参加“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员”资格培训,并获取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内审员资格,具有“化学检验工(高级)”职业资格证书。

2011年7月毕业后,董潇进入到齐鲁制药有限公司工作。刚进企业的时候,董潇被分配到27车间,从事生产一线的操作工作,面对错综复杂的管道和各种各样的阀门按钮,她虚心向企业的指导老师请教,认真的跟着老师学习操作要点,仅用了一个星期就可独自完成岗位操作,并成为该岗位的主操作手。2011年5月,还未正式毕业的董潇,因为各方面表现突出,被企业破例提升为27车间发酵班副组长。作为副组长的她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总是第一个到岗,最后一个离岗,2012年年末被部门评为“年度先进个人”。2013年12月,董潇通过企业内部竞聘,成为27车间发酵班班长,面对工作任务重、人手少的实际情况,尤其是在企业通过欧洲药品质量管理局认证期间,她更是起早贪晚甚至通宵达旦地加班,从不叫苦叫累,始终默默地坚守在工作岗位上,较为出色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一致好评。

董潇把握每一次自我提升和学习的机会,积极参加企业的各项培训,2012年参加“GMP认证”和“质量过程控制”两项培训,2013年参加“无菌药品GMP认证”培训和“HACCP在药品生产中的应用”研讨班,2013年下半年参加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员”资格培训,并获取内审员资格。2012年,她被评为“年度先进个人”,2013年获得“年度先进个人”称号。

公司评价说,董潇对公司有较强的属感,对本职工作兢兢业业,能顾全大局、不计个人得失,具有良好的个人素养和优秀的技术水平,班组管理中公平、公正,在员工中有一定的威信,取得了员工的信任和支持。

(十)90后精调师:较真于毫厘之差

李魏林,1991年出生,参加工作仅两年便实现了从普速到高铁、从实习生到“精调师”、从线路工到工长的华丽转身,并且在2015年全路高铁线路工职业技能竞赛上勇夺亚军,还先后跻身于“全路最美青工”、“全国青年岗位能手”行列。他的先进事迹被大众网、齐鲁网、青岛新闻网、人民网、新华网、凤凰网、搜狐网等多家主流媒体刊发转发,成为90后青年学习工作的好榜样。

小课堂里的“小”老师

今年2月25日清晨,青岛工务段威海客专线路车间的学习室内却人声鼎沸。原来车间“青工小课堂”上青年职工们正在就业务问题进行激烈地辩论,站在教学显示屏前是一位大约二十五六岁的青年是这次小课堂的组织者兼教师——威海客专线路车间检查工区工长李魏林。1991年出生的李魏林,2013年毕业于山东职业学院铁道工程系,参加工作仅两年多的时间,已有全路高铁线路工职业技能竞赛亚军殊荣在身,是青岛工务段名副其实的技术排头兵。

这个“青工小课堂”是李魏林主动向车间请缨开办的。工区刚成立不久,青年职工对高铁知识知之甚少,像轨检仪、平直尺、准直仪、安博格小车这样的仪器,以前从没接触过。小课堂以各种仪器的组成和应用为重点。图解使用流程、注意事项订成卡片,这是他的看家小妙招。“轨检仪推道岔是轮子容易弹起”,“安博小车在曲线设站时容易打错棱镜”。李魏林凭经验总结出的小要领被制作成卡片,便于青年职工在作业时进行比对。他细心讲解动检车软件的常用功能,用现场实际病害作为演示模板,让青工自己动手分析典型病害波形,并进行一对一地纠错和讲解。另外,动检车图纸分析也作为一项重点纳入小课堂。春运前工区连续组织了两次图纸考试,青年职工进步很快。“小课堂”受到了热烈欢迎。

“啃”出来的信手拈来

李魏林之所以对青年如此上心,源于他的成长经历。刚入路的时候,他被分配到青岛工务段烟台线路车间福山工区当线路工,因技术上的生涩,他吃了不少苦头。李魏林咬紧牙关说:“要开辟人生新路,必须跨过任何障碍!”

在角色转换之初,李魏林发现自己的所学与实际操作之间亟待无缝对接,便下定决心潜心钻研业务理论。从轨道结构、动静态检测标准、作业流程、应急处理办法等,一步一步地学,一点一点地积累,不到一年的时间,浩繁的规章书籍被他运用自如,基本的规章制度已信手拈来,许多具体的条款在哪本规章哪一页他也能脱口而出,只要是提出哪项作业、有什么要求、规章大致在第几页他都能说到“点子”上,这令一些老职工自叹弗如。

烟台线路车间福山工区管辖的是普速线路,在练就了养护普速线路的绝活后,李魏林又潜心于对高速线路养护知识的钻研。他坚信,随着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总有一天自己的人生价值会在高铁时代得以充分体现。2014年,他考取了西南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今年即将完成大学本科学业。

“零误差”的人生挑战

机遇青睐有准备的人。2014年7月,山东省首条区域性城际高铁——青荣城际铁路的建设加快推进。实习一年期满的李魏林,作为技术骨干被调入这条高速铁路提前介入组,负责对管内148公里高铁线路的精调精整。当得知被抽调至青荣城际铁路介入组时,李魏林却是十分高兴,“当时工长宣布我进入介入组时,我心里美滋滋的。”进入高铁线路作业,是李魏林一直以来所期望的,他认为在高铁线路上他能学到更多的东西。

相对于普速线路,高速线路的精细化程度非常高,两股钢轨之间的轨距、水平和方向误差必须控制在1毫米之内(普速线路的要求是在4毫米内),否则行驶的列车就会产生摇晃和颠簸,既危及行车安全又影响旅客舒适感。从之前的4毫米到现在1毫米,这对李魏林这样一个从未有过高铁作业经验的新人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起初,李魏林现场检查精调总是把握不到位,常被师傅黑下脸来批评。好强的李魏林暗下决心:别人能做到,我也一定行!他卯足了劲,天天缠着师傅问这问那。

介入组工作期间,李魏林每天6点前从驻地出发,18点左右收工,稍事休整,夜间还要接着干。每天需检查线路10公里左右,既要对前日精调质量复检,又要调查次日工作量,从轨检仪检查精度调整,到发现大轨距时观察分析造成的主要原因,其责任重大。烈日炎炎的夏季,钢轨表面的温度最高时达50多摄氏度,作业宛若“蒸桑拿”;冰天雪地的冬季,冰冷直入骨髓。即便如此,李魏林仍处之泰然,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

20岁出头的李魏林有一个特点:追求无止境,在不断的进取中超越自我。李魏林将这股“钻”劲发挥到了极致。日常作业是他的练功场,线路精度标准允许误差1毫米,李魏林却硬是要求自己做到“毫厘不差”,哪怕仅偏差0.5毫米,下次作业非整到“零误差”不可。他常说:“钢轨打磨就像习武之人扎马步,马步扎稳了,日后才有可能成为武林高手。”为了练就顶尖技能,他将钢轨打磨作为基本功。高铁更换道岔后的技术打磨标准极高,精度要求控制在0—0.2毫米之间,打磨过重就会造成“过”磨,打磨过轻就会出现“欠”磨。目前,李魏林打磨精度高成了一项“绝活”,被誉为高铁线路的“精调师”。曾经带过他的老工长卢炳范赞叹:“一个线路工要从实习生到可以挑大梁,至少需要三年时间,但李魏林只用了一年半。”2015年10月,首届全路高铁线路工职业技能竞赛落下了帷幕,李魏林勇夺亚军。

自加担子的“负责”人

在精调到蓁山隧道时,异常阴冷,虽然这里距离栖霞的家不太远,但李魏林没顾上回家取保暖衣服,而是让家长驱车一个小时将所需衣物送过来。精调最后阶段,李魏林得了严重感冒浑身无力,因人手紧缺,他白天带着口服药,晚上盖着厚被子捂出大汗,第二天接着干,如此一直持续了几天,硬是没有耽搁工期。“等忙完这段时间,我想休两天假,在家里好好陪陪爸妈。”现在,李魏林希望工程能早日忙完,这样他就可以早点回家。“我以后将在威海上班,等高铁通了,爸妈就能经常坐上动车去威海玩了。”和许多青荣城际铁路线的施工者一样,李魏林也希望父母能坐上第一趟高铁,也让他们感到,他们儿子的付出是值得的。

担任威海客专线路车间检查工区工长后,为尽快掌握管理知识,李魏林虚心向芝罘工区梁工长求教,使得自身管理水平得到迅速提升。李魏林所在的检查工区无论是作业效率还是质量均得到了较大提升,高铁线路动态质量始终保持全段第一。

李魏林除了自身努力外,很幸运的是在葛昌林、周丰波这两个全国技术能手麾下工作。两位“偶像”的言传身教,让李魏林的专业技能呈现质的飞跃。特别是在代表路局参加全路高铁线路工职业技能竞赛前夕,他经常利用QQ、微信、邮箱和电话主动请教,将周丰波高超的高铁道岔打磨技艺完整“嫁接”到自己身上。而通过请教葛昌林,李魏林把《轨道动态检测标准》5种速度等级162个数据,自制成空表,每日“天窗”前对表填空,雷打不动,在竞赛时这项考试得了满分。

青年人应有信念、有梦想,更要脚踏实地,孜孜以求。李魏林自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时期铁路精神和“厚德敬业,实干先行”的济铁精神融入岗位、融入实践,谱写了一曲可信可鉴可学的“凡人赞歌”,事迹可圈可点可赞。

 

 

五、校企合作典型案例

(一)校企联合开发“山职号”城轨车辆教学实训车

2011年10月14日上午,山东省首辆城轨车辆教学实训车——“山职号”正式落户山东职业学院。此车由学院轨道交通应用技术研究所与南京海天轨道车辆装备有限公司联合开发,学院师生全程参与设计、安装、调试完成。该车是以地铁A型车头车为载体,集城轨电动车组牵引、制动、网络、转向架、铝合金车体制造、客室内装、通讯照明及空调通风等核心技术于一体,90%的零部件均采用真实合格产品,是目前我国具有轨道交通类专业的学校中技术最先进、功能最完善、实训效果最突出、社会效益最大的教学装备。

“山职号”不仅可以为城轨车辆专业、城轨驾驶专业、机车车辆专业、铁道机车专业、铁道车辆专业、动车组专业直接提供列检作业、驾驶培训、库检作业、车辆电气检修、车辆检修、机车检修、动车组运用维护、动车组检修等真实工作环境,从而完全替代现场实习,同时列车还可以配合地铁站台设施为城轨运输管理专业、铁路运输管理专业、铁路信号专业提供实训教学服务,为山东省轨道交通运输系统提供职业培训工作。“山职号”作为山东省首辆城轨车辆教学实训车落户山东职业学院,填补了山东省地铁发展历史上的空白。

为配合好“山职号”的教学实训使用,学院建立了轨道交通综合实训中心、机车演练场、城轨车辆检测车间、现代通信技术综合实训基地、接触网实训室、高压电器测试实验室、电机检修实训室、供配电及继电保护实训室、施工技术实训场、铁路线路养护实训场、土木工程检测中心、铁道信号实训中心等多个实验实训场所。其中,轨道交通综合实训中心内不仅有“山职号”,有配有全功能列车模拟驾驶器1套和真车模拟驾驶器10套的模拟驾驶实训室,还模拟建设了地铁客服中心。

(二)合作孕育校园铁路文化,推进“产学对接,真岗实练”

学院强化集团化办学,依托行业对接产业办专业,紧跟山东区域经济发展和轨道交通行业发展进行专业建设,加深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打造服务于轨道交通行业和区域经济的专业群,形成“路地融通”专业特色,打造铁路特色专业品牌。

学院与济南铁路局合作,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引入东风5型内燃机车,在2016年1月引入东风4型内燃机车;与其它铁路局合作,在2012年6月引入上游型蒸汽机车。借助真实“教具”,校企合作大力推进育人过程的“产学对接、真岗实练”。以典型生产任务为教学内容,采用“教学做一体”教学模式,形成了“分向定岗、产学对接、真岗实练”“以岗导学、工学交替”“产教对接、实岗历练”“课证岗对接、校企共育”等多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新模式。

同时,学院积营造“火车头”文化、合作企业管理文化等校园文化氛围,配合校园环境规划,建设了火车历史文化展示区。展示物主要为上游型蒸汽机车、人民型蒸汽机车动轮、东风4型内燃机车柴油机曲轴、转8A型铁道车辆转向架、蒸汽机车汽机、铁路信号灯等,并在校园东部花园内建设了枕木路,搭建枕木路的枕木均是老铁路上的“退役兵”,走在这里,仿佛能够聆听到火车头的汽笛和呼啸而过的车轮声,品闻到火车中的文化与味道。

(三)校企合作打造山东首个高技能汽车人才培养基地、全国首个国家级教师培训示范基地

2014年10月14日,中德诺浩高技能汽车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级教师培训示范基地成立揭牌仪式在山东职业学院隆重举行。此次落户学院的中德诺浩高技能汽车人才培养基地在山东省尚属首家,而国家级教师培训示范基地则是教育部推荐的“中德诺浩高技能汽车人才培养助推计划”校企合作项目目前在全国范围设立的唯一一个。

“中德诺浩汽车教育项目”是中德诺浩(北京)教育投资有限公司引进德国手工业协会“汽车机电服务技师”、“汽车营销工程师”等国际通用证书的课程体系,通过对德国原版汽车课程和教学模式的本土化,开发出的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汽车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职业课程体系。

2012年12月,学院与中德诺浩(北京)汽车教育投资公司签订高技能汽车人才培养校企合作协议。2013年6月,经过山东省教育厅审批,“中德诺浩汽车教育”列为学院单独招生的校企合作办学项目。2013年5月,学院建成中德诺浩汽车教学实训场,2013年9月,中德诺浩汽车项目首届招生两个班,合作专业为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学院“中德诺浩汽车教育”校企合作项目采取中德合作、校企合作的“两校三方”合作模式,其核心是课程置换、专业共建,包括专业课程体系共建、实训基地共建、教师队伍共建、考核评价机制以及学生实习就业机制共建等。

经过近三年的系统学习,学生无数次拆装汽车,熟悉了汽车的每一个零部件,通过去4S店演练销售流程、售后流程,充分掌握专业技能。“中德诺浩汽车教育”的毕业生受到了宝马、奔驰、奥迪、大众等国际汽车名企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肯定。2015年11月,随着第一批、第二批中德诺浩汽车专业学生赴京求职的23名同学被京宝行宝马4s店、北京鹏龙星徽奔驰4s店、北京京豪骏行玛莎拉蒂4s店等录用的消息传来,第三批14名同学再传佳音,被心仪的实习单位录取。

(四)校企共建“用友企业管理全景仿真”实习基地

学院与用友新道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展企业管理全景仿真实训项目(VBSE)研发。研发的主要内容是项目与院校实践教学的结合,最终建成“用友企业管理全景仿真”实训基地,开发出完整的“用友企业管理全景仿真”实训平台,编著一套(15本)融入企业真实案例的分岗位《虚拟商业社会环境VBSE企业管理全景仿真实训教程》。项目建成后,极大改善了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训条件,锻炼和提高了老师的研发能力。

(五)校企共建北京动车检修实习实训基地“厂中校”

以对接企业生产岗位需求,对口培养急需人才为目标,学院与北京铁路局北京动车段合作建立北京动车检修实习实训基地—“厂中校”。双方签订《校企合作共建共管北京动车检修实习实训基地协议书》,共同制订《北京动车检修实习实训基地管理办法》、《北京动车检修实习实训基地顶岗实习方案》。

(六)校企共建现代电子制造中心“校中厂”

学院与济南尚同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以“硬件共建、资源共享、产学结合”的理念,组建集生产制造、工艺改造、职工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电子制造中心”——“校中厂”。

公司投入资金200.00万元建设2条生产线。学生在“校中厂”通过参与产品生产,经历电子产品可制造性设计、生产、调试、品质控制等完整工作过程,加强技能训练,提高专业素养。学生实训生产实际产品,以生产养实训。目前该中心是电子信息类国家级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承担全国中高职院校师资培训工作,同时为周边企业提供工艺改进、新技术推广、OEM服务、员工培训等服务。三年内,培训了2期省内外中高职院校教师88人,为企业培训员工100名。为11家企业提供技术服务22项,为12家企业加工了103种产品,并取得被欧盟所认可的无铅ROSH认证,工艺水平已到业内先进。

(七)校企共建亚龙职业教育研究院山东分院

浙江亚龙教育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国教育技术装备龙头企业,亚龙科技集团与学院就共同进行科技研发与创新等方面达成合作共识,双方于2011年8月10日签署合作协议,合作开发项目为自动生产线设备的升级改造和机械装调实训考核装置的技术改造。双方协议教师顶岗锻炼5人次,合作承办国家级和省级高职师资光机电一体化技术师资培训项目,培训省内外二十多所高职院校的近200名专业带头人及骨干教师,合作共建精品课程        《工程机械应用》《自动生产线安装与调试》《典型机电设备安装调试与维护》《机电设备应用》等4门,共建教材《自动生产线安装与调试》《液压与气动系统安装与调试》《电机与电力拖动技术》等3本,亚龙集团捐赠机械装调实训考核装置4套,价值32.00万元。

(八)校企共建专家工作室项目

黄文杰专家工作室项目:学院在2011年-2012年与南京海天轨道车辆装备有限公司进行了深度合作,在黄文杰专家工作室的指导和带动下,利用山东职业学院轨道交通研究所的技术优势和师资优势共同开发了城轨车辆教学实训模型车,在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社会服务方面探索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提高了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增强了动手实践能力,能使学校培养目标和企业需求对接,避免人才培养的盲目性,可以实现供给与需求、培养与就业的统一。

叶佩青专家工作室项目:2012年3月,山东职业学院“叶佩青工作室”正式成立。工作室充分应用专家、技术和设备优势,加强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学院代表队参加2012年全国职业院校大学生技能竞赛(高职组)机械产品快速成型及创新设计项目中荣获二等奖,参加2012年全国模具行指委组织的模具技能竞赛荣获一等奖。

(九)网络操作系统重点实验室项目

2007年-2010年,学院与济南世纪高鸿科技有限公司联合进行了“网络操作系统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公司向学院捐赠了50万元现金以及一台服务器,用于实验室建设。2010年-2011年,学院与济南世纪高鸿科技有限公司进一步加深合作,就“校企联合实训基地”事宜,达成合作意向。2008年8月,学生在微软“校园之星”大赛中,取得了“系统网络管理”方向第三名的成绩。

(十)校企合作订单培养

学院充分利用轨道交通职业教育集团构建的校企深度合作机制,加强了对合作企业的信息调研,挖掘出企业对人才的特殊要求,融合企业文化,制定相应的特色人才培养方案,为企业“量身定做”人才。

目前,正在与学院进行订单合作的企业有济南、太原、北京、成都、南昌等16个铁路局、南车青岛四方股份公司等8个铁路装备制造企业、宁波轨道交通集团等6个地铁公司、山东地方铁路局等4个地方铁路公司、中铁十四局等2个“中铁”字头的大型国有企业和青岛港集团等4个地方企业的铁路自备专运线以及中石化、齐鲁制药等6家企业。

为了适应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以及城际铁路的飞速发展,为轨道交通企业培养更多优秀的员工,学院积极配合各城市轨道交通公司,培养满足企业运营一线需求的高素质专业技能人才。自2010年起,已先后开设了“深圳地铁”、“无锡地铁”、“宁波地铁”、“青岛地铁”、“石家庄地铁”、“兰州地铁”、“济南地铁”、“福州地铁”、“杭州地铁”、“苏州地铁”等30 余个城市轨道交通订单班,订单学生数量达1628人,涵盖铁道交通运营管理、铁道机车、铁道信号自动控制、供用电技术、铁道供电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铁道工程技术、通信技术、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技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等专业。

仅2015年,学院与济南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青岛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宁波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兰州市轨道交通有限公司、石家庄市轨道交通有限责任公司、杭州市地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苏州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福州市城市地铁有限责任公司等轨道交通企业签订25个订单班培养协议,涉及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电气化铁道技术、铁道工程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铁道机车车辆、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道路桥梁工程技术、铁道通信信号等 10 个专业,订单培养人数合计 501人。

2016年,学院拟将继续与济南地铁、青岛地铁、宁波地铁、徐州地铁、福州地铁、石家庄地铁、太原地铁等企业合作组建订单班,开展定向培养。

(十一)携手青岛地铁,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

2015年学院贯彻落实山东省教育厅《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探索建立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一体化育人的长效机制,充分利用好校企合作平台,与相关企业一起探索研究现代学徒制的实施办法。

目前,学院已与青岛地铁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青岛地铁”)合作,在2015级青岛地铁订单班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探索建立“公共课程+核心课程+教学项目”为主要特征的适合学徒制的专业课程体系,实行“1.5+0.5+1”分段式育人机制,即1.5学年的时间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和掌握最基本的技能;0.5学年时间在培训基地,进行“技能训练”或“岗前培训”;最后1学年左右的时间到青岛地铁跟师傅进行顶岗实习,1个师傅带5个徒弟,实施企业班组化管理。通过不断完善机制,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针对性。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张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