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需求导向型”校企合作
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海信集团有限公司
从成立于1969年的一个国营无线电小厂,经过30多年的积累与沉淀,海信逐步发展成为一个以技术创新为先导、以技术与人才为共享平台的大型国有控股企业集团。同时,也形成了依靠自主创新、促进健康发展的模式。1992年以来,从销售收入4.12亿元、利润1286万元的青岛电视机厂发展到2007年销售收入469亿元,利润11.84亿元的海信集团,规模扩大了100多倍。海信是中国首批创新型试点企业,拥有海信、科龙、容声3个中国驰名商标,所有主导产品均是中国名牌。在国家统计局中国大企业竞争力500强排名中,海信集团连续两年排名第一。海信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绩,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始终把人才作为企业的根本。在众多人才建设途径中,校企合作已成为海信人才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规定》中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这是对职业教育办学方式的一个重大变革,也是对企业提出的希望和要求。如何建立一种既能服务企业,又能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校企合作模式,是校企合作能否成功的关键。海信集团在与院校合作的过程中,牢牢把握住企业的人才需求和培养战略,以人才培养需求牵引校企合作的方向,将校企合作纳入企业职工教育和培训体系统筹考虑,逐步确立起人才培养战略合作联盟的关系,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需求导向型”的校企合作之路。 一、为什么要建立“需求导向型”校企合作模式 企业的发展需要人才,更需要能适合企业发展的人才。在目前的高校培养体系下,存在这样的结构性矛盾:一方面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非常困难,另一方面,企业很难招聘到符合要求的人才。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高校教育与社会脱节,专业设置和培养模式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另外,集团每年都需要花费很大的人力物力培训新招聘的大学生,增加了企业经营成本。为此,海信集团决定和院校合作,联合培养专业人才,改变在人才选拔与培养中的被动局面。 “需求导向型”校企合作模式的出现,恰恰契合了这种需要。所谓“需求导向型”的校企合作模式,其内涵是在校企合作的整个过程中,双方牢牢把握“企业需求导向”,企业通过校企合作才能获得符合自身需求的技能人才,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同时,学校通过校企合作才能真正发挥培养技能人才的先天优势,抓住专业、职业教育和社会需求的接口,实现角色的转变,建立“教学外置、社区耦合”的发展模式。归根结底,校企合作的基础是企业的人才需求,校企合作的目标就是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企业的需求就是校企合作的努力方向,也就是职业院校的努力方向。
“需求导向型”合作模式与传统“订单式培养”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第一,从着眼点和立足点来看,“需求导向型”的校企合作模式更立足于企业中长期的人才培养战略与双方的长期合作,订单式培养则更立足于满足企业短期的人才需求和阶段性的人才需求。海信集团在与几个合作院校的合作过程中,明显感觉到学院对于企业发展规划与人才培养战略的重视和挖掘,而这些信息的获取正是学校在调整长期合作战略方面的基点。
第二,从合作的深入程度来看,“需求导向型”的校企合作模式使双方在培训需求评估、课程体系设计、教学师资培养、教学实习管理、学生跟踪培养等多个环节上都呈现出一种深入合作、利益分享、风险共担的局面。校方实际是作为企业人才培养战略联盟的成员,承担起企业培训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而“订单式培养”则更偏重与浅层次的专业对口、数量满足的合作。
第三,从对职业教育的发展贡献来看,“需求导向型”的校企合作模式更有利于从较长的阶段来改变学校的课程体系与教学体系,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实现职业教育的转型,建立和社会需求紧密结合的发展生态。而“订单式培养”的方式,校方单方面作为产品供应商,只是满足于现阶段的企业人才需求,不利于职业教育的长远发展。 二、海信“需求导向型”校企合作模式实践探索
海信又好又快发展的背后依托于成功的人才培养战略。海信目前有员工6万多人,拥有遍布全球的制造、营销和服务网络,支持如此规模的生产、营销和服务规模,必须要拥有一流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2007年4月,海信欧洲研发中心在荷兰成立,由此,海信成了全球四大海外市场、三大海外生产基地、五大研发中心的国际化布局,随着海信集团的全球化发展战略布局的逐渐实现,国际化员工队伍建设已经提上日程。海信集团认为,“培训就是激励,培训就是经营,培训就是企业财务指标之外的决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在这样的培训理念支持下,企业建立了包括领导力培训、价值观培训、专业性培训、国际化培训四大模块在内的培训体系,并把国际化培训作为战略性培训项目看待。包括语言培训、国际市场管理培训、国际商务礼仪培训等等,而这一部分的培养可以充分借助校企合作的平台。
海信集团与山东大学的合作充分体现了“需求导向型”校企合作模式。山东大学海信研究院是山东大学和海信集团为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理论与实践、学术与实务的有机结合,于2004年8月共同建立的企业研究院。研究院主要业务有科研项目的合作与开发,科研成果的转化,学术交流,高级人才培养,并逐步形成高级人才培养、科研开发、科技成果产业化相互融合的产学研合作模式。自1993年起,海信就与山东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我们把所有的中层干部先后送往山大,全脱产培训半年,培养了数百名中层经理人才,为海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学院施行“双导师”联合培养工程硕士制度。山东大学已经聘任了20名海信资深研发人员为其校外研究生导师,他们具备了在校外培养硕士的资格;海信的本科研发人员则可在研究院攻读山大工程硕士,接受校方和海信两方面导师的培养;山大还在海信研发中心建设工程硕士实习基地,山大工程硕士在海信研发中心实习,参与海信的项目研发,完成课题并接受海信导师的培养。这种合作是“基地”、“人才”、“项目”三位一体的合作,对于人才的成长起到了有效的促进作用。
在高级技能人才的培养方面,早在2002年,海信集团就与青岛市高级技工学校展开了初步用工合作,为企业提供了一大批优秀的高技能人才,现在他们都已成长为所在公司的骨干,为公司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2005年双方共同建立了青岛市高级技能人才培训基地,2007年在国家积极推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背景下,开始了进一步的深入合作历程。与青岛职业技术学院的联合办学是海信集团开展校企合作的又一重要举措。2005年7月,海信集团在青岛职业技术学院的应用电子技术、计算机通信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4个专业的03级学生中招收了学生组成了“工艺质量班”。2006年7月,双方正式组建了两个联合培养的特设专业:工艺质量专业和市场服务专业。这两个专业的方向直接和企业的人才需求方向接轨。双方在课程体系设计、教学师资培养、教学基地建设、教材体系建设、实习阶段管理方面进行了充分的论证和管理,进一步深化和巩固了联合办学合作模式。2007年4月,双方就人才培养战略方面的合作达成了初步意向,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将成为海信集团人才培养战略联盟的重要合作伙伴,承担海信集团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任务。 海信成功并购科龙以后,校企合作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今年6月5日青岛黄海职业学院与海信科龙集团举行了校企合作签字仪式。随着11月1日上午,《职场商务礼仪》课程在青岛黄海职业学院顺利开课,拉开了海信集团为青岛黄海职业学院“海信科龙班”与“海信空调班”学生进行系列培训的序幕。海信的联合办学经验成功的“移植”到了海信科龙。高级技术人才的培养对海信的基层技术创新起到了非常明显的推动作用。自山东省和青岛市开展首席技师选拔工作以来,海信集团先后有两人分别获得“山东省首席技师”和“青岛市首席技师”称号。
三、海信“需求导向型”校企合作模式的具体做法
在与几个院校的合作过程中,“需求导向型”合作模式体现出一些共同而重要的特征。下面我们就以与青岛职业技术学 院的联合办学为例,简单总结如下:
1.根据企业需求,研发课程体系。在双方的合作过程中,校方对海信的人才培养需求极为关注。先后多次进行深入的交流,对企业人才培养需求的把握是设计有针对性的能够贴近企业实践的课程体系的前提。经过双方的多次论证,最终,形成了极具特色的联合办学课程体系,包括三个模块:学院置换课程,海信文化课程,海信专业课程。学院置换课程是从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各专业挑选的与学生将来工作岗位密切相关的课程,同时也是按照国家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完成相关专业理论的学习,以具备较好的专业理论背景,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好的理论基础,这一部分由合作学院负责实施, “海信班”学生随各专业班级听课。海信文化课程,是指进入海信联合办学培养范围的学生,都将接受海信企业文化课程的培训,这些课程有助于学生加强对企业的认知,缩短将来到公司的文化认同时间,而这一点是很多职业院校培训所忽视的。海信专业课程(手机原理、电视技术、空调与冰箱技术、营销管理、服务管理)由海信集团工程师和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教学内容主要针对海信集团的各种产品机型的原理、结构、性能、特点、工艺质量标准、检测手段等方面展开。这一部分是进入海信联合办学培养范围的学生重点学习的内容。这一部分是根据海信的产品设计、工艺管理、质量管理、生产流程管理、市场管理、服务管理方面的制度和经验开发的课程,这些课程实践性非常强,具有鲜明的企业特色和明确的针对性,课程内容(知识点和案例)全部来自于海信的企业生产经营实践,这些课程的学习,将会使学生迅速的掌握将来工作所需要的职业知识和经验,是职业教育中的关键环节,占到海信联合办学培养时间的1/3以上;
2.加强师资培养,实行联合教学。师资水平决定着教学水平。在合作过程中,双方尤其重视加强师资的培养。整个联合办学的师资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海信集团内部培训师,具备生产经营一线丰富的经验和高超的技能水平,另一方面,是校方推荐的优秀教师,为了增强授课的针对性,校方的教师分批到企业进行教学实践和调研,派到企业的教师也是到岗位参加实际工作,体会理论与实践的不同,授课与工作的差异,更好的把握课程的要点。同时,电子教研室年轻教师轮流听海信工程师授课并做好记录,学习海信工程师的教学课件,通过听海信工程师授课,与工程师交流,互相学习,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及时了解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培养信息,使电子教研室教师与企业实现了零距离接触。经过上述的努力,承担联合办学授课的师资绝大多数都能够从企业的工作实际来进行授课,大大提高了授课的针对性。
3.结合岗位实际,进行毕业设计。毕业设计是学生必须进行的一个环节,是一门必修课,本应在学校完成。但考虑到企业的实际需求,所以进入联合培养的同学都可以在岗位上完成毕业设计,选题紧密结合岗位实际需要,同时由公司选派经验丰富的老员工作为导师,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设计(制作、或论文)。海信集团各公司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安排学生写出了具有一定实用价值的实习报告,实习报告涉及生产工艺分析、质量检验、提高工效、生产成本分析等方面的内容。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与海信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对实习报告进行了评价,评定了成绩。其中海信(北京)电器有限公司刘全羽同学设计的“铝箔衬纸收集装置”提高了工作效率,减轻了劳动强度,改变了操作现场脏、乱、差的状况,减少了铝箔浪费,得到了操作者和各级管理者的好评与称赞。海信集团工程师对“海信班”同学的毕业设计,给予了高度评价和肯定。通过这次毕业设计,不仅使学生完成了学习任务,更重要地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脚踏实地干工作的品质,也为我们的毕业生毕业设计工作增添了宝贵的教学案例。 海信的校企合作刚刚起步,和其他新生事物一样,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不足,制约着合作的深入开展。一方面,由于对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设计的深入挖掘不够,导致教学效果离实际工作需要还有一定距离。另一方面,学院的生源主要是本地生源,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生源的质量和海信集团对于全国、全球市场的外派选择。今后,海信集团将与合作院校进一步就上述两个问题进行探讨,不断改进和提高办学质量,将合作不断推向深入。我们热切地期望省经贸委和广大院校继续支持我们,也坚信有了大家的支持,“需求导向型”校企合作一定会在海信开花结果。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大众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