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实施学分制的瓶颈分析与破解对策

2015-05-08 20:47:00来源:教育与职业作者:汪治

  一、高职院校实施学分制的必要性

  在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职业教育更是面向人人的平民教育,受教育者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特点、就业的意愿都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复杂化的需求特点;而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变化的今天,对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的需要从总量到结构种类均呈现出多样性、波动性的特征。这对高职院校的办学在符合社会需要的前提下,如何服务与满足学习者的学习与就业意愿,如何及时地适应具体用人单位对本校毕业生从数量、种类到就业岗位的需要,是一个重大的挑战。

  随着麦可思公司这类社会第三方独立评估机构的出现,政府会逐步要求高职院校必须接受第三方评估机构对学校毕业生就业质量、人才培养质量、对社会的贡献度、毕业生和社会对学校的满意度的评估与评价,政府也会逐步依据社会和第三方客观的评估与评价结果,对学校的水平、质量、贡献予以认定,并进行资源的分配和相应的奖惩,给学校以生存和发展的动力与压力。这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

  高职院校实施学分制的意义在于,依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校人才培养的定位,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学习资源丰富的、多样化的、柔性的学习平台,把学习的选择权、主动权交给学习者;通过对学习者进行咨询和指导,让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学习能力、对职业和社会就业状况的了解、用人单位具体岗位工作的需要,自主地去选择学习的专业与课程、学习的方式与时间,自我地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满足社会整体对人才需要的多样化、学习者个体对学习、就业需求以及具体用人单位人才需要的个性化的要求。

  实施学分制不仅是高职教育真正实现“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的需要,更是学生、家长、用人单位、社会所期盼的。因此,高职院校在开展办学模式、培养模式、教学模式改革,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制度的同时,有必要通过实施学分制,进一步协同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提高高职院校对社会的贡献度,从而增强高职教育的吸引力。

  二、高职院校实施学分制应具备的内外部条件分析

  1.外部环境条件。第一,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来看。要真正形成社会和经济发展与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相互促进、紧密联系的互动机制,实现高职院校的水平(教学水平、管理水平)、质量(培养质量、就业质量等)、对社会的贡献(教育、培训、社会服务)主要由政府直接评价向主要由社会(中介、雇主、毕业生等)来评价和监督的转变。政府依据社会客观、公正的评价结果,对学校的水平、质量、贡献予以认定,通过相关的政策措施,进行资源的分配与相应的奖惩,给学校以生存和发展的动力与压力,以促进学校更加积极地、主动地接受社会监督,做好学校应该做好的事情。

  第二,从市场化的需要来看。社会对职业教育人才需要的多样性和波动性、学习者的学习意愿与就业意愿的多样化和个性化等,对高职院校的运行发挥基础的影响作用。你能满足学习者的意愿,他们就选择你这个学校;你能够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他们才愿意和你这个学校合作。因此,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要真正以符合社会需要为前提,以满足学习者的学习意愿与就业需求为目标。

  第三,从教育的管理体制方面来看。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给予高职院校更多的自主权,学校要能够根据市场的变化自主设置与调整专业,允许按照专业群招生,允许按照学习者的意愿选择专业,允许按照学分收费,允许学习者达到毕业标准后提前毕业等。

  2.内部基本条件。第一,理念方面。学校内部从各级领导干部到普通教职员工,从教师到管理和服务人员,都要形成以学习者为本,为学习者的未来着想,为了满足每一个学习者的需求和发展的服务理念,改革的政策、措施都要围着市场转,围着学习者转。这是最基本的先决前提。

  第二,教学资源配置方面。要形成以符合社会需要和满足学习者的学习意愿与就业需求为目标的由“供给导向”转变为“需求导向”的教学资源配置方式,建立动态性、开放性、适应性、协同性的教学运行组织体制与机制。

  第三,课程体系架构方面。既要有宽平台的面向职业的共性必修课程,又要有满足学习者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的任意选修课程,还要有针对具体就业岗位群的限定选修课程,要允许学习者在专业大类甚至跨专业类别的范围内,自主选择学习的课程,形成动态、开放、灵活,前后连贯、相互协同,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框架体系。同时,还要有科学、合理的总学分及其学分结构的规定以及适当的周学时控制。这是学分制实施中最基本的条件。

  第四,教学资源方面。一是要有数量够用、学科结构合理的专兼职师资队伍;二是形成数量充足、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程资源,包括必修课程、限选课程和任意选修课程;三是设备、设施除了必须达到一定的数量和种类以外,在使用和管理上要实现全天候开放、使用与共享。这是基本的物质条件。

  第五,学习者管理方面。要从管理学习者向服务学习者转变,要制定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既规范又灵活的学籍和学习管理制度;要建立有效的学习者指导制度,包括学业与学习指导、职业倾向测评咨询与心理辅导、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就业咨询指导、技能竞赛指导、创业辅导等;要通过提供完整、详尽的专业、课程、教师、选课、成绩、学分等方面的信息,更加高效地为学生提供资讯服务与咨询指导;更加重视和发挥学生自治组织的作用,更多地依靠学生会、自律会等各种学生社团,培养和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这是非常关键的影响因素。

  第六,教务管理方面。教务管理人员要对学分制的内涵和管理运行要求有深刻的理解,并要具有较强的业务处理能力;要通过专业公司开发出适应所设计的学分制框架下的教学运行组织体系和教学管理信息系统,提供高效的运行管理。这是必不可少的辅助条件。

  第七,组织与制度保障方面。要根据学分制的实际需要,制定相应的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师资管理、设备设施管理、行政管理、后勤管理、院系教学工作考核与评价、奖励与激励等全方位的相互协同的具体政策与措施,并根据教学运行组织系统功能的变化,调整相应的组织结构。这是非常重要的组织和制度保障条件。

  三、当前高职院校实施学分制的瓶颈与误区分析

  目前,高职院校名义上都在实行学年学分制,实际上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的范围很窄,基本上只有任选课可以选择。一是可以选择的学分很少(只占总学分的5%左右);二是可供选择的课程数量少、内容陈旧,多不受学生欢迎;三是上课的时间和学习的形式也几乎没有多少选择的余地。因此,总体上来说,与学年制几乎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近十年来,虽然也有少数院校(占高职院校的1%~2%)在实施学分制制度上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索,但鲜见比较成功的个案。一些院校有真正想实施学分制的意愿,但鉴于条件的不具备,心有余而力不足。高职院校实施学分制内部存在的瓶颈和误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实施学分制的动力不足。由于以公办为主体的高职院校目前还没有明显的生源竞争压力,又没有以社会就业质量和评价为主的办学水平评估的压力,所以在办学和人才培养上还没有从组织与制度上真正形成符合社会需要、满足学习者需求的运行机制,还没有真正树立以自己的直接服务对象和产品——学生为本、以服务学生满意为目标的理念,因此,既缺少动力,也没有压力去积极主动地实施学分制。

  2.对学分制的认识不足。绝大多数院校对学分制的认识只停留在表面上,要么照搬套用、机械模仿以精英教育为主的本科院校学分制的做法,而没有地针对职业教育的特点与生源的实际状况;要么认为根本无法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知难而退、避而远之。因此,目前并没有真正符合我国职业教育教学与管理规律的可持续操作的学分制整体运行方案。

  3.实施学分制的条件不足。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办学历史短,许多还是由中等学校升格而来,近十年来不断的扩招,导致学校教学资源普遍紧缺:师资队伍人员数量少、水平参差不齐;设备落后,场地设施短缺;课程类型少,数量不足,内容不够丰富,形式单一;教学管理人员数量少,素质低,管理水平、技术手段落后。有些院校甚至连办学经费都非常紧缺。基础条件不足,严重制约了学分制的实施。

  4.学分制施行的灵活性不足。由于职业教育认识上的偏差,许多高职院校过多强调学科专业性,导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限制性强、灵活性不足,整个框架不能充分适应学分制的要求。具体来说,总的学分要求过高,许多院校多达130学分以上;必修课程太多,导致必修课程周学时过高,平均周学时在25~30学时左右。这样一来,即使给学生选择的权力,学生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选择其他的课程。

  5.学校管理者的认识和重视不足。不少院校的领导认为实施学分制只是教学管理的问题,只是教学子系统的事情,没有把学分制和当前的教学改革统一起来,没有把学分制与学习者就业和人才培养的有效性统一起来,没有把学分制与学校内部管理运行体制改革结合起来。因此,在设计学分制方案和制定相关政策与措施时,仅仅从教学这一个方面去考虑问题,制定政策与措施,其他学生管理、后勤服务、招生与就业、人事考核与评聘、资源与经费分配等方面的制度、政策和措施不配套,整个学校的组织架构与运行流程还是不适应学分制的要求。

  四、破解瓶颈的对策建议

  实施学分制的内外部条件目前在大多数学校还不完全具备,但是实施学分制是今后必然的大势所趋,我们不可能等到全部条件都具备了才去实施学分制。由于学校外部的环境条件是学校不可控的,因此应该先从学校内部去逐步地创造实施的条件。在实施的进程中根据不同阶段的要求,去创造和完善相应的条件。

  1.找出存在问题,明确办学理念。学校要通过根据麦可思公司对本校的状态分析报告和面向全国发布的数据实证分析,以及其他的分析数据与报告,深刻认识到整个高职教育和本校在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统一思想、统一行动,把就业质量、毕业生满意度和社会满意度等指标作为衡量学校办学水平与质量的主要标准,真正落实“以学生为本“”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理念。

  2.充分发挥学分制的优势。对学校学分制制度的设计,不应该拘泥于是学年学分制还是完全学分制,关键是要能够体现出学分制的内涵,充分发挥学分制的各种功能与作用,遵循和适应高职教育教学的规律与要求,符合高职学生学习的特点,满足社会整体对人才需要的多样化、学习者个体对学习、就业需求以及具体用人单位人才需要的个性化的要求,体现出高职教育与学校的特色。

  3.充分重视学分制的建立和实施。学校“一把手”要把学分制制度的建立与实施作为学校整体的工作亲自来抓,把学分制和当前的教学改革统一起来,把学分制与学习者就业和符合社会动态的人才需求的多样化统一起来,把学分制与学校内部管理运行的体制和机制改革结合起来,使学校的各主要方面修改和制订的制度、政策与措施要与学分制实施的要求协同一致。

  4.全校上下要形成实施学分制的共识。学校的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要处理好就业、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的关系,从学校的整体顶层设计好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和课程框架体系。首先,要把总学分和周学时强制控制好、控制住,使之能够符合学分制实施的要求。其次,要形成符合社会需要、满足学习者学习与就业意愿的,动态、开放、灵活、适应性强的、个性化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再次,要处理好必修课程、限定选修课程和任意选修课程之间的比例关系,积极创造条件逐步解决目前任意选修课程的比例过低和限定选修课程走形式、走过场的问题。

  5.要对学校的组织结构做出相应的调整。按照专业群组建基层教学行政组织,按照课程组组建非行政的、柔性化的各类教学团队;尤其要加强对学生的学业与就业进行咨询、指导和服务的部门与人员;合理增加和配置教学管理人员的数量,加大对各级教学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业务素质与服务水平,设计和建设好符合学分制运行要求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提升服务与管理的规范性、高效性。

  6.在教学资源的配置(调配与新增)上,要逐步形成以市场调节(符合社会需要和满足学习者的学习意愿)为基础的调控机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要通过科学、合理的全天候教学安排,提高现有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缓解教学资源相对不足的状况。要通过实施按照专业群开展专业建设、实训室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校企合作;要通过各类课程组来开展课程建设、课程教学,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与动态、柔性的重组,减少或避免教学资源的浪费;要积极地利用社会上的教学资源,如国家与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学生参加专升本学习的他校课程、社会培训机构的培训考证资源、职业技能竞赛的资源、合作企业订单培养的师资与场地设施资源等。尤其要注重学校教学基础能力的提升,如相对充足的教学场地设施和实训设备、合理的基础素养与职业通用能力课程的师资数量等的保障,来适应和满足学分制实施的需要。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陈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