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海报新闻讯 近日,山东工业职业学院院长吕铭做客大众网演播室接受专访。围绕服务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这一主题,吕铭院长介绍了山东工业职业学院的自我定位、如何发挥专业特色优势,以及学校在对外开放、校企合作等方面的工作,并对未来服务新旧动能转换的主要工作规划进行了介绍。
以下为吕铭院长访谈实录:
提供人才支撑与智力保障
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是我省加快推进由大到强战略性转变的关键举措,是实现我省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机遇和挑战,为职业院校履行教育使命、担当社会责任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山东工业职业学院作为我省唯一一所具有钢铁冶金特色的高职院校,在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中,立足学院办学定位,主动融入,充分发挥我院在人才培养、教学科研、技术服务等方面的优势,加速对接产业转型升级,开展精准服务,勇当改革发展的排头兵、先锋队,为新旧动能转换、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与智力保障。
为绿色钢铁生产培养“创新型、发展型、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当前,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钢铁企业对基本素质好、业务能力高、专业技能强,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的渴求更加急切。我们立足冶金特色专业,围绕“创新型、发展型、复合型”人才培养这一中心环节,在“德技并举、厚基强技”上下足功夫。
第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夯实人才培养思想基础。根据冶金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能力素质要求,加强德育建设,弘扬“钢铁火”特色文化,科学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形成专业课教学与思政教育紧密结合、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实现“三全”育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的科学文化素质,使学生成为具有工匠精神、创新意识和就业创业能力、具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国际视野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二,对接钢铁产业转型升级,积极调整人才培养面向。钢铁产业是我省的支柱产业之一,在新旧动能转换的大背景下,我们聚焦钢铁产业转型升级,本着“宽口径、厚基础”的原则,构建了与现代钢铁产业结构相适应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实施“岗位对接,分层递进”,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和综合素养。一大批优秀毕业生走向我省新旧动能转化的最前沿,成为服务绿色钢铁生产的“金蓝领”。
第三,发挥科研技术资源优势,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建校以来,我们始终坚持内涵发展,通过质量工程与人才培养的对接,将获得的众多各级各类教科研成果转化为人才培养的优势资源,建成了集资源分布存储、资源管理、资源评价、知识管理为一体的专业教学资源平台,实现了新技术、新标准、新技能动态融入教学的良性机制,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近十年,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8.3%以上。
以服务钢铁产业绿色智能制造为主线 发挥特色专业优势的
我们充分发挥自身在人才、科研和技术等方面的优势,以服务钢铁产业绿色智能制造为主线,对接产业链,实现精准服务。
第一,精准对接,挖掘专业服务产业红利。为了适应当前社会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要要,对接钢铁产业升级以及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对人才的需求,我们积极优化专业设置,深化专业建设改革,重新组建了与产业发展融通,以绿色钢铁生产技术核心、包括现代装备制造、智能控制、智慧物流等在内对接“十强产业”的专业集群,同时创新培养工学结合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新途径,提高专业服务产业的能力,实现了人才服务的精准对接。
第二,驱动对接,释放科研服务产业潜能。我们以产业发展战略目标为导向,坚持走科研服务产业的道路,借助与“行企校地”多方共建的实训基地、研发创新平台和成果转化中心,将企业遇到的技术难题列入科研项目计划,组织优势资源开展科研技术公关,助力企业快速发展。“企业为主体、需求为导向”的科研创新机制,使得学院的科研、师资等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潜能得到了有效释放,实现了科研服务的精准对接。
第三,主动对接,打造教育服务产业品牌。我们主动对接企业需求,开放学院的教育与信息资源,依托校内10余个国家、省、市技能人才培训基地,30余个企业培训基地,重点打造“金蓝领”培训品牌。每年为企业和社会培训10000余人、职业技能鉴定人数12000余名、鉴定工种达43种,完成山东钢铁集团等大型企业各类职工在线培训7万余人次。教育服务行业认可度、知名度日渐提高,社会贡献度显著增强,实现了教育服务的精准对接。
人才培养国际化 加大师生国际交流和培训力度
针对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里面的加大对外开放力度,一方面我们积极推动行业技能人才培养国际化对接,以服务国家“一路一带”战略、钢铁产业转型升级和山钢集团跨国企业为着力点,重点推进与国外企业和教育机构在联合办学、专业共建、优质教材与课程资源引进、人才培养、国际职业资格认证等方面开展全方位的合作,有效促进了重点专业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对接。
另一方面学院对标高职院校“双高”建设对国际化的要求,积极服务“一带一路”,加大师生的国际交流和培训力度。与德国、泰国、巴基斯坦等国家的企业和高校签订合作协议,共建“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基地”,并以此为依托,组织教师赴境外出访和交流学习,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也立足于人才培养的国际化,主动对接、牵线搭桥,多批次学生走出国门开展了多方位的研学,人才培养渠道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综合素质进一步提升。
打造校企合作、共建共赢的职业教育共同体
校企一体化协同育人是高等职业院校谋求自身发展、有针对性为企业培养一线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举措。我们秉承“为学生的发展和就业服务,为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服务”的办学宗旨,结合实际,遵循市场导向,以目标一致、育人共赢为原则,打通行企校之间的联系桥梁,着力打造校企合作、共建共赢的职业教育共同体。
一是坚持集团化办学模式。我们依托行业办学优势,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吸收具有相关资质的行业、企业、中职、高职、本科高校院系、科研机构等,牵头成立山东冶金职业教育集团。创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四合”紧密型集团办学体制,搭建中高职与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立交桥,让院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实现产业链与专业建设无缝对接,保障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匹配,从而实现育人的针对性,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二是实施现代学徒制培养。作为全国第二批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我们积极探索实践了“双元一体、学做交替、四维贯通”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了适合学生、学徒成长、成才的“现代学徒制”精准育人体系,让课堂教学与企业岗位实现有机结合,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同时实施企业定制式订单人才培养,根据企业个性化需求,为企业组建“订单班”,积极探索实施“顶岗即就业、招生即招工,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之路。
三是加强校企深度协同育人。我们探索政府主导、校企自愿、中介联系等多种模式,强化“引校进厂、引厂进校”、特色二级学院、职教集团化等校企一体化的合作形式,从知识技术、人才培养、资金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我坚持走出去的办学思路,与众多企业合作共建专业,实现了校企合作专业招生人数达到千人以上规模,进一步提高了学院的办学活力。同时企业的积极参与也极大地丰富了学院的专业、课程、师资等资源,有效实现了“三个对接”,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
统筹规划 做助推山东省产业转型升级的服务器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围绕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等重大战略,统筹规划,突出重点,积极调整服务面向,适应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需要,发挥在人才、科研和服务等资源优势,为山东省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与智力保障。
一是构建与山东省十强产业统筹发展匹配的专业格局。高职院校是推动知识创新、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之一。我们要充分发挥科研优势,走在职教学术前沿,面向重大战略导向和社会现实需求,精准对接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际,聚焦钢铁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瞄准优势特色产业和未来新兴产业,发挥职业院校专业特色和优势,找准校企地结合点,做好科技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发挥“智库”作用,成为服务山东省高质量发展的孵化器。
二是汇聚人才打造高水平双师型师资队伍。高等职业院校要实现高水平可持续发展发展,必须在人才上占得先机,下好先手棋。我们积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坚持“立德树人”,以“杰出人才培育计划”实施为载体,通过构建“校企共育互换、双栖双聘共享”的高水平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范式,打造“分层次、多平台、多形式”的立体化师资队伍培养体系,培养与引进一批社会知名度高、行业影响力大的“教练型”名师大师、行业领军人物、高水平专业带头人和“双师素质”专业骨干教师。同时给予“大师”“名师”更多的待遇和资源,更好地储蓄人才,更好地作用于人才培养,成为服务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的助推器。
三是构建适应产业发展特点的人才培养体系。坚持顶层设计,解决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上还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发展的难点,紧紧围绕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对接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主动调结构,转方式,优化布局,分层分类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增强与山东省产业发展的贴合度。要继续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成为推进山东省经济转型升级的加速器。
四是厚植行业办学优势,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我们要在推进科研服务和人才培养的同时,依托行业办学优势和冶金品牌专业群优势,整合、利用学院优质继续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山东冶金职业教育集团”的平台作用,开展知识更新工程、学历继续教育、专业技能大赛、专业通识培训、教学资源开发等项目,大力提升服务社会需求、产业发展的精准度和水平,打造“金蓝领”服务品牌,建成专业特色鲜明、省内一流、全国领先的全国冶金行业专业人才继续教育基地,成为助推山东省产业转型升级的服务器。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聂忆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