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聘会入口处总是排着长长的队伍。 张中 摄(资料片)
疲惫焦虑的求职者摩肩接踵,厚薄不一的简历像雪花般撒满会场,用人单位在拥挤嘈杂的人群中很难与中意的求职者详谈……
随着人才服务市场的逐步细分,原本透明度高、交流直接的地面招聘会渐渐显露出了弊端。
求职者:
只投简历不问成败
前不久,在省城举办的一场大型招聘会吸引了14000多名求职者。据了解,进入秋季以来,省城大大小小的招聘会已经举办了近10场,每场招聘会都能引来成千上万的求职者。
山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小王转悠了一上午,投出了40多份简历,早已是晕头转向。他告诉记者:“我们要想在招聘现场了解到底哪些企业和我们的专业条件相符,这本身就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好不容易找着一家较好的企业却又人山人海,根本挤不进去。这种情况下,即使轮到我与负责人面谈也很难发挥出好的水平。”
山东政法学院外经贸专业的小高接受采访时,倒是一脸轻松:“这样的大型招聘会,我们是肯定来的。但我从来不去考虑哪些企业在收到我的简历后会录取我,只是试一试。”
省城一家人才机构的负责人坦言,像这样“大而全”的招聘会一般都不会有太高的签约率。在人山人海的招聘会现场,求职者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招聘岗位,只能抱着“摸大奖”的心理撒一圈儿简历。
用人单位:
人海寻“宝”何其难
位于省城天桥区的一家建材公司连续参加了三场招聘会,已经收到了400多份简历,但公司分管人力资源工作的副总经理王先生还是表示“乏善可陈”。
“我们需要有一定专业知识背景和从业经验的人才,而很多求职者对我们的行业缺乏最基本的了解,认为我们对专业限制不严。”
对于用人单位的这种观点,求职者则道出了自己的苦处:“一般情况下,我们只是听说有招聘会就来了,根本不知道究竟是哪些企业在招聘。只要来了,我们肯定不会放过任何一个有可能的机会。”
面对手中厚厚的一摞简历,许多用人单位都感到犯愁。“我们一般是先将随手瞎投的简历筛选掉,然后再按要求仔细筛选,最后确定面试人选。对于被筛掉的求职者,我们没有充足的人力和时间去回复他们。”
专家:
“赶大集”该改改了
据了解,自从取消国家“包分配”政策后,“双选会”在过去十多年中,确实为求职的大学生与用人单位提供了便利。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大而全”的地面招聘会让求职者消耗掉了不少的精力和财力。
省政协委员、山东建筑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邓相超对招聘市场一直保持着高度关注。他建议,招聘会应向按专业和行业逐步细分的方向发展,有关部门常年和学校保持联系,学校也常年推荐学生,帮助学生就业。同时,高校不能把学生招进来就不管了,应与用人单位建立良好的关系,达成长期培养和输送专业人才的协议,做到“招进来就要培养好,就能送出去”。
建议
可以效仿
银行“叫号”
周宁宁(山东财政学院大四学生):用人单位提前通过网络或者高校就业指导中心,提前发布招聘信息,求职者提前投递简历。在现场招聘之前,用人单位选定面试人员并安排序号,然后通知他们去招聘会现场面试。这样即使人多也不会乱了。
招聘会
分类更细些
崔家成(省城某企业人力资源部经理):将来的人才招聘会,主管部门可以提前向用人单位发布有关展位设立条件的说明,甚至可以具体到专业和行业以及工作经验的限制,不要一味追求招聘会的“壮观”场面,重在保证用人单位的选才效率和求职者的面试成功率。
(董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