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压力逐渐增大引起一系列问题,诚信缺失是其中突出的一项。一些毕业生为增加求职竞争力,在推荐材料上弄虚作假,签订就业协议后动辄违约,这让不少用人单位既头痛又反感。那么,为什么就业诚信问题频繁出现?如何营造诚信就业环境?
虚假简历水分有多少
目前求职市场上经过“深加工”的简历材料是非常普遍的。据介绍,很多单位都是根据自荐材料初步了解、评价、衡量毕业生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并决定是否给予面试机会,进而影响到录用。因此,一些毕业生为了能在众多的应聘者中引起用人单位的关注和重视,制造虚假材料,编造学生干部履历,伪造各类等级证书,甚至虚构荣誉,拔高自己的专长。济南一家IT企业的校园招聘主管说,在同一所高校的毕业生简历上出现数十个学生会主席是很常见的。
据某高校一次去年的一份问卷调查显示,有48%的学生坦言在求职自我推荐表中进行过“技术加工”,有21%的学生表示准备对自己进行一番“大胆包装”,17%的学生表示无所谓,只有14%的学生说要按实际情况做简历。
据了解,每年11月到次年6月,是毕业生找工作的时间,但从次年7月开始,又成了大学生毁约的高峰。
违约现象频繁发生
除编造虚假自荐材料让用人单位反感外,签订就业协议后不履约更是让用人单位伤透了脑筋。龙口一家机电企业曾招聘过五个毕业生,但到了报到期限时却只有一个前来报到。后经询问得知,其余几个学生又签了别家单位,该企业招聘主管说,这不仅浪费了企业当年的进人指标,也影响了单位正常的工作计划。
济南某高校外语系毕业生李华说:“我们在毕业前要忙着考研或者考公务员,还要做毕业论文,受时间、精力所限,压力又这么大,往往想有了单位先签一个,等有了更适合的再说,违约也属于不得已。”山东中医药大学就业指导中心祝金旭老师分析说,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往往依据旧有经验和感性认识,作为自己的就业指南,一旦发现一个较好的单位就一拥而上,草率签约,而很少考虑单位是否适合自己,而如果有了更合适的单位就又不甘心,便产生违约行为。另外,部分毕业生的法律意识淡薄也是违约的重要原因,他们往往只想到违约承担的经济损失,但这与找一份更好的工作相比,似乎又微不足道。
祝老师提出,个别用人单位缺乏招聘诚意也是原因之一。这些企业参加校园招聘会“醉翁之意不在酒”,要么是打广告做宣传,要么是管理不善、人员流动过大,有的甚至借机招聘廉价劳动力。由此,招聘、应聘双方诚信的缺失,使整个人才市场处在一种彼此不信任的非正常状态,进而导致毕业生在求职中的不诚信行为愈演愈烈。
怎样重整诚信就业市场
山东建筑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李峰老师认为,毕业生诚信缺失跟就业形势严峻不无关系,不仅影响大学生自身的形象,也会间接影响学校在社会上的声誉,对今后毕业生的签约产生不利影响。为此,学校应该建立严格的就业推荐材料审查制度,防止弄虚作假,确立严格的签约、毁约程序,明确违约责任,防止签约、毁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并且应该逐步建立失信惩罚机制,甚至可以建立更大范围的信用系统,把个人的学历、就业以及今后的贷款等情况录入该系统,让银行、公司或相关单位可以查询。李峰老师建议,就业过程中的诚信需要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方共同创造。就业指导部门向毕业生推荐的用人单位也要严格甄别、审核,建立校内诚信纪录良好的用人单位数据库,优先向毕业生推荐,对于诚信记录差的单位,各校可形成黑名单,资源互相共享。
山东中天人和猎头公司总经理贺丰彬提出,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不够成熟的情况下,应加强对毕业生维权意识教育,从而使毕业生能够与用人单位平等对话。对于个别用人单位无视法律、不讲诚信的行为,高校就业主管部门需要严把推荐关,协助毕业生维护其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