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热闹中标者不多大学生求职呼唤多元化招聘
|
|
2006-12-11 09:14:00 大众日报 |
|
|
□记者 武宗义 报道
本报济南讯 招聘会上,求职者人山人海,到处送简历,用人方应接不暇……这几乎是人才招聘会的典型场景。这种招聘会效果如何?日前,已在我省某银行成功谋职的往届大学毕业生葛杨(化名)告诉记者:大型招聘会看似热闹,但是招聘方很少有机会与求职者充分交流,实际成功率较低。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由于就业形势严峻,一些应届大学毕业生早早就患上了“就业焦虑症”,除了不断四处寻找招聘信息外,很多学生一进大四就着手“全方位”包装自己,如制作精美求职简历、购买名贵化妆品和中高档衣物等,有的甚至不惜重金美容。据有关部门统计,2006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约410万人,比2005年增加70多万人。这一方面加剧了求职难度,另一方面也派生出一些不良现象。一是求职人“有枣无枣打两杆”,每次参加招聘会都带上一叠简历,看到感兴趣的就投一份。而用人单位一般都是定向招聘,与专业不符的,几乎不可能安排面试,这无形中造成了浪费。其次,个别“行政色彩”较浓的的招聘会上,前来“纳贤”的部分企业,不过是“助阵”而已,一般是上午派人现场应付一下求职人的咨询,接收一下求职简历,下午就人去“台”空。一些市场化运作的招聘会,则充斥商业味,实际效果不佳。 毕业生扎堆招聘会弊端不少。一是短时间内大量人员积聚在一特定场所,人满为患,交通拥堵,形成安全隐患。二是人为加剧了“就业恐慌”,很多求职者因为多次应聘未果而产生焦虑和沮丧心理。三是高校管理失控。某大学辅导员抱怨说,一到大四,大学生们就开始“坐不住凳子”,尤其是招聘会旺季,大量学生逃课,根本无法组织正规的课堂教学。 有关人士指出,“扎堆招聘”暴露出的问题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一是我国高校评价体系中过分看中一次性就业率,一些人才招聘会也把毕业生分成往届和应届,从而加重了大学生就业的紧迫感和危机感。二是各类招聘会多是集中在一两个月内举行,求职人群不能有效分流。因此,这位人士建议适当延长大学生的“就业季”,如分时段、分类型举行人才招聘会等,以减轻供求双方的压力。此外,除了赶“人才大集”外,应不断探索新的招聘形式,如网络招聘,专场招聘等,让供求双方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双向选择、定向交流,这既能提高成功率,还会节约求职成本,可谓一举多得。
| |
|
|
编辑:王静 |
|
|
|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 |
|
|
|
|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