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实验小学 张永远
山东枣庄市中实验小学是一所具有八十年光辉历史的老校,学校先后被评为省教书育人先进单位、省师德建设先进单位、省家长学校示范化学校、省优秀家长学校、省少先队工作规范化学校、枣庄市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集体、枣庄市德育示范化学校、枣庄市公民道德十佳学校、枣庄市文明校园、山东省小公民道德建设示范教育基地,连续19年获市精神文明单位称号。
“教先从家始”,“欲治其国,先齐其家”。人的一生,受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环境和诸多偶发事件的熏陶和影响,其中家庭教育由于其固有的特性而占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家庭教育已成为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只有提高家庭教育质量,才能提高学校教育质量。
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赋予了家庭教育新的内容,家庭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新的机遇,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必须进行改革。作为省家长学校示范化学校,我校的具体做法是:
一、抓好“六项落实”,把家长学校的家教工作落到实处
1.组织领导落实,组织机构健全。自1989年家长学校成立以来,学校始终坚持“建立两个机构,落实一个目标”的做法。即由党支部书记、校长、主管教育教学的副校长、德育主任和各年级组长组成的家长学校领导小组,负责年度计划的制订和教学活动的组织落实;由各年级、各班推荐出来的年级家长代表组成学校家长委员会,每学期定期召开会议,通力合作,形成共识。
2.规章制度落实,档案管理健全。我们始终把家长学校工作纳入学校整体工作中,每学期家长学校工作计划落实,家长及教师工作职责落实,制定了《家长学校工作制度》、《家长学校教师考核制度》、《家长学校学员考勤制度》、《家长学校学员成绩考评制度》,各种规章制度健全,档案管理齐全。
3.教师队伍落实,保证一流师资。家长学校的主要课程由校长、有教育教学经验的行政领导、部分优秀教师及教学有方的家长进行授课,介绍家庭教育的经验体会;或聘请校外相关的专家到校举办讲座、咨询活动,学校先后聘请了团中央“知心姐姐”杂志社家教专家、山东教育学院徐胜三教授、山东金色童年研究专家、山东大学外教专家、北京家庭教育研究会、枣庄学院徐虹教授等来校讲学、作报告。
4.辅导教材落实,做到有章可循。结合学校的实际及教学改革的情况,学校选用了教子成才系列丛书《给小学生家长的100条建议》为主要教材,为确保家长学校的授课质量,使家长比较系统地获得家庭教育的基本知识,学校先后购买了《小学生家庭教育方法》《做家长的学问》《德育教育方法》《现代家庭教育指南》《家长教育》等书刊,同时要求学员自学《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参阅每生均有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健康教育》课本、《小学生礼仪手册》、《小学生安全教育读本》、《小学生素质教育》等资料,教学内容形成立体化。
5.教学课时落实,保证授课时间。坚持每学期做到“六个两”:即举办至少两场家庭教育知识讲座,召开两次家长座谈会,举行两次教育教学开放周活动,每年开展两次“学校、家庭与社会”家长征文比赛,组织两次“家校联系教育”活动,每年召开两次家长委员会专题会议。
6、教学经费落实,保证家教工作顺利进行。为了保证家长学校的正常运行,学校不断加大经费的投入,在师资的培训上、教学条件的改善上、教学环境的创设上,调拨专门的经费,做到物尽其用,财尽其用。
二、搞好“四个结合”,创家教工作特色
1、创办“家长学校简报”,开辟“学校、社区、家长交流栏”。为拓宽家长学校工作渠道,我们还定期印发“家长学校简报”(每学期3-4期),简报设若干栏目,如:“校园生活”、“家长图书角”、“文明教子之窗”、 “心理健康教育指南”、“家教知识问卷”等。在校门口开辟“学校、家长、社区交流栏”,家长通过“简报”、交流栏及时了解学校信息,互通科学教子的方法。现在我校已有80%的家长做到“四有”:有教育子女守则;有属于孩子的书架书桌;有孩子为家庭服务的岗位;有家长、子女谈心日。实践证明,家长学校的创办,不仅加强了学校与家庭的联系,而且有助于家长素质的提高,优化了家庭教育的环境。
2、单向教育与双向教育相结合,闯出家教新天地。我们始终要求教师利用家访、电访、信访、网络与家长保持联系,及时反映学生在校情况,了解学生校外动态,共同帮助学生改正不良习惯和错误,解决学习上的困难,共同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同时召开家长座谈会,虚心听取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建议,认真整改。我们还开展一年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二年级“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特长”家长“半日活动”,请家长到学校观摩教师上课,了解学校教育、教学情况,请家长填写家长开放日课堂问卷调查表,进一步密切了家长与学校的关系。
3、系统教育与典型树立相结合,注重家教的典范性。每个学期家长学校都认真制订教育计划,任课教师把给家长上课作为一项重要任务,认真查找资料、备课,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年级,进行有的放矢、有系统的教育。
学生刚入学,从幼儿园到一年级,对他们来说是一个转折,为使学生和家长尽快适应,我们还专门为一年级家长举办有关新生心理调整、良好的行为习惯与学习习惯培养的讲座,指导家长应为新生做什么,摆正扶与放的关系。对于六年级毕业班,我们专门举办“做合格的小学毕业生”的讲座,指导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在小学毕业前进一步端正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迎接新的挑战,使家长增强了家庭教育的针对性和技能。
我们还把树立典型列入家长学校的重要内容来抓,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大多数的家长是能配合学校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的,但缺乏教育方法。我们就在家长中树立典型,请家庭教育有成效的家长为家长们上课,让他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现身说法,介绍自己是怎样教育子女如何学做人、如何对待分数、如何配合学校培养学生成才的经验。每学年结束,我们在家长中开展“十佳优秀家长”评选活动,每年评出校优秀家长100人次。
4、常规教学与教育科研相结合,构建家教的新平台。我校全国十五德育课题实验《小学班主任工作心理健康教育深化研究》已初见成效,在全市率先建起了“心理咨询室”,建立了规范的学生心理档案,安排专兼职教师负责。开辟了“悄悄话信箱”与“心理辅导站”两个专门栏目,针对学生心理中出现的问题,及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即进行咨询辅导和心理训练等)。内容涉及学习方法指导、人际交往、情感交流、情绪辅导、心理卫生等方面,以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或矛盾,帮助学生讨论、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让学生自己对非智力因素进行测试,对症下药,使其处于心态平和、情绪稳定、思维灵活、爱憎分明、举止适度这样一种有利于正常成长的态势之中,从而了解自己,悦纳自己,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几年来,“悄悄话信箱”的稿件越来越多,在学生、家长中享有越来越高的声誉,受到各届人士的好评。学校网站上特开辟了“家教天地”、“教学随笔”、“教学研究”等专栏供老师发表自己的论文。
三、抓好“四种概率”,保持家教工作的互动
1、抓家长学校的到课率。 我校在提高家长学校授课质量上做文章。除了尽量把教材的知识讲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外,我们还运用了电脑多媒体等现代化教育手段来吸引我们的家长。因为只有提高家长的到课率,才能保证家长的家教理论素养的提高。自家长学校开办以来,家长的到课率总在96%以上。
2、抓班主任的家访率。 俗话说“千个孩子千个样,一个家长一个法”,各个家庭的家教方式各有不同,家长学校只解决了共同点,对特殊点就依靠家访来解决,尤其是对后进学生,要求全体教师与其结对子,每月至少家访2次,经过家访,使广大老师更深入地了解到学生在家表现,掌握了第一手资料,方便了自己的工作,提高了工作实效。这是家长学校教育的延伸与发展。
3、抓家校联系率与回执反馈率。 注重家校联系制度。明确要求班主任用家校联系单形式向家长汇报学生在校的德、智、体等方面的表现。家长要以回执的形式,反馈学生在家的表现,齐抓共管,发现问题,及时纠偏。家校联系单的内容有:(1)行为规范表现(2)成绩明细表(3)班主任附言(4)家长寄语等。另外,我校还把双休日定为“孝敬日”,要求学生每周向父母汇报一次思想、学习情况,为父母做几件家务活。
4、抓孩子的发展成长率。自开展《小公民道德建设“四进”行动》以来,我们始终把开展“五小”争章作为创建的载体积极地引进家长学校,让我们的孩子在学校、家庭、社区、公共场所得到锻炼与成长,在家庭中做孝敬父母、关心亲人、勤俭节约、热爱劳动的“ 小帮手”;在社会做热爱祖国、文明礼貌、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小标兵”;在学校做团结友爱、尊重他人、善于合作的“小伙伴”;在社区和公共场所做爱护公物、讲究卫生、保护环境、遵守秩序的“ 小卫士”;在独处时做胸怀开阔、心理健康、勤奋自立、勇于创新的“小主人”。让他们在实际行动中慢慢的成长起来,成为一个祖国需要的合格人才。
四、注重“三项实效”,突出家教工作实绩
1.家教活动落实好。每次家长听课出席率均96%以上;受教育率98%以上;考核合格率达90%;每届评选表彰优秀家长学员人数约占家长数的10%以上;家长重视《家校联系册》定期双向信息反馈的占90%以上,网站 “家长学校”、“家教天地”专栏不断更新,充分发挥宣传教育作用。
2.家教针对性较强。近年来,学校领导、家教专职教师撰写的家长教育论文有20多篇先后在《德育报》、《教师报》、《山东教育》、《现代教育导报》、《枣庄教育》等刊物上发表;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多次获省、市级奖励。
3.家教实效性较好。全校学生德育考核优良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后进生帮教措施落实,转化率保持在85%以上;学生违法犯罪率为零。学生健康卫生知识知晓率保持在95%左右,行为形成率85%左右,校风优良。
五、面向全体学生,启动“特殊子女帮教工程”,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㈠ 启动“特殊学生帮教工程”。我校地处商城闹市区,地理环境非常特殊。近年来,离异家庭子女、个体户子女、特困家庭子女、后进生等“特殊学生”群体成了我校教育工作的难关,我们启动了“特殊学生帮教工程”,把它作为德育工作的突破口,努力做到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㈡ “双管齐下”,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学校成立了“特殊学生”教育小组,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潜在优势。我们的做法是“双管齐下”:一是多给这些孩子们关心爱护,二是多做家长的工作。对这些学生,我们要求全体老师做到四优先:课堂上提问优先、板演优先、学习差的辅导优先、参加兴趣小组活动优先。学校还为每个“特困学生”过生日,老师们经常找他们谈心,鼓励他们去掉自卑,做生活的强者,用多种方式为这些孩子填补家庭中失去的那份爱,使他们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我们对离异家庭子女教育的经验,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教育报》、《德育报》、《法制日报》、《齐鲁晚报》、《大众日报》等一些重大报刊上刊登,受到学生、家长和社会的一致好评。
㈢ 帮教工程同法制教育相结合。为了进一步深化特殊家庭子女教育,1998年我们把特殊子女教育同法制教育结合起来,成立了“学法用法互助小组”,帮助部分学生拿起《未成年人保护法》这个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迫使父母承担抚养子女的义务,这项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撑起法律这把保护伞》刊登在《德育报》、《齐鲁少年》上。离异家庭子女孙华丽年年被评为区、市级三好学生,和“枣庄十佳少年”,被评为“齐鲁小名士”荣誉称号,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国人民大学;丁晓雯同学光荣地出席了第四次全国少代会,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