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新闻
本站搜索:

申城探索初高中衔接教育模式实现资源共享

2012-11-19 13:23:41     作者: 苏军    来源: 文汇报  我要评论

关键词: 初高中,资源共享,初中教育质量
[提要] 家住静安区的李女士,近来显得很高兴,因为附近的市西中学校舍改扩建后,市西初中也搬来了。高中“带”初中,这样的办学模式,近来在沪上有不断“冒出”的趋势,初高中衔接教育的研究与探索将进入“新时代”。

  家住静安区的李女士,近来显得很高兴,因为附近的市西中学校舍改扩建后,市西初中也搬来了。她从住家的高楼望下去,市西初中与市西高中仅一墙之隔。她还了解到,一墙之隔的市西高中与市西初中将共享教育资源,实现联合办学。

  李女士的儿子就读的小学对口的就是市西初中,初高中的联合,让她仿佛看到了初中教育质量的保障。

  高中“带”初中,这样的办学模式,近来在沪上有不断“冒出”的趋势,初高中衔接教育的研究与探索将进入“新时代”。

  突破初中办学的“瓶颈”

  中学,分为初中和高中两个阶段。1996年之前,大多数中学都是完全中学,初、高中学生虽不同年级但在同所中学念书。为了淡化重点中学的概念,清晰义务教育阶段与非义务教育的界限,也为了方便实施初中就近入学,约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起,各地都在探索重点中学初高中脱钩。本市在1997年基本完成了重点中学初高中脱钩,当时约有70余所市、区重点中学进行了这项改革,以至于到今天,沪上出现了清一色的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并在这些学校中没有初中生。

  这样的探索,于今看来有利有弊,莫衷一是。不过,比较熟悉中学教育的人士看到,直到今天,初中教育仍是义务教育阶段中的“软肋”,也是中学阶段的“薄弱地带”。一些高中在脱钩后也发现,自己的生源少了“嫡系”和“自产”,有时不免捉襟见肘。

  同时,初中的“不如意”,一直也是教育部门的一块“心病“,家长心中的一种“痛”,学生眼中的一种“无奈”。于是,突破初中办学的“瓶颈”,成为一种共识。

  资源共享下的“联合办学”

  以高中“带”初中,是目前一些学校想到的办法。

  今年秋季,市西高中改扩建工程完工,引人注目的不仅是高中教育设施的扩大和更新,而且高中与初中“共处同一屋檐下”的“资源共享”,新建的“思维广场”、地下体育馆等,都是两校可共享的硬件资源。

  愚园路460号与愚园路404号之间,通过一扇门,使市西校区连为一体。与其说是校舍面积的一种扩大,倒不如说是中学教育的一种连贯。市西中学校长董君武说:“市西中学、市西初级中学将共处一个教育园区,共享优质教育资源,这对于加强高初中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联手互动、打造基础教育人才培养链,具有深远的影响。”市西初中校长范颖也认为,两校共处一个教育园,集聚了初高中众多的优秀师资。在未来,就可以实现两校优秀教师的交流、互动、带教等,这将为市西初、高中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优越的条件。

  作为统一体通盘考虑

  同样的高中“带”初中现象还出现在徐汇区。徐汇区教育局对市二中学和市二初级中学进行了“一体化”管理改革,即按“一个法人、两个单位、一套班子、统一领导”操作进行。

  对外延续两个独立的法人单位,对内领导机制实行“一体”的管理模式,初中校长直接对高中校长负责,校长、书记分别对高中和初中同步一体化管理。校级干部副职分别对初中和高中实施“条线”管理,共同召开校务会和行政会,共同布置相关工作,比如一起部署教师的暑期培训、一起落实安排开学的准备工作等。运行机制的创新使初高中进入到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市二中学校长王民政认为,初高中“一体化”模式不是初高中学制时间的简单相加,而是教育目标、教育理念、学校文化、管理体制、课程设置和教学行为等方面的深度融合,是把初高中七年的教育教学作为一个统一整体通盘考虑,着眼于和谐共生,协调发展。

  初中生正处在青春期,是人生观、世界观养成的重要时期。在此时接受怎样的教育对未来至关重要,如何提升初中的办学水平是教育界人士始终在考虑的问题。一些教育专家认为,让优质高中“带”初中,是一种探索,但需要通过实践和时间来证明其优越性。(记者 苏军)

system

editor


 
 
 
我要评论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