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新闻
本站搜索:

“子嫌父贫”或是假想的靶子

2012-11-19 13:22:50     作者: 佘宗明    来源: 华西都市报  我要评论

关键词: 子嫌父贫,儿子,现代快报
[提要] 11月12日,家在湖北农村的张老汉,跑到南京看孙子,不料儿子从车站接到他后,在外面转悠,晚上带他去宾馆。(11月14日《现代快报》)  “子嫌父贫,不让进家门”,这般情节,像是给家庭伦理剧贡献新题材。

  11月12日,家在湖北农村的张老汉,跑到南京看孙子,不料儿子从车站接到他后,在外面转悠,晚上带他去宾馆。张老汉觉得是儿子嫌他穷,怕带回家丢人,气得要连夜回老家。据了解,儿子是被全家合力供进大学,毕业后在南京成家立业。(11月14日《现代快报》)

  “子嫌父贫,不让进家门”,这般情节,像是给家庭伦理剧贡献新题材。至亲之人,都被拒家门外,悲哀难免充盈于人心。新闻中“嫌弃父亲”的儿子,当然极易招致“不孝”的道德鞭挞,它与我们濡染的道德教化背道而驰:长期以来,在你我的道德课本上。“鸦有反哺之义,羊知跪乳之恩”,连父亲都能嫌弃,岂不是良心消泯,廉耻丧尽?再辅以“举全家之力供儿上大学”的映衬,他的“不孝子”形象更是跃然纸上。

  斥责不义之举,可以理解。只是,比起汹涌的道德口水,审慎理性的话语更为重要。基于“看客正义”的道德优越感,能将显性的恶从道德词典里抹去,但却容易造成“道德判断先行”,而忘了应有的节制。不问细节,只凭臆想,就抡起道德大棒,可能造成误伤,也无益于根本性的反思。

  窥诸新闻,儿子不将父亲领进家门,的确不合常理。可说儿子无情,似有不妥:无论为父接风,还是带他下馆子,都可以窥见“亲情滋养”的影子;至于指控儿子无义的唯一证词,是张老汉的“觉得”。虽说它不乏解释力,可终究有些想当然——假如,是儿子确有苦衷呢?

  都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儿子不让贫父进家门,究竟有着怎样的内情,我们不宜妄断。凭着“城里人”和“乡下人”的身份区隔,就嫁接“子嫌父贫”的惯性判断,或许立错了道德靶子。

  真相未明,“求真”比贸然下定论靠谱得多。只看到“冰山一角”,就误以为掌握了全部真相,显然是认知上的自负。

  不过,从民众的无限感慨中,我们或能听到些许弦外之音:“凤凰男”面临的婆媳之争,乃至家庭磨合困境;“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中,与家境差距伴生的“文化隔膜”;流动社会中的代际隔膜……这些琐细问题,看似小事,却在困扰着许多家庭,成了“家庭重组”过程中的情感掣肘。

  对个案中反映出的亲情裂痕、孝道迷失,我们固然可大举抨击;但较之于喷口水,我们更需要的,是正视现代家庭建构和传统伦理之间的内在紧张:如果以家境悬殊为引线的“家庭战争”,总在上演着;如果贫富符号,真的已经成了亲情疏通的障碍……那些悄然滋长的矛盾,终会在家庭“院落”里埋下不幸的种子。归根结底,“子嫌父贫”,或只是假想的道德靶子;可它激起一片义愤,也包含着人们在伦理价值的惶惑。(佘宗明)

system

editor


 
 
 
我要评论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