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新闻
本站搜索:

"中国式接孩子"激千重浪 "接娃症候群"先治家长

2012-11-19 12:57:12     作者: 练洪洋    来源: 广州日报  我要评论

关键词: 症候群,接送孩子,旅游指南
[提要] 熟视无睹的生活,一旦较起真来,才发现是如此不堪,广大父母们的“日课”——“接送孩子”正是如此。在日本,孩子按区域就近上学,学校专门设有“学童拥护员”,还有民间组织“PTA”——家长教师联合会。

  熟视无睹的生活,一旦较起真来,才发现是如此不堪,广大父母们的“日课”——“接送孩子”正是如此。“中国式接孩子”,一石激起千重浪,溅起的“浪花”,是感同身受的父母们的啧有烦言。

  我更愿意将“中国式接孩子”描述为“接孩子症候群”,只因由近而远,从人情、世态到教育、交通、治安,我们可以为它描出一系列症结图谱。独生子女时代,一个孩子之安危,关乎三代人之幸福,不容有失,必须“圈养”,严加看管,这岂是过去“粗放式育儿”可同日而语?陌生人社会,有的相邻而居一辈子都不认识,别说邻里之间相互照看孩子了;学校布局未尽合理,导致许多居住小区与学校疏离,校车供给又严重不足,父母不接送怎么办?城市车多人挤,司机交通安全意识未达到,一些司机斑马线也不懂减速,马路如虎口;拐卖儿童犯罪猖獗,坏人虎视眈眈……

  凡此种种,错综复杂,紧紧交缠,而成“魔幻的现实”。父母们想不焦虑、不当“孝子”(“孝敬”孩子)都不可能。这些成因当中,又有多少是父母们能够改变的?就近入学、增加校车、整治交通、打击犯罪……这些交给公共管理者,从更高层面协调解决。而父母们也不能将所有责任都归咎他人,自己无所作为,从观念到行动作适度调适,以化解“接孩子症候群”还是有必要、有用的。

  数年前,漯河13岁初中女生朱怡颍在父母的鼓励下,凭着一本《旅游指南》,独自去旅游,并平安回来。让13岁女孩独个儿出门旅游是否妥当暂且不论,至少说明孩子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软弱与无知。随着孩子慢慢长大,适时、适度放手是可以的。孩子有时就像泥鳅,你抓得越紧,越容易从手中溜走。在美国,为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孩子很小就单独睡一个房间。到了18岁就要开始赚钱解决生计。

  在日本,孩子按区域就近上学,学校专门设有“学童拥护员”,还有民间组织“PTA”——家长教师联合会。走出个人圈圈,与其他家长一道,成立社会组织,以组织的力量,照看孩子,亦不失为一个好办法。(练洪洋)

  求解良方:各方携手方能最终杜绝

  中国式接送孩子,在其表面的荒诞下也有其现实的合理性与需求。

  求解“中国式接送孩子”的良方,正如时评人毛开云撰文所说,既然是一个社会问题,就应该全社会想办法解决:增加和完善教育教学设施,解决孩子就近入学,这是政府的事情;维护交通秩序、整治社会治安等,这是交通、公安等部门的事情;设立“学童拥护员”、成立家长教师联合会等,这是学校的事情。只有全社会行动起来,各方面携起手来,“中国式接送孩子”才有可能慢慢减少,直到最终彻底杜绝。(练洪洋)

system

editor


 
 
 
我要评论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