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新闻
本站搜索:

莫让童年受虐阴影埋祸根

2012-11-19 12:57:03     作者: 赵兵辉    来源: 南方日报  我要评论

关键词: 受虐待儿童,心理专家,同伴关系
[提要] 对受虐儿童而言,被虐待不只是造成身体上的伤害,更为严重的是心理受到了伤害。对受虐儿童而言,被虐待不只是造成身体上的伤害,更为严重的是心理受到了伤害。目前,人们对于受虐待儿童还缺乏充足有效的救助机制,能够带孩子去找心理医生及时解决虐待带来的问题的家长少之又少。

  对受虐儿童而言,被虐待不只是造成身体上的伤害,更为严重的是心理受到了伤害。

  近日,温州某幼儿园老师爆出的虐童行为令人大跌眼镜。网友在该老师QQ空间内发现,在她担任幼儿园老师的两年时间里,多次对多名幼儿实施拎耳朵、头套垃圾畚斗、胶带纸封嘴等行为。这些照片还被分别冠上了《不听话的后果》、《叫你不听话》、《一直讲话》等名称。此事被披露后,引来了舆论的一片声讨声。

  根据最新消息,虐童的幼儿教师颜某已被提请逮捕,但由此事引发的讨论和思考却远未停止。事实上,温州虐童事件中的儿童,只是众多受虐儿童的一个缩影。仅从媒体报道中便可窥见,类似的儿童受虐事件层出不穷。就在此事发生前,山西太原一名5岁女童就因不会算术,半小时内被老师狂扇了几十个耳光。接连爆出的虐童暴力事件,让人触目惊心,像一根针一样刺痛着人们敏感的神经。

  据统计,约九成的受虐儿童年龄在五岁以下;约五成为一岁以下。由于儿童的生理、心理尚未发育成熟,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面对虐待时,不善于或无法处理自己面临的问题,大多呈现出的是默默承受、压抑或惶恐不安,继而出现部分受虐儿童转而虐待动物、出现癔症或病理性偷窃(无法控制地偷窃父母、邻居、同学等的钱物)等不良行为或疾病,从而影响其自身健康成长。

  对受虐儿童而言,被虐待不只是造成身体上的伤害,更为严重的是心理受到了伤害。大量研究发现,受虐待儿童存在多方面的情绪、心理等问题,自我防范意识和对抗意识容易走入极端。受虐待儿童常常显得过分警觉,对环境中任何有关伤害性刺激的蛛丝马迹保持高度警惕,并作出迅速攻击,遭受躯体虐待或忽视的儿童还表现出较多的品行障碍问题、注意问题、多动、破坏行为、反社会行为等。

  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这种同伴关系的困难和社会孤立状态可能持续存在,从而影响孩子今后的学习、交友以及更好地融入社会,并从多方面影响儿童的自我概念和自尊水平。心理专家认为,如果事后没有处理好将会影响孩子一生,受虐儿童长大后也有可能对别人施虐。

  据笔者从心理专家处了解到,很多成年人在出现婚姻、育儿、交友等心理问题去医院咨询,追根溯源才发现问题来自童年的被虐待。当受到虐待时,儿童由于很难有能力、有意识主动向医院或有关机构寻求帮助,往往待到孩子上初中、高中甚至是成年后,问题才被发现,但此时已错过了最佳心理干预期。这样的后果是,童年时期错过了及时的干预,心理精神问题日积月累得不到解决和疏导,到成年后很难彻底根治,终其一生都将受到影响。

  目前,人们对于受虐待儿童还缺乏充足有效的救助机制,能够带孩子去找心理医生及时解决虐待带来的问题的家长少之又少。笔者希望,医务人员、心理专家、教师等人士能够积极协作,为受虐儿童提供医疗、法律援助、心理咨询等方面的免费服务,同时与学校、幼儿园联合,在学生中开展防虐知识的宣传。

  而儿童受虐事件背后是多方因素导致的结果,整个社会和有关部门都应该有针对性地解决每个因素背后的现实问题,这是减少儿童受虐事件发生的重要环节。尽早对孩子开展早期的心理教育、安全教育,让孩子懂得规避伤害,并及时揭露施虐者的伤害行为,加强对施虐者的惩戒,也是最大程度保护儿童、避免儿童受虐的有效方法。 赵兵辉

system

editor


 
 
 
我要评论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