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新闻
本站搜索:

每一个坚守都在为道德增温

2012-11-19 12:57:01     作者: 佘宗明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我要评论

关键词: 道德认知,增温,人民日报
[提要] 个体自觉,充当着公众“见贤思齐”的道义索引,这势必有助于社会的道德升温  11月2日中午,江苏扬大附中学生徐砺寒在放学途中,不慎剐坏一辆宝马车。个体自觉,充当着公众“见贤思齐”的道义索引,这势必有助于社会的道德升温。

  ■每日一评

  个体自觉,充当着公众“见贤思齐”的道义索引,这势必有助于社会的道德升温

  11月2日中午,江苏扬大附中学生徐砺寒在放学途中,不慎剐坏一辆宝马车。车主不在,他没溜走,而是原地苦等,因赶着上课,只好留下道歉和赔偿联系的字条。这引发一连串后续:车主感动之余,不让徐赔偿;一家修车行表态愿免费帮忙修好车;网友也纷纷表示感慨……(11月6日《人民日报》)

  一张字条,激起了心灵磁场的共振:对男孩的执着和担当,人们由衷感动,并丝毫不吝啬褒扬。在是非岔路口,他毅然选择了通往善的那一条,也留下人格趋善的背影。这番善举,也引起连环效应:车主免赔,修车行无偿帮助等,让温纯的善意在人际流转。

  个体自觉,充当着公众“见贤思齐”的道义索引,这势必有助于社会的道德升温。人们对徐砺寒的义举投以赞许,既因它契合了民众对“公民担当”的期许,也跟道德焦渴的现实语境紧密关联。

  剐坏豪车,恰好又“无人值守”,对有些人来说,最“理智”选择也许是迅速逃离现场;退一步讲,即便肯担责,在久等车主未果的情况下,也多是自我豁免,径自离开……相形之下,徐砺寒的选择看起来“很傻很天真”——剐坏他人的车,毕竟后果叵测,很可能落下一顿骂,还要量损失赔偿,何苦为之?

  徐砺寒的解释很朴实:“做错了事,就该负责”。说起来,这与我们从小濡染的“知错就改”的庸常道理是一个路数。无意犯了过错,去救赎和弥补,本是公民道义的题中义。可是,这份并非高蹈的品质,在人们的“弃守”中变得稀缺。

  当起码的道德认知,被“人情世故”的漏斗过滤掉,只剩下“各人自扫门前雪”的保身哲学;当“农夫与蛇”频繁上演,丈量着世相人心的厚度;当被过度解剖的“彭宇案”,成了人们逃避担当的堂皇外衣……有些尴尬的世俗景象,便逐渐风干为我们赖以生活的伦理土壤:人心繁复,习惯伪装着过活;底线下移,善举动辄成新闻。

  但无论怎样,社会的良性运行,文明的铺展,总需要坚守底线,明确规则,来筑起公共生活的屏障。就像《人民日报》所说的:道德钟摆,倘若屡屡冲破底线,便是对社会主流价值的颠覆。而作为个体,我们对道德位阶的追求,也该是不断向上的。

  在现实中,“最美××”、托举哥们的层出,已勾画出向善的人心质地。他们积极作为,耸起了一块块道德高地。正是对善的坚守,释放着可贵的道德热量;善恶坐标的明晰,也将人们导向从善之旅。与此同时,在“陌生人社会”的语境中,也有些人站在“道德洼地”,加剧着社会的戾气、冷漠症等。

  在棱角不平的道德生态上,我们的价值认知应避免偏倚。既不能听任功利化、极端浮躁的横行,消磨道德的韧度;也要对“正能量”肯定而不煽情,不必过度强调道德的超越性,将其渲染成“英雄主义者”的专利。所以,对于徐砺寒的诚实、较真之举,我们当立为榜样,但无需捧杀——更重要的,是反求诸己:我们坚守底线了吗?

  个体坚守,也是给社会道德楼宇“添砖加瓦”。对我们来说,与其慨叹“世道复杂”,或礼赞善举,不如以自我为圆点,画出文明的圆圈。 (佘宗明)

system

editor


 
 
 
我要评论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