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新闻
本站搜索:

语言学巨匠周有光:不喜欢被捧为“汉语拼音之父”

2012-07-21 10:07:18     作者:    来源: 广州日报  我要评论

关键词: 1918年,汉字标音,汉语拼音方案
[提要] ”  1955年10月,国家文字改革委员会邀请他到北京参加拟订汉语拼音方案及文字简化工作,任文字改革委员会研究员和第一研究室主任。”  制订汉语拼音方案过程困难重重,周有光说:“要说没有困难,怎么会整整搞了6年,花3年变成中国标准,再花3年工夫变成国际标准。

晚年周有光依然笔耕不辍。

  大师系列之周有光

  周有光,1906年生于江苏常州。中国语言学家、文字学家,通晓汉、英、法、日四种语言。周有光青年和中年时期主要从事经济、金融工作,做过经济学教授,1955年,他的学术方向改变,开始专职从事语言文字研究,曾参加并主持拟定《汉语拼音方案》(1958年公布),担任翻译《不列颠百科全书》的中美联合编审委员会中方三人之一。几十年来一直致力于中国内地的语文改革,提倡现代汉字学和比较文字学。

  开篇语:

  20世纪初,他们锐意进取、开风气之先,他们在各自的行业不懈追求,成绩卓然……今天,让我们走近这些跨世纪的大师,感受他们的人格魅力,重温一个时代的精髓。

  在北京闷热的桑拿天,年过106岁的语言学巨匠周有光慢慢喝完一杯西瓜水,像孩童般乐呵呵地说“好喝”,然后开始接受本报记者的专访。虽然年事已高,对话需要助听器,不时还要借助纸笔,但他谈吐条理分明,声音洪亮,说到好玩之处爱开怀大笑。

  作为“拼音方案”主要创制者,泽被后人,周有光却不喜“汉语拼音之父”这顶帽子。他说:“我不喜欢人家捧我,大家都这样讲,我也没有办法。我前半生搞经济学,后半生搞语言文字学。只是写过几本书,在大学里教过书。”

  前半生研究经济成名

  周有光原本是学经济的,早年曾留学日本,二战后考察过欧洲经济和社会。后来任职新华银行,1947年由银行派驻美国纽约,在经济学圈子里很有名气。在普林斯顿大学做访问时,他还与爱因斯坦有过两面之缘。“当时,爱因斯坦是普林斯顿大学的客座教授。我的朋友说爱因斯坦刚好得空没事干,想找朋友聊天。他的学问我不懂,我搞经济学他也不懂,我们两个没办法谈学问,只是普通的聊天,这是一个遗憾。”

  1949年,周有光怀着一腔爱国热情,回国担任复旦大学和上海经济研究所的教授。“上海解放以后,我们在国外的人都认为中国有希望,纷纷归国。很多人问我,为什么要选择回国?我说那时候回来的不只是我一个人,是许许多多人。”他说,“在国外我的工作很轻松,待遇非常高,只是有钱没有意义。回国我并不遗憾,我还是幸运的,在语言文字学方面有所作为。”

  1955年10月,国家文字改革委员会邀请他到北京参加拟订汉语拼音方案及文字简化工作,任文字改革委员会研究员和第一研究室主任。“当时我说,语言文字学我是业余搞的,我是外行。领导说,这是一项新的工作,大家都是外行。”

  “我从学生时代,对语言文字学就很感兴趣。这可以说是我的娱乐。”在欧洲期间,他发现字母学很有趣味,买了许多书自己看,纯粹是出于好玩,想不到隔了几十年会用上。

system

editor


 
 
 
我要评论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