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新闻
本站搜索:

谁来缓解大学生“实践饥渴”

2012-07-20 13:37:13     作者:    来源: 中国教育报  我要评论

关键词: 大学生实践,实践动手能力,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提要] 缺乏社会经验成为四成大学生“最困扰就业的因素”——谁来缓解大学生“实践饥渴” 对此,武汉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实践教学指导小组组长周茂君建议,要提升大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学校应做好专业实习的文章,实践教学环节也应“规范化”和“制度化”。

  缺乏社会经验成为四成大学生“最困扰就业的因素”——谁来缓解大学生“实践饥渴”

陶小莫 绘

  新闻回放近日,湖北省总工会、湖北工业大学组成联合调查组,对29家人力资源机构、236家用人单位、355名求职者进行了专题调查。调查结果显示,42.1%的大学毕业生对就业状况感到不太乐观或很不乐观,最困扰就业的因素为“缺乏社会经验及实践动手能力”。

  缺少实践导致“眼高手低”

  全国政协委员、地球物理学家陈运泰院士受邀担任过一次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复试考官。看到考生学的是测绘专业,学过“GPS全球定位系统原理及应用”的课程,就要求考生简单概述一下GPS的使用操作,结果一连8名硕士生都答不上来。这令他连连感慨当下部分大学生的确有理论无实践。

  “很多高校,尤其是三本院校、民办高校,所开设的专业大都是文科类的。”武汉商贸职业学院招办主任王红兵告诉记者,正因为很多文科类专业不需要太多的教学设备,给学生发一些教材就可以开课,这直接导致很多文科类大学生就业时,“口上有话,心中无才,很难胜任工作”。

  其实,早在2008年,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就公布了一份关于技工院校基础课程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结果显示,56%的在校生对所有开设的基础课程总体评价不满意,100%的学生希望增大实践性内容的比例。

  相比文科,理工科类专业实践的机会稍多一些。去年10月曾赴三峡进行地质勘察实习的武汉大学大三学生卫沈傲告诉记者,“我们去三峡看到了很多书本上接触不到的石头”,但这样外出实践的机会在大学四年中屈指可数。湖北经济学院一名大二学生也表示,自己身边很多同学已开始自发地寻找实习单位,“希望在就业之前多积累经验,增加就业砝码”。卫沈傲说,今年暑假将会找个实习单位进行系统锻炼,“零星、稀疏的实践机会对我们来说很难‘解渴’”。

system

editor


 
 
 
我要评论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