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新闻
本站搜索:

著名声学家马大猷院士病逝 享年97岁

2012-07-19 09:07:16     作者: 仲玉维    来源: 新京报  我要评论

关键词: 马大猷,语言声学,声学研究所
[提要] 1978年,马大猷(右二)和研究人员在北京第一通用机械厂了解扩散消声器情况。马大猷提出的简正波理论,是当代建筑声学的里程碑;他创建的声学微穿孔板和小孔消声器理论得到广泛应用,为噪声控制和环境科学作出重要贡献。

  1978年,马大猷(右二)和研究人员在北京第一通用机械厂了解扩散消声器情况。新华社发

马大猷

  中科院院士、著名声学家

  前日,国际著名声学家、中国著名物理学家和教育家、中国现代声学的重要开创者和奠基人、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和声学研究所的创建者之一、中科院院士马大猷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7岁。

  昨日,中科院官网发布消息,当日至7月20日,声学所将在DSP大楼414房间,设置马大猷先生的灵堂,供社会各界前往凭吊。7月21日上午9点,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马大猷的遗体告别仪式。

  马大猷长期从事声学研究工作,在物理声学、建筑声学、语言声学、大气声学、次声学、电声学等方面提出多项重要理论。

  马大猷提出的简正波理论,是当代建筑声学的里程碑;他创建的声学微穿孔板和小孔消声器理论得到广泛应用,为噪声控制和环境科学作出重要贡献。

  马大猷领导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声学实验室,主持完成了人民大会堂声学设计等重要研究工作。

  ■ 生平

  创立声学所 让人们“听懂”更多

  据悉,1958年,声学研究作为国家重点紧急项目,被列入国家发展计划。

  马大猷先生放弃了在国外的优裕生活,回到国内。他与汪德昭、应崇福两位先生,一同成为中国声学事业的领军人。

  1964年7月1日成立的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正是由这样一群探索声音和信号奥秘的人组成的,让人们“听见”、“听懂”了更多的声音。

  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人民大会堂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会场,可以同时容纳一万人开会。

  据介绍,在人民大会堂那么大的空间里说话,却听不到回声;无论站在哪个角落,都能清晰地听到台上演讲者的每个发音。

  马大猷院士正是人民大会堂的音质设计者,他主持了这里的声学设计,采用穿孔板吸声、分散声源等办法,解决了回声问题。直到现在,人民大会堂的声学工程设计仍属世界一流水准。

  ■ 追忆

  谈治学

  宁缺毋滥4年未收学生

  中科院声学所通信声学实验室主任李晓东,是马大猷的关门弟子。

  “马先生对学生要求很高,一般导师的学生三年就毕业,但他的学生基本是五六年以上才能毕业。”李晓东回忆说。

  马大猷每年只收1-2名研究生,因为没有遇到合适人选,曾连续4年未曾收过学生。“他教书40年中,带的研究生只有30个左右。”李晓东介绍。

  在有争议的学术问题上,马大猷也很耐心,他鼓励学生可以不同意他的观点。

  “有一回,我和他为学术问题起了争执,他就约好一个时间大家见面,那天正好赶上下大雨,马老师七八十岁高龄的人了,但还是冒着雨赶过来了。”这一幕,李晓东铭记于心。(记者仲玉维)

system

editor


 
 
 
我要评论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