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新闻
本站搜索:

优秀博士后 一将何难求?

2012-07-13 11:28:14     作者:    来源: 中国教育报  我要评论

关键词: 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优秀人才
[提要]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武向平院士认为,“洋博士后”和“土博士后”的不同待遇,是许多实验室招不到优秀博士后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长赵宪庚院士认为,当务之急是让博士后队伍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中找到用武之地。

  每年进站万余人 体制机制待创新

  优秀博士后一将何难求

陶小莫 绘

  □新闻回放

  在近日举办的“2012中国博士后院士论坛”上,有关人士透露,中国建立博士后制度27年来,累计培养博士后研究人员9万余人,已出站的博士后研究人员绝大多数成为各领域的科研骨干和学科技术带头人,其中35位博士后研究人员当选为院士,但与会的博士后院士认为,目前我国的博士后制度中的一些体制机制问题还需要改革、调整。 

  “洋”、“土”博士后待遇差距大

  厦门大学郑兰荪院士是我国首批博士后,他认为,现在虽然高校、研究所、企业对博士后需求很大,但就是招不到或者招不够优秀的博士后。

  郑兰荪说,参加论坛前一天,和几位同行的院士交流时,大家都感慨这几年没有招收到比较优秀的博士后,“现在的问题是,应该怎样创造条件,改变机制,吸引优秀博士后人才。”

  根据全国博士后管委会的统计,近年来,每年进站博士后占当年毕业博士的20%,申请进站人员占当年毕业博士的80%。在这种优中选优的前提下,为何许多实验室、流动工作站依然招不到优秀博士后呢?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武向平院士认为,“洋博士后”和“土博士后”的不同待遇,是许多实验室招不到优秀博士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武向平的两个学生就是例子。一个在英国做博士后,4年后回来进入中国科学院,单位给房子,还给了研究员待遇。另一个先是在北京大学做了两年博士后,后又去清华大学做了两年博士后,而不仅单位没给房子,职称也只是副研究员。无奈之下,后来他选择去瑞士“镀金”做博士后,说“喝过洋墨水,回来以后待遇肯定会比现在高”。“两个学生的水平差不多,仅仅因为经历不同,待遇和工作机遇就完全不同。”武向平说。

  “我们费了很大力气把国外留学人才吸引回来,因为待遇差别过大,就可能挫伤一直留在国内的一些优秀人才的积极性。”武向平说,相关部门在制定政策时,要考虑如何适当缩小这种差别,稳住国内一批优秀的博士后队伍。

system

editor


 
 
 
我要评论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