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7-04 09:07:57 我要评论
朱振岳 来源: 中国教育报浙江师范大学抓内涵发展引领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一所地方大学的全员教研之路
一邀请浙江省内25所高校的187名教师与会,全校18个学院的1000余名教师在分会场通过网络直播收看会议实况,推出近400门公开课,召开147场教学研讨会……浙江师范大学首次教研活动展示周规格似乎高得“离谱”。
对此,浙师大教务处处长、心理学专家李伟健教授心里却十分有“谱”:“重视源于问题,高校教师教研活动已经弱化到不得不抓的地步!”
教研:从“似有似无”到“形成机制”
我国高等教育逐步走向大众化教育阶段后,大学老师抱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明显下降,学风差、纪律差的情况比比皆是,而大学生抱怨青年教师不会上课的情况也屡见不鲜。
浙师大当然也逃不过这种“扩招之惑”:系主任和教研室主任无法有效组织教研活动,工作职能弱化为只修订教学计划和排课,有时甚至课都排不下去,因为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在了科研上;教学方法与教学组织难以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不会基于知识的不同特点与性质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甚至有人离开PPT就不知道怎么上课;没有集体备课,不同课程不同老师的讲授内容经常会“撞车”;没有师傅带,青年教师不懂实践反思,得不到切实有效的指导,时间一长就形成了教学无助感。
针对这些问题,学校在2010年开始把各学院开展教研工作的情况列入学院年度工作量化考核指导体系,2011年4月成立浙江省首个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今年年初出台《浙江师范大学教研活动暂行办法》。通过宣传引导、组织保障和建章立制,教研活动不再“若有若无、可有可无”,而变成了各学院的自觉行动。
研修:从“教学技能”到“心智艺术”
“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提出过教师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教学是复杂的心智过程,仅仅把它外化为‘三笔字’和能说会道的技能,是一种曲解。”李伟健认为,让青年教师会上课,不可能只靠几本理论书来完成,教学过程是教学目标设计、学情分析、内容组织、方法选择、教学评价等组成的系统工程,需要系统地进行培训和研修。
浙江师大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连续举办青年教师研修班,围绕教学技能、教育理论与教研能力三个模块,对青年教师与新教师进行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层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课程体系的培训。学校还规定每位青年教师必须参加40学时的培训,青年教师没有通过修习,就不能正式上岗授课。
数理信息学院教师刘洋把李伟健的工作坊教学模式搬到了自己的高等数学课上。来自工学院财会教育班的胡丁一同学至今对这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印象深刻:“大家争先恐后地到黑板前做题目,有点全体总动员的意思,知识点就记得特别清楚!”类似这样通过“他人经验+自己反思+自己实践”推动教师专业成长的例子还有很多。
两年来,通过专家讲课、教育理论读书会、青年教师教学创新论坛等专业引领活动,通过旁听省级精品课程验收会议、同行交流活动,通过开展听评课、撰写教学反思日记、教学心得体会实践反思活动,青年教师强化了重视教学的意识,提高了开展教学研究的积极性,提升了教学专业能力,学生对他们教学的满意度也显著提高。
展示:从“偷师学艺”到“师徒结对”
一位青年教师告诉记者,以前教研活动展示不多的时候,担心自己上不好课,就溜到上课水平好的老教师课堂上,混在学生中听课,也不敢多请教,唯恐被发现在偷师学艺。
浙江师大“全员教研”经历了“初创期、探索期、规范期和全面推进期”四个阶段。李伟健说,如今,学校恢复完善了青年教师导师制度,并正在通过名师团巡讲、公开课示范、教学师徒结对、助教制恢复等系列举措,改变过去教学靠单干的局面,营造“人人都在开展教研活动,自己不做不学就会觉得不好意思”的教研氛围。
据李伟健介绍,浙江师大“名师巡讲团”由来自16个学院的22位资深教师组成,他们都会到各学院及专业开设公开课。黄灵庚教授是名师团的成员,他的“古代汉语字词训释”公开课,清晰的层次和丰富的举例赢得前来听课的师生一致喝彩。
教育学院院长、分管教学工作的副院长率先上公开课,数理信息学院形成了领导集体听课的制度,人文学院设计了教授、博士课堂,美术学院通过工作室制以老带新,幼师学院每年定期开展“教师发展周”活动,外语学院、生化学院开展对接基础教育的教研活动,体育学院形成大教研与小教研结合的教研机制……各学院积极探索教研工作新方式新机制,营造了良好的教研展示和示范的氛围。
校长吴锋民认为,如何科学合理地组织高校教研活动,探索适合高校的教研之路是当前学校面临的一个挑战,举办教研活动展示周就是为了开阔视野、启迪思维,全面提高高校教研工作的实效性,探索教研的新路子、新机制。(记者 朱振岳 通讯员 陈仁伟)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