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新闻
本站搜索:

教育专家:未来,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

2012-06-28 21:10:42     作者: 吴晶    来源: 新华网  我要评论

关键词: 教育国际化,教育现象,创新型教育
[提要] ”  密西根州立大学统计与教育学教授威廉·施密德指出,我们通过对15国青少年学习能力的研究,我们发现与课程相关的评估必须是经常性的。无论是中国还是其他国家,教育国际化、教育信息化、教育个性化、创新型教育和教育终身化都是必须要关注的重要因素。

  新华网北京6月28日电(记者吴晶)未来,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这是当下全球教育界广泛关注的话题。在28日举行的“2012年世界未来教育论坛”上,各国专家分享了他们对世界未来教育的畅想。

  “在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学生不再是因为无知来到学校,我们该怎么办这个学校,该怎么当老师?”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说:“我们必须学会发现孩子的个性,学会寻找新的教育起点。”

  这位长期关注基础教育改革的专家指出,“因材施教”的理念已在中国提出2000多年,但它仍然还只是梦想,因为如果“因材施教”只让教的一方去实施,它很难实现,必须提供丰富的课程,让学生去发现自己。

  据他介绍,北京十一学校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拓展学校课程。在宽度上,学校根据不同学科开发了多个模块,给学生非常丰富的选课空间;在跨度上设置从高一到大学不同难度的层次,学生可以在技术、体育和戏剧课程中跨年级选课。此外,学校还鼓励学生成立社团,让他们在课外活动中寻找志同道合的伙伴,寻找有助于提升学习兴趣的“内在发动机”。

  “我们希望改变过去长期存在的教育现象。”李希贵说:“以前我们希望把不一样的孩子送到学校,按同样的标准培养出来再送入社会,现在我们希望通过不一样的课程,让他们变得越来越不一样,越来越像他们自己,因为世界的未来必然属于那些有着不一样特质的孩子。”

  密西根州立大学统计与教育学教授威廉·施密德指出,我们通过对15国青少年学习能力的研究,我们发现与课程相关的评估必须是经常性的。课程设置必须适应青少年的年龄特点,要有连贯性、过渡性,否则学生只能死记硬背,并不能真正理解,最终会遗忘所学。

  “不能再像过去那样仅注重考察学生的记忆能力,而要关注他们的理解能力,使他们积极参与到学习进程中,并能够有创造性地使用知识来解决问题。”施密德说。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袁振国指出,教育无疑是影响过去与现在并将最终影响未来的重要因素。如何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交流方法?如何在互联网时代创新授课方式?都是我们共同面临的现实挑战。无论是中国还是其他国家,教育国际化、教育信息化、教育个性化、创新型教育和教育终身化都是必须要关注的重要因素。

system

editor


 
 
 
我要评论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