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6-20 10:56:17 我要评论
余靖静、章苒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张维加在牛津大学宿舍里
正在牛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23岁杭州男生张维加,近日被英国皇家天文学会吸收为会士。张维加以兴趣为驱动、不追求分数、自由发展的成长轨迹引人思考。
张维加出生于杭州市一个普通人家,母亲是中学老师,父亲是电脑工程师。他没上过幼儿园,小学、初中也没有择校,就在镇上的普通公办学校就读。“从家里走过去就五分钟。”张维加母亲告诉记者,学校里也有由“尖子生”组成的“实验班”,但我们是普通人,读普通班就行了。
受父亲影响,张维加逐渐显露出对地球物理学科的兴趣。初中时,他的床边挂着一幅世界地图,一天,他对母亲说:“妈妈,北极和南极是可以拼起来的。”“我开始不以为然,后来偶然看了电视上播的‘大陆漂移说’,从此我不敢随便否定他了。”母亲回忆说。
2004年,张维加以全市第一名的中考成绩进入杭州第二中学就读。“开学不到一个月,张维加就来我办公室,问‘有些课我能不能不上?我已经自学过了。’”杭州二中校长叶翠微说。叶翠微请班主任和任课老师评估后,决定让张维加的大部分课程免试,也没有动员他参加任何学科的奥林匹克竞赛。
就在这样一个相对自由的环境中,张维加在高二时写出了论文《寒武碰撞性大陆起源与生命进化的研究》。论文获得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前三名,他也因此获得保送北京大学元培学院的资格。“一个不到15岁的孩子提交的论文,当时在浙江没有教授能在第一时间读懂。”叶翠微说。
据北京大学介绍,本科4年中,张维加发表第一作者论文27篇,其中SCI与EI论文7篇。以专业课第一的成绩直升入英国牛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后,他又发表了3篇SCI期刊论文,并被成立于1820年的英国皇家天文学会吸收为会士。
“我现在从事深空探测和月球探测方面的研究。”张维加18日晚在越洋电话中对记者说:“现在回想起来,很感谢中学给我提供的自由空间。思想是需要一个空间的。就像一株野草,如果植于野外,自然茁壮成长,如果置于盆内,或许就衰败了。有了兴趣,才有自控能力。”
叶翠微说,“钱学森之问”是中国教育之痛,而张维加的成长轨迹是否能令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思考,少谈一些分数、竞赛,多关注孩子的天性、兴趣。在教育中尊重孩子的选择并通过合理的方式固定、提升,转化成志向,这样的教育才有希望。(记者余靖静、章苒)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